当前位置:小联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盐城市发展前景9篇

盐城市发展前景9篇

时间:2023-05-01 12:20:04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盐城市发展前景

  

  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

  《总经理、高层管理》

  《中层管理学院》

  料

  46套讲座+6020份资料

  《国学智慧、易经》

  《人力资源学院》

  料

  《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

  《员工管理企业学院》

  《工厂生产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学院》

  料

  53套讲座+17945份资料

  《销售经理学院》

  料

  56套讲座+14350份资

  料

  52套讲座+13920份资

  67套讲座+8720份资

  77套讲座+324份资料

  46套讲座

  56套讲座+27123份资

  料

  49套讲座+16388份资

  183套讲座+89700份资

  1/52《销售人员培训学院》

  料

  72套讲座+4879份资

  第一章

  战略意义与发展背景

  加快盐城沿海发展,不仅事关全国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大局,而且也为盐城的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立足于不断发展壮大比较优势,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将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第一节

  战略意义

  一是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急需盐城“出海”、“东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为积极承接国际(特别是日韩)产业转移,主动接受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产业的辐射与对接,盐城必须尽快改变以往虽地处沿海却无沿海之利的尴尬局面,主动“出海”、“东进”。

  二是走出中国沿海“经济低谷”和打造盐城“战略高地”的需要。在中国沿海地区54个地级市中,盐城市按人均GDP、人均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和经济外向度,大体相对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的40%~50%。因此,盐城只有加快沿海发展,才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变“经济低谷”为“经济高地”,并为协调中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加快中西部内陆腹地对外开放迫切要求盐城打通“出海通道”。盐城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南翼,今后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如新长铁路经淮安向西延伸),其直接腹地将不仅限于2/52苏北内陆地区的淮安、宿迁,而且可向西延伸至淮北、豫中、豫南和陕南一带,将成为上述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口(目前河南正在建设禹州至亳州铁路与大丰港相接)。因此,盐城沿海必须率先加快港口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通出海通道,才能更好满足中西部腹地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四是全面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需要。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区,《沿海规划》和《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盐城要成为国家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东部沿海地区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新型工业基地和重要的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地区能源供应储备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此,要求加快盐城沿海开发。

  第二节

  发展条件

  综合区位优势。盐城市地处江苏沿海中部,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都市圈的结合部,北邻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在新一轮的长三角扩容中,盐城已成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区位上看,盐城位于江苏沿海地带与新长铁路东延线的交会区,隔海与日韩两国相望,是距离日韩两国最近的沿海城市之一;南依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区域,与上海联系十分便捷,具有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和地缘经济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土地资源是盐城沿海的第一大优势。全市沿海滩涂面积455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0%和全国的15%,是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淤涨性海滨湿地,且每年还以13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淤长。全市海岸线582公里,占江苏省的56%,拥有大丰港、滨海港、陈家港、射阳港等天然优良港口,具备建设3~5万吨级、甚至10万吨级深水泊位条件。耕地面积82.68万公顷,占全省16.4%,粮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海洋生物资源和风力资源十分丰3/52富,其中风电可开发总量1470万千瓦(陆上170万千瓦,海上1300万千瓦),占全省70%;以滩涂和湿地为主的旅游休闲资源独特,开发潜力大;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区域开发条件良好,空间开发潜力较大。

  人力资本优势。全市劳动资源充裕,2008年全市811.7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2.57%,非农业人口占37.43%;人口密度为478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9‰;全市共有从业人员336.11万人,占总人口的41.4%,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6.8:30.1:33.1。由于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较发达,劳动力总体素质较高。

  良好的产业基础。盐城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生产条件优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较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省首位,是全省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工业呈快速发展态势,现已形成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纺织、化工、造船、节能环保等特色支柱产业,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水平逐步提升,现代物流与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旅游、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全市初步建成了“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宁靖盐、徐淮盐和沿海三条高速公路在盐城交会,新长铁路纵贯全境,拥有盐城港大丰港区和盐城南洋机场2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盐城机场现已开通北京、广州、昆明、哈尔滨等国内航线和通往韩国首尔及香港等国际航线;陈家港区、射阳港区、滨海港区建设也初具规模,干线公路和内河航运经过改造提升,运力得到明显提高。

  第三节

  发展机遇与挑战

  当前,盐城沿海发展面临极为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宏观发展环境,如何抢抓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凝聚力量,迎接新挑战,推动新4/52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调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背景下,传统的原材料与初级产品生产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体系,已让位于技术的垂直分工体系和生产的水平分工体系。在跨国公司主导下,新一轮国际分工既包括将高端产品和关键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包括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领域分工转移,特别是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因此,对地处沿海并具有土地、人力资本等比较优势的盐城,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和包括研发、营销等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有利于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抢占制高点、提升高端竞争力。

  节能减排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2009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40%~45%。因此,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盐城市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海洋生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一方面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深化合作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增强,并对江苏沿海地区港口及出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为江苏沿海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三角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根据2008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5/52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江苏沿海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这为盐城沿海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盐城可借机推进与上海和长三角核心地区的对接融合,实现资源融通、交通互联、市场互通、信息共享、产业互补、环境同治、机制互动,将给盐城带来巨大的发展战略机遇。

  江苏沿海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全面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盐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三年实施计划,分别在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服务业、能源、城乡统筹、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八个方面提出了245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653.6亿元,其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含能源)占45.97%,重点工业项目占28.01%,两者合占74%,这对盐城沿海和全市的发展将是巨大的推动力。

  但与此同时,盐城沿海加快发展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一是国际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不稳定因素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二是港口功能和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与江苏沿海地区其他两市相比,盐城港口建设相对滞后,其功能发挥尚需时日;同时,盐城中心城区经济总量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开发与保护协调任务艰巨。沿海地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制约了开发的规模、时序与空间布局;在沿海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集聚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较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尚不高。五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现有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在行政管理、城乡统筹、区域合作、土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创新6/52力度,才能满足盐城沿海加快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国家、长三角经济区和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需要与区域分工,来定位盐城沿海的发展,并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空间、更广的视野谋划盐城市未来的开发建设。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盐城市沿海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沿海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实施《沿海规划》和《实施意见》,围绕国家和江苏省对盐城沿海发展的新定位,以及加快沿海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盐城沿海的区位、土地后备资源、劳动力和现有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按照“三港联动、海河并举、滩涂造地、产业兴市”的基本思路,坚持以港口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全力打造盐城沿海大产业基地,建设新的增长极;科学实施滩涂综合开发,建成国家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临港产业发展的后备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改善民生,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将盐城沿海建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基地,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盐城沿海发展的原则是:

  生态发展原则。突出生态保护优先,实行保护式开发,在保护中7/52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选择重点区域,优先推进,采取据点式发展模式,同时加强面上的保护;在开发建设上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成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示范区。

  综合发展原则。充分发挥盐城沿海的港口、土地和滩涂资源优势,科学实施综合开发,坚持沿海特色农业、临港型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港口物流业、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四业并举,加快构建具有沿海特点和盐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集约发展原则。根据“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实施城镇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提高滩涂资源的集约化开发程度,按其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开发利用方式;依托港城和重点开发区,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依托深水港口,实行节点开发,集中发展临港产业。

  开放发展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分享全球市场利益,并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政府在对外开放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际资本,加强与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坚持走大开放促大发展之路。

  一体化发展原则。为提高发展的整体效率,大力推进四个一体化,即:推进产业错位发展,并按产业链分工协作实行产业布局一体化;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积极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协同治理跨区域(或流域)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加强行政管理和政策对接,形成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第二节

  战略定位

  8/52立足于盐城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苏北、豫皖等中部地区,面向东北亚,建成为长三角产业北拓的承接基地和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长三角农副产品和能源供应储备基地,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基地;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江苏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新欧亚大陆桥东端的南桥头堡。

  中国沿海地区新型工业基地。发挥盐城沿海的比较优势,依托深水港资源,优先发展煤电、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立足于现有基础,做大做强汽车、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等优势产业;紧紧抓住有利发展机遇,培育壮大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海洋生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

  国家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立足于沿海地区滩涂资源面积大、开发条件较优的独特优势,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开发方式,合理划分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空间,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将盐城沿海建成为国家沿海滩涂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和能源供应储备基地。依托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现有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国家级商品粮、棉、油生产加工基地,面向长三角市场的畜牧、水产、林果、桑蚕、花卉等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依托滨海港建设大型储煤基地和LNG接受站,成为长三角能源供应储备基地。

  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基地。发挥沿海滩涂湿地资源优势,依托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沿岸防护林资源,重点建设丹顶鹤国家旅游度假区和麋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特色旅游城市,将盐城建成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

  9/52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从现在到2012年,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提升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立足夯实基础、抓住重点、建好平台,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到2012年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并为沿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3~2020年为沿海发展的攻坚阶段,到2020年全面完成沿海发展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功能齐全、发展有序的临港工业区和港城,沿海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将盐城市建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工商城市,规划期末初步实现现代化。

  经济总量持续较快增长。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3-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

  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到2012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建成连盐铁路,完成新长铁路盐城至海安段复线电气化改造,整治航道80公里,建设高速公路83公里、干线公路500公里、农村公路2800公里,全市初步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为重点的综合交通体系。到2020年,全市建成宁盐高速公路和滨(海)淮(安)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新建宿(州)淮(安)盐铁路,形成“X”型铁路骨架;建成“五纵十三横四联”干线公路网,疏浚“一纵十横六联”内河航运网,建成盐城4D级机场。

  港口功能不断提升。到2012年,盐城港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一港四区”错位发展,拉开喂给港、组合港、产业港发展的新框架;2012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600万吨,集装箱达到50万标箱。2020年盐城10/52组合港基本建成,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8亿吨,集装箱150万标箱。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快四个临港经济区和灌河口的开发,2012年,以能源、化工、木材加工、造纸、造船和物流为主的临港产业初具规模,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为主的高端制造业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17.2∶48.5∶34.3调整为2012年的10∶54∶36;高效农业比重达50%,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0%。到2020年,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6∶52∶42;高效农业比重达70%,生产性服务业比重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5%。

  滩涂开发成效显著。形成滩涂围垦开发新机制,到2012年,实施围垦滩涂54万亩,并启动东台近海潮间带100万亩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到2020年,全市实施匡围滩涂136.5万亩。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扩大对日韩港口开放,拓展与跨国公司合作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到2012年,力争在对日、韩、台、港招商引资取得重要突破,三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70亿美元,年均递增35%;三年进出口总额累计200亿美元,年均递增33%,经济外向度达20%;2013年—2020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和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30%以上,经济外向度达到40%。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投入,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到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3%,城乡就业更加充分,11/52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2013年—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9%左右,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和谐社会建设更上新的台阶。

  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通过对保护区的调整和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到2012年,使得各类生态功能区得到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达15%,森林覆盖率达1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8分,总体状况呈现好转。到2020年,分别提高到20%、25%和95分,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12/52第三章

  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功能分区是空间开发布局的科学基础。盐城沿海发展应以主要交通运输通道为轴线,以各级城镇和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港口和港城为节点,形成点-轴系统空间架构。

  第一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某一区域在确保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其自然资源(主要是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能承载的人口及其经济社会活动的总量。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提高。

  土地承载力。根据《盐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考虑到2020年各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生态退耕和灾毁耕地等占地因素,以及滩涂开发与土地整理可补充的耕地数,盐城届时的耕地保有量为84.81万公顷(任务量)。根据多种定量方法预测,2020年盐城耕地保有量可承载的人口总量为2040万人,亦即相当于预测的常住人口(826万人)的2.47倍。

  水资源承载力。盐城市水资源中,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9.6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为1.2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客水量为156.4亿立方米,其平均利用率约为20%。据对全市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乡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四项需水量预测,并换算成人均年综合用水定额,2020年水资源可承载人口规模为873万人,承载力高于预测的常住人口约47万人。

  生态环境承载力。基于水环境容量(COD)计算的盐城市2020年可承载的人口为1893万人,大气环境容量(SO2)可承载的人口数为1996万人,分别相当于预测的常住人口数2.3倍和2.4倍;计算得出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容量可分别承载的经济总量(GDP)为13/5210000亿元和12000亿元,均超过GDP的预测数(7500亿元)。今后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还将进一步提高,完全能满足2020年及以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功能分区

  立足于盐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开发的适宜性和发展潜力,综合考虑区域的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布局,适度扩大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合理布局农村居住空间,保障生态空间,实现国土空间的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

  城镇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业发展空间、交通空间和其它建设空间,主要分布于现有的和近期规划建设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主要内河航道等交通干线沿线。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大力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合理确定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序扩大盐城都市区和各市区、县城空间。利用沿海滩涂围垦,拓展城镇和产业发展空间,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改造,整合分散的工业用地,提高建设用地的开发效益,增加城镇绿化空间和生态休闲空间。

  农村空间。包括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居住空间。盐城市2008年耕地面积78.14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76.3万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6.04%和44.96%。耕地主要分布于通榆河及204国道以东、海堤公路以西的沿海平原,以及西部的里下河低平原。为保障粮食安全,要按照国家和江苏省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保护的要求,禁止非农占用耕地,将基本农田保护率提高到98%以上,并认真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合理利用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资源,拓展农渔林牧发展空间;切实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农村新型化社区(中心村)集中”,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加强农村土地复垦整理,14/52特别是“空心村”的整治,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居住空间。

  生态空间。指滩涂、湿地、林地和草地等,包括经调整后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以及风景名胜区及外围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地和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蓄洪区、清水通道及维护区。要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功能区,明确保护要求,分别实施禁止和限制性开发,加强维护修复;加快与城市、产业空间相衔接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永久性绿色开敞空间,提高生态空间承载力。

  第三节

  空间发展布局

  按照区域空间发展的点—轴系统理论,以盐城都市圈为极核,促进生产要素集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沿海两条复合交通干线为主轴线,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腹地对沿海发展的支撑能力;以沿海五个港城为节点,建设临港工业集聚区与物流园区;最终形成“一极、两带、五个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

  一极。是指由盐城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盐城都市区。近期要以三个省级开发区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项目为载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和对外辐射影响力。

  两带。是指由204国道、通榆河、沿海高速和宁靖盐高速构成的纵向经济带,以新长铁路和徐淮盐丰高速(终点为大丰港)构成的横向经济带。两带沿线集中了全市主要城镇,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纺织、化工等优势产业,以及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撑沿海发展的主要产业和城镇带。

  五个节点。是指促进盐城沿海发展的五大港城,包括大丰港城、射阳港城、滨海港城、陈家港城及弶港港城。根据各港城的比较优势,15/52合理分工、错位发展,集中布局临港产业,促进人口集聚,推进港口产业与城镇联动发展,构建海洋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16/52第四章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在沿海发展中起着先导和重要保障作用。本着适度超前原则,进一步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推进一体化发展,提高保障能力。

  第一节

  沿海港口群建设

  以打造新欧亚大陆桥东端南桥头堡为目标,实施“北接南融、西纳东出”的交通发展战略,按照“开发海港、整治内河、完善路网、拓展民航、构建枢纽”的总体思路,构建以港口为核心,河、海、公、铁、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协调的现代集疏运体系。

  完善港口体系。发挥盐城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盐城组合港,使其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喂给港、连云港的组合港和长三角北翼的产业港;将大丰港建成为盐城港的主港区,将陈家港、滨海港、射阳港作为盐城港的辅助港,形成“一港四区”组合港管理模式。其中大丰港是以通用散杂货、石油化工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综合性公用港区,兼顾能源、石化、木材加工、重型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开发功能;滨海港是以服务后方临港工业开发为主的港区,近期主要为能源产业服务(能源中转储备),以煤炭、LNG和大宗散货运输为主,远期可作为苏南及沿江地区钢铁产业的转移承接区,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港区;射阳港是以散杂货、大宗农产品、煤炭、化工产品和集装箱为主的产业港;陈家港及灌河沿岸港口以承担煤炭、散杂货、化工品及油品运输为主。结合百万亩滩涂围垦综合开发,对弶港建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扩大港口运输能力。到2012年,完成大丰港一期码头工程升级改造,建成石化码头(二期工程已交工运行),开工建设三期工程中2个5万吨级粮食码头和2个5万吨级通用散杂货码头,并建成大件17/52码头和公务船码头。射阳港完成进港航道工程,并建成2个1万吨级通用散杂货码头、2个1万~3.5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滨海港区完成1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并建成2个5万吨级通用码头、2个5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完成时间2013年);陈家港区完成灌河2万吨级航道口门整治工程及5万吨级航道整治论证等前期工作,建成2个3.5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以及2万吨和1万吨级公用码头各1个。规划到2012年,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5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将达到3600万吨,集装箱运能50万标箱。到2020年,盐城市各港口吞吐量将达到1.8亿吨,集装箱150万标箱。其中大丰港4500万吨、集装箱100万标箱,滨海港8000万吨(煤炭占90%),射阳港3000万吨,陈家港(含小蟒牛及大湾作业区)2000万吨,其他小港500万吨。

  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在大丰港建设省级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拓展出口加工、保税、国际贸易、金融保险和信息咨询等功能,完善港口“大通关”体系。加强与新长铁路沿线城市及苏北其他地区的跨区域口岸协作,完善提升阜宁等内河港作为辅助港的功能;进一步完善盐城市区、建湖、东台的综合物流集散功能,拓展“属地申报、口岸验收”和检验检疫直通放行业务,延伸口岸功能,逐步扩大通关适用范围。

  第二节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盐城交通网的建设将按照“加强铁路、优化公路网、提升水运、开发海港、拓展民航、整合枢纽、完善体系”的总体思路,构建沿海、盐皖、徐大、盐宁及盐城至苏南五条大通道,以及由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内河航运干线网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

  铁路建设。围绕构建“X”型铁路骨架,2012年建成连盐铁路,完成新长铁路盐城至海安段复线电气化改造,并具备开行动车组条18/52件。启动新长铁路盐城至淮安段复线电气化改造,建设盐城至大丰港铁路支线,以及通往射阳港区、滨海港区和陈家港区的疏港铁路专用线(按国家Ⅰ级标准建设)。“十三五”期间,建设上海-南通-盐城-连云港的城际轨道交通专线;2020年以前建设上海-南通-盐城-淮安-徐州,以及盐城-兴化-泰州-扬州-南京的城际轨道交通。为扩大盐城组合港的腹地,增强其辐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中西部地区,规划将新长线从淮安向西延伸至宿州、亳州,分别与京沪线、京九线相接,起到分流陇海线部分功能作用。

  干线公路建设。规划建设“三纵三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其中,“三纵”为沿海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及北延至徐连高速公路、东海至盐城高速公路;“三横”为徐淮盐高速路(东延至大丰港)、淮(安)滨(海)高速路、宁盐高速及东延至射阳港连接线。

  规划建设“五纵十三横四联”干线公路网。其中,“五纵”为S226、G204、S231、五汛至青墩公路及临海高等级公路;“十三横”为S236、原S308、S327、S328、S329、射建公路、S331、三沙公路、S332、草川公路、S333、徐淮盐高速接临海高等级公路及安弶公路;“四联”为S229、S233、S234、徐淮盐高速阜宁连接线。规划总里程约2000公里,规划等级为一级公路。到2012年,重点建设项目有:全面建成G204盐城段、S231盐城段、S326响水段、S327滨海段、S329阜宁段、S331盐城东段、S332大丰段、S333东台段、射阳港连接线、滨海港北疏港公路、大丰港南港区疏港公路,开工建设徐淮盐高速路盐城至大丰港段、阜建高速公路、S234盐城段、临海高等级公路、S226亭湖至大丰段、三沙公路、盐淮高速阜宁连接线、建湖通港公路,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干线公路网络。

  内河航运建设。规划逐步形成“一纵十横六联”干线航道网,实现通榆河与京杭大运河顺畅连接,沿海港口、重大经济节点与通榆河19/52之间有便捷的航道沟通。其中:“一纵”为通榆河;“十横”为:灌河、中山河、淮河入海水道、射阳河—阜宝线、建口线—黄沙港、盐宝线、盐邵线—新洋港、刘大线(含兴东线)、泰东线、梁垛河;“六联”为:小中河、通合线、通洋河、盐益线(夹荡港段)、冈沟河、丁溪河—川东港。规划总里程1095公里,其中三级航道378.7公里,四级航道332.4公里,五级航道230.2公里。同时,要加快亭湖、东台、建湖、阜宁等内河港区建设,到2012年,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800万吨,并围绕初步形成通江达海的沿海内河水运通道,开工建设大丰港疏港航道、通榆河东台段、刘大线航道整治工程,做好射阳港和滨海港疏港航道与港口建设工作。积极支持亭湖、东台、建湖等有条件的河港按开放口岸标准建设并申报国家二类口岸。

  航空港建设。发挥盐城南洋机场一类开放口岸的优势,努力增开新航线,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客货运能力。近期重点开展跑道延长、新建停机坪,实施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力争开工建设货运专用机坪。2012年完成新机场选址及前期工作,规划按区域性4D级支线机场标准建设,2020年前建成投入运营。

  第三节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水资源供给。盐城市域水资源量总体能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由于供水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供水能力的提高。因此,今后应以强化水资源供给为目标,立足于扩大长江引水,实现三河输水、三区供水;继续完善和扩大京杭运河—淮沭新河供水线、泰州引江河—通榆河供水线的供水规模,规划新建临海引江供水线,形成三条南北向的引江骨干供水线;适当调整供水范围,加强向北调供水区、东引供水区、沿江供水区等3大供水区的供水能力,保障沿海发展水资源供给。到2012年,完成通榆河南延至长江和北延送水工程,抓紧落实泰东河及黄沙港南段拓浚工程和南水北调二期里20/52下河水源调整工程,积极实施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基本建成陈家港区、滨海港区输水支线;完成通榆河富安泵站、大套一站扩容改造,疏浚三仓河、方塘河,下移川东港闸、方塘河闸,从通榆河向大丰、东台沿海地区供水;利用沿海滩涂,建设盐城市区盐龙湖、射阳明湖、滨海银杏湖平原水库和东台市第二水库,增强淡水调蓄能力;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引调水沿线的水资源保护,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提高防洪保安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洪、涝、潮、台等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完成重点海堤达标工程,实施川东港、竹港、利民河、运棉河等区域骨干河道整治工程,继续实施里下游流域“四港”(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整治工程,拓浚改造川东港、竹港,扩大排水入海出路。基本完成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新建港城防洪工程同步规划建设。开展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淮河下游防洪标准和建设淮河入海通海航道创造条件。流域防洪标准达到50年至100年一遇,海堤达到防御50年一遇海潮加10级风浪的标准,区域排涝标准基本达到5年至10年一遇。

  第四节

  能源及电网建设

  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2012年建成大丰、响水陆上风场,推进射阳、滨海陆上风场建设,在大丰开展潮间带风场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丰、东台、响水、射阳、滨海海上风场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力争2012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其中陆上120万千瓦、海上130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580万千瓦。加快发展风光电产业,利用沿海风电场优势,建设沿海滩涂地面太阳能光伏项目,重点实施“屋顶并网发电工程”和“地面并网电站工程”,实现光伏资源规模化开发。此外,以秸秆、滩涂耐盐作物和海藻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发展前景良好,规划到“十二五”末21/52生物质能源装机总规模将达39万千瓦。

  加快推进重点电力项目建设。近期,重点推进陈家港电厂一期(2×60万千瓦)和射阳电厂“上大压小”工程(2×60万千瓦),以及盐城电厂大型热电机组项目(2×30万千瓦),在2012年前建成投运。规划建设滨海港电厂(2×120万千瓦)、陈家港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大丰港电厂(2×100万千瓦)、射阳港电厂四期(2×100万千瓦)、滨海港和大丰港IGCC(煤、气、化、热、电联产)项目(分别为4×40万千瓦和2×30万千瓦)以及盐城电厂“上大压小”工程,力争在2020年建成或部分投运。

  建设长三角能源供应储备基地。通过上述大型燃煤电厂的建设布局,确立盐城作为长三角电力供应基地地位。同时,依托滨海深水港的优势,规划建设能力为一亿吨的储煤基地和能力为300万吨/年的LNG接受站。为此,要加快2个5万吨级和4个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以及10万吨级LNG专用码头建设;力争于2013年基本完成储煤基地一期(能力为2000万吨)建设。

  完善输变电网络。为适应沿海地区能源基地建设的需求,必须建设可靠性高、结构合理、供电能力强的地区输变电网络。要加快建设500千伏环网,完善提升220千伏和110千伏电网,形成以盐北变、盐都变、盐南变三座500千伏变电站为重要电源支撑,220千伏环网和变电站按北、中、南三片合理布局,110千伏变电站深入负荷中心的网架结构,并逐步建成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沿海智能电网,为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电力接入创造条件。规划到2012年,重点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2台,容量200万千伏安,500千伏线路320公里;220千伏变电所13座,主变26台,容量510万千伏安,220千伏线路687公里;110千伏变电所59座(其中有31座为35千伏变电所升压改造),新增主变容量1358万千伏安,新建22/52110千伏线路693公里。

  23/52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是盐城沿海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建设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具有盐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既是盐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提升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推动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第一节

  先进制造业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汽车、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及化工是盐城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都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在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做大做强,到2012年形成销售“千亿级”的产业规模。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业。依托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悦达专用车、中大汽车和奥新新能源汽车公司,以建设江苏省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为目标,按经济型轿车和中档轿车的市场定位,着力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实施东风悦达起亚第三工厂项目,积极推进奥新公司电动车、中大公司新能源客车、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和国际汽车试验场项目,创造条件发展中重型卡车及发动机,建设国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基地。规划到2015年形成70万辆产能。

  ——纺织服装工业。以建设苏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为目标,加速纺织原料的更新换代,加强薄弱环节(织布和染整)的开发能力,推进生态染整集中区建设,提升技术装备和产品档次,重点发展新型纺织面料、茧丝绸面料、家纺和产业用布,打造一批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形成花、纱、布、染、服装协调发展的纺织—服装体系,实现从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过渡。

  ——装备制造业。以石油机械、数控机床、船舶、港口机械、鞋业机械、农业机械、纺织机械、专用机械为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规24/52模和产品档次。重点建设响水灌河沿岸船舶修造业、建湖石油装备产业园和大丰专用机械产业基地,其中船舶修造业到2012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

  ——化工产业。在做大做强海洋化工的基础上,向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延伸。盐化工依托陈家港化工集中区、滨海化工园区和阜宁盐化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离子膜烧碱,规划建成全省最大的烧碱生产基地,副产的氯气用于生产农药、医药中间体及石化产品。在大丰港、射阳港与陈家港,利用进口的重油为原料,依托大丰石化产业园和射阳港石化产业园,通过裂解生产乙烯、丙烯等有机化工原料,作为生产合成橡胶(丁苯橡胶)和合成纤维的原料。此外,滨海港利用煤炭储运基地优势,发展煤化工(煤制油)产业。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电动汽车、海洋生物、电子信息产业,鼓励发展新材料、新医药产业。按照“有规划、有园区、有龙头、有品牌”的要求,突出抓好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化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规划到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5%左右,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销售收入及所占比重分别提高到2500亿元和20%左右,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产业链条完整的新兴产业体系。

  ——新能源产业。围绕打造国家级风电产业基地、盐城市区规划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的江苏华锐风电产业园,发展以国家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兆瓦级以上风电整机及齿轮箱、发电机、电控设备、轴承、大型塔筒、大型叶片为主的产业链关键部件,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风电设备制造基地。规划建设金风科技大丰风电园,发25/52展风机制造、风电人才培训及产业服务;以上海电气为龙头,规划建设东台风电产业园,发展3.6兆瓦海上风机、塔筒、叶片、海底电缆等;规划建设阜宁风电产业园,发展叶片、风塔、齿轮箱、轴承、铸锻件、控制系统及总装等风电装备制造;射阳县规划在射阳港建设占地3平方公里的华锐风电产业整机组装和装运基地。此外,在东台、大丰、射阳、响水陆上风电场内规划建设沿海风光电互补产业示范基地,以光伏电站建设带动光伏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形成500亿元销售规模,风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风电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2015年分别提高到1000亿元、580万千瓦和800亿元。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也从2012年的15万千瓦、销售产收入5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0万千瓦和2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在亭湖区建设盐城环保产业园,总面积5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26平方公里,启动区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设备、空气及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设备及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的工程方案设计、承包及产品研发等,目标是建成为国家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同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园和亭湖LED光伏产业园,重点推进背光源、平面光源、LED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争建成为全国绿色照明最大的产业生产集散基地,其中明管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规划建设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主要生产各类环保滤料,力争建成全国品牌最优、规模最大的环保滤料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规划到2012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形成400亿元销售规模,2015年突破1000亿元。通过加快发展环保与节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力争将盐城建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示范基地。

  26/52——海洋生物产业。发挥盐城海洋资源优势,以产业化、基地化为方向,以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为依托,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繁育、海洋药物、海洋生物酶、海洋保健功能食品与海洋生物质能源等。规划在大丰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区建设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江苏沿海海洋生物产业园,力争2012年建成启动区,2015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

  ——电动汽车产业。积极推进悦达起亚、奥新、中大公司加大电动汽车的研发投入,规划在盐城经济开发区建设电动汽车产业园,园区占地2000~3000亩,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整车、动力模块系统等总成和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推进产业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抓住我国“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的重要机遇,依托盐城经济开发区在建的盐城国际软件园及服务外包基地,通过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软件企业和信息服务商,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及中间件产业化,努力将盐城打造成为苏北地区一流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2015年达50亿元。规划在高新区建设盐都电子信息产业园,园区占地5.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通讯设备、集成电路和汽车电子产品。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2015年达80亿元。

  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按照区域的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实行错位竞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培育汽车、软件、光伏、物流四大特色产业;盐都区重点培育风电装备、电子信息特色产业;亭湖区重点培育环保、光伏等特色产业;东台市重点培育绿色食品、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特钢、新材料、不锈钢制品等特色产业;大丰市重点培育石化新材料、风电装备、木材、新医药等特色产业;27/52建湖县重点提升石油装备制造、节能电光源等特色产业;射阳县重点发展纺织、染整、港口机械、林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阜宁县重点发展风电装备、盐化工、光伏、化纤等特色产业;滨海县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医药、泵阀等特色产业;响水县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基础化工、林纸等特色产业。

  第二节

  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一基地三园区”建设为载体,将盐城建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在稳定粮食生产前提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发展畜牧业、渔业、生态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提高其在大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坚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在巩固提高粮、棉、油、蔬菜、生猪、家禽、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级1000万亩标准化商品粮生产基地、3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150万亩标准化双低油菜基地;着力打造长三角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成170万亩设施蔬菜、1000万头生猪、3亿只家禽、80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重点培植50万亩甜叶菊、50万亩中药材、10万亩海水灌溉和盐土农业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远洋渔业,建设120万亩高效设施渔业养殖基地,提升黄沙港国家级中心渔港发展水平,积极申报弶港和斗龙港为国家中心渔港。积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农业观光和休闲景点通过完善提升后增至80个。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建设大丰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到201228/52年,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核心区土地面积15万亩以上,辐射带动面积100万亩以上。启动射阳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和阜宁县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

  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以打造千亿元农产品加工工业为目标,各县(市、区)均规划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区),培育一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亭湖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争取建成响水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及研发中心。力争国家级龙头企业从2008年的4家增至2012年的10家,省级龙头企业相应地从28家增加到50家。

  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农产品专业与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原则上每个县(市、区)都建1个,重点建成亭湖国家级华东农产品交易市场(占地1000亩)、射阳富民农产品市场、建湖农产品物流园区,进一步壮大阜宁粮食交易市场、射阳华东水产品交易市场、东台华东山羊市场、大丰东沙紫菜交易市场等一批省级批发市场。到2012年建成一家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5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

  第三节

  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和重点站场,加快物流基地建设。打通以大丰港区为中心的沿海物流通道和以盐城现代物流园区为中心的204国道物流通道,建设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物流园区、盐都医药物流中心、江苏里下河物流园区、射阳海产品物流中心、东台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滨海能源化工物流中心等10个专业物流中心,将盐城建成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物流基地。

  积极发展创意设计和会展产业。加快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和城南新区科教城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建设,着力培育汽车创意设29/52计载体和专业服务外包基地。以打造区域会展品牌为目标,以农副产品、汽车、石油机械和湿地生态旅游等特色产品为主要对象,引进国内外著名会展公司,定期举办综合或专业会展,在提高盐城知名度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以打造长三角北翼金融高地为目标,规划建设市区城南金融集聚区、内港湖中心商务商贸区,鼓励和吸引国内开发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产业基金、创投公司与各类中介企业来城南新区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鼓励金融保险业同现代物流、研发和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实行跨行业的联合与重组。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绿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蓝色”海滨风光旅游资源、“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旅游资源和“白色”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以“水绿盐城、湿地之都”为主题,发展海滨旅游、湿地旅游、红色旅游,加快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大纵湖、九龙口、东台西溪、射阳河口、阜宁金沙湖等景区的新建和改扩建步伐,规划建设丹顶鹤国家旅游度假区和麋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努力将盐城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2012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30亿元;2020年分别增至4000万人次和400亿元。

  30/52第六章

  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

  第一节

  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据预测,盐城市域常住人口2012年为774万人,2020年为788万人,相应地城镇化水平分别为53%和65%。

  优化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按照都市区—县(市)城区和沿海港城—重点镇—一般镇构建沿海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体系。重点发展都市区,优先发展沿海港城,积极发展县城城区,稳步发展重点城镇,引导发展一般城镇。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盐城都市区)、1个大城市(东台市区)、6个中等城市(大丰市区、滨海县城、射阳城区—射阳港城、建湖城区、阜宁城区、响水城区)、4个小城市(大丰港城、滨海港城、陈家港城、弶港新城)、25个重点镇和60个一般镇构成的六级规模结构体系。规划到2012年,盐城都市区人口为110万人,东台市区为32万人,大丰、滨海、射阳、建湖及阜宁城区均达到20万人以上;到2020年,盐城都市区人口增至130万,东台市区为50万,大丰市区为35万,射阳城区—射阳港城和建湖城区为35万,滨海城区及阜宁城区为30万,响水城区为25万。

  加快发展盐城都市区。为了更好地发挥都市区在盐城沿海发展中的核心与引领作用,增强其对沿海地区和周边城市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按照先进、创新、低碳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以汽车、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海洋生物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31/52近期重点推进城南新区开发,建设城南科教城,中远期依托经济开发区和韩资密集区,积极向东扩展。

  推进沿海港城建设。充分发挥港城对港口、临港产业的服务支撑作用,以“功能优化、特色鲜明”为目标,科学编制港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启动区建设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立足于高起点规划、高目标定位、大力度推进。港城建设中应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道路、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统筹港城、港口、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格局;结合港城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地域特色,培育特色产业,提升港城品位,营造各具特色的港城风貌;加快港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将港城建成为公共服务齐全的现代化新城。到2012年,港城建设框架基本拉开,启动区基本建成,功能服务基本配套。并在大丰等条件较好的港城,建设区域性的会展中心及商务、酒店等功能的大型公共设施,为举办沿海发展论坛、经贸洽谈等大型商务活动提供平台。

  ——大丰港城。该港城作为盐城都市区东端的节点城市,按新城中心及新型工业港城的职能定位,建成服务于盐城港主港区和周边省、地市,以能源、石化、港口物流、生态旅游等临港产业为主的海滨新城。大丰港与中心城区呈双组团式空间结构,港城与港口产业区的关系为平行式布局。2012年建设用地7平方公里,人口5~7万人;2020年人口达15万人。

  ——射阳港城。按照城市新区中心和新型港口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建成以服务能源、食品加工、石化、港口机械、生态旅游及河海联运为一体的海滨新城。港城与县城对接,逐步实现一体化。在金海岛建设临港综合服务区,为港口、临港产业提供服务。2012年,港城建设用地7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2020年达10万人。

  ——滨海港城。按照滨海县域副中心、新型港口工业城市发展定32/52位,建成以服务于能源、石化和物流等临港产业为主的海滨新城。港城依托滨海港镇建设,与县城的空间结构为哑铃式,港口与港城布局关系为平行式,即东港西城。2012年港城建设用地5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2020年人口达12万人。

  ——陈家港港城。按照响水县域中心、新型工业港城的发展定位,结合陈家港镇搬迁改造,建成以服务于能源、化工、造船及物流等临港产业为主的滨河新城。港口布局结构为横向平行式,即北港南城,北部为港口和临港产业区,中间为港城,南部为化工园。2012年港城建设用地7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2020年人口10万人。

  ——弶港新城。按照建成为省级生态集聚区、现代化渔港和滨海生态旅游城、东台市域副中心的定位,以弶港镇为基础,以临港经济区为依托,规划建设以绿色产业、休闲度假为主的宜居新城。同时,利用沿海滩涂围垦,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同时启动临海新港城建设。采用港城一体式结构。2012年港城建设用地5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2020年人口达10万人。

  为加快港城建设,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外资通过BOT、BT、TOT等多种方式参与港城建设;加强银企、银政合作,为港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对港城土地实行计划单列,满足港城建设需要,省供土地指标优先向港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倾斜。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加快建立以盐城都市区为核心、县(市)城为枢纽、城镇为主要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为基础的四级城乡建设体系,统筹安排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的参与度,加快规33/52划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城乡交通、市政公用、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逐步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围绕劳有所得,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围绕老有所养,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和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围绕病有所医,建立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拓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规划到2012年,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三大保险覆盖面达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和农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近期加快推进九龙口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推进盐东镇、郭猛镇等1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潘黄镇仰徐村、新兴镇同兴村等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到2012年,在全市50个重点镇全面启动,各试点集镇集聚镇域人口达50%。同时,要结合滩涂围垦开发,编制村庄规划,调整优化农34/52村居民点布局。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规划到2020年,全面完成中心村和社区建设,农村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收入达到富裕型小康水平。

  35/52第七章

  沿海滩涂资源的综合开发

  发挥盐城沿海滩涂资源面积大、淤长快、生物多、气候佳等优势,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适度综合开发,对有效拓展盐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综合开发利用原则

  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恢复措施可行的前提下,近期重点对潮上带和潮间带高程在理论基准面2米以上的海域滩涂(包括近岸边滩和岸外辐射沙洲)进行围填开发,将围垦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严格保护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有污染的项目进入沿海滩涂农业规划区;坚决制止对海洋海涂生物资源的掠夺式采捕,严格执行对禁捕区和禁捕期的相关规定;在海水养殖、滩涂种植中要积极推广生态技术;科学规划海堤平面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海洋自然岸线、海域功能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坚持滩涂资源的综合开发。对围填形成的土地资源,坚持以综合开发为方向,统筹考虑农业开发、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发展临港产业和港城建设。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类用地比例,其中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分别占围填面积60%、20%和20%左右。

  坚持滩涂匡围和已围垦区同步开发。在科学匡围滩涂时,要重点选择最具开发条件的岸线,率先启动,集约开发,以提高滩涂开发的整体效益。同时,要通过增加投入、改善配套条件等措施,同步开发利用存量滩涂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

  坚持拦沙造地和疏通水道相结合。通过对辐射沙洲的围垦,使“沙36/52洲更高、港槽更深”。离岸沙洲围垦布局,尤其是促淤导堤布局,不仅要保护现有深水大港资源,而且要创造更多、更深的深水岸线资源;不仅要改善大丰港现有海港条件,而且要挖掘高泥-东沙、废黄河口等潜在深水大港资源。

  第二节

  开发规模、时序与重点区域

  按照《江苏省沿海滩涂围垦开发规划(2009-2020)》要求,到2020年盐城沿海将新辟垦区10个,围垦总面积136.5万亩。根据滩涂开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拟分以下两个阶段进行。

  近期:2009~2012年。规划垦区6个,围垦面积54万亩,分别为:①运粮河口-射阳河口垦区2.5万亩;②四卯酉河-王港垦区3.5万亩;③王港-川东港垦区3.5万亩;④条子泥(梁垛河-方塘河)垦区40万亩。⑤川东港口—新滩港口1万亩;⑥川东港口—东台河口3.5万亩。

  中远期:2013~2020年。完成围垦面积82.5万亩。其中灌河口-三圩盐场垦区1.0万亩,双洋河口-运粮河口垦区1.5万亩,四卯酉河-王港垦区5.5万亩,王港-川东港垦区6.5万亩,运粮河口-射阳河口3万亩,方塘河-新川港垦区5万亩,东沙垦区32万亩,高泥垦区28万亩。同时,综合开发利用已围滩涂,努力提高围垦的效益。

  为确保上述围垦方案的顺利实施,规划配套新筑海堤305公里和促淤导堤155公里,建设大桥2座。

  第三节

  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盐城沿海到2020年规划开发的136.5万亩滩涂中,农业用地81.9万亩,主要用于水产养殖业、种植业、林草业;生态用地27.3万亩,主要用于扩大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水域和建设沿海防风林、37/52护岸林草,维护海岸生态平衡;建设用地27.3万亩,主要用于城镇、港口和临港产业、旅游度假服务区建设。其开发利用模式为:

  渔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规划建立滩涂渔业示范区,调整更新养殖模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广高涂蓄水养殖、海水和淡水基地养殖、农业和渔业立体养殖,大力发展规模化、工厂化养殖,通过扶植拳头产品,创造渔业品牌,形成水产品生产加工体系。

  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开发利用模式。实施成片开发、成片租赁,以粮油、蔬菜、棉花、瓜果、中药材、花卉等为重点,加强对耐盐、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公司化管理,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外向型现代农业,把沿海滩涂建设成为江苏省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生态高效林草业开发利用模式。规划在已开发区域营造沿海防护林带,在新开垦地实行植苇等生态恢复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形成沿海绿色长廊。充分利用沿海滩涂自然牧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人工草场,种植苜蓿、黑麦草、三叶草等,大力发展优质山羊、奶牛等。

  生态旅游开发利用模式。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大力开发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将围垦的边滩和沙洲(尤其是生态用地)作为盐城市生态景观体系中重要的节点,重点建设丹顶鹤国家旅游度假区和麋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有特色、有规模、高质量的寓保护和开发为一体的滨海旅游风光带。

  港口-城镇-产业集聚区开发利用模式。规划5万亩新围垦土地优先用于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陈家港等港区的建设;5万亩土地用作港城居住用地、港口和工业园区的生活服务住宅用地,以及建设海滨旅游度假服务区;12.8万亩土地用于工业建设。其中:响水围垦38/52区重点发展能源、造船、海洋化工等,滨海围垦区重点发展能源、煤化工、医药,射阳围垦区重点发展能源、化工、船舶修造、造纸等,大丰围垦区重点发展石化、木材加工、医药、海洋食品等,东台围垦区重点发展临港产业。

  第四节

  创新综合开发利用机制

  积极探索“市场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园区化运作”的滩涂综合开发利用新机制,为全省大规模滩涂开发提供有益经验。明确围垦开发主体,匡围工程由政府主导,并服从市、县政府统一管理,开发利用要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市、县通过建立投融资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近岸边滩围垦以县(市)政府为主,鼓励内陆县(区)、大型国有企业参与投资,吸收社会投资主体参股;岸外海域海滩围垦以省为主,市和沿海县积极参与。

  39/52第八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提高盐城沿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生态建设的重点

  围绕建设“水绿”盐城、生态盐城、东方湿地之都目标,构建“两纵八横”生态水景体系,营造“一核两带、六极七点”的生态景观体系,着力保育湿地生态环境;加快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工业园、生态农场等创建活动,尽快将盐城市各县市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将盐城市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构建“两纵八横”的水景体系。“两纵”是指通榆运河和沿海岸线。在通榆运河两侧各建设100米宽的绿化带,构成内陆生态廊道。在海堤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绿色屏障,构成滨海生态廊道。

  “八横”是指灌河、中山河、淮河入海水道、射阳河、新洋港、斗龙港、东台河、三仓河等主干河流。在河道两侧各建设不少于50米宽的防护林,形成横向的生态廊道

  构建“一核两带、六极七点”的生态景观体系。“一核”是指由盐城市区和大丰市区共同组合而成的“城市生态核”;“两带”是指由沿海高速公路和徐大高速公路组成的“X”型绿带;“六极”是指由响水县城、滨海县城、阜宁县城、射阳县城、建湖县城、东台城区组成的6个生态极;“七点”是指沿海5大战略点和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陈家港城、射阳港城、滨海港城、大丰港城、弶港新城、丹顶鹤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

  40/52保育湿地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大纵湖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马家荡及九龙口自然保护区,并将其同周边毗连的兴化、宝应在内的泛射阳湖湿地一起,列为苏北地区的重点内陆湿地生态保护区。加强对射阳、大丰、东台沿海滩涂湿地与沼泽生态系统的保护,在考虑优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滩涂围垦,避免海滨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积极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将湿地内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栖息地等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其余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

  全力保护好丹顶鹤及麋鹿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按照“强化核心区、优化缓冲区、调整实验区”的基本思路,启动实施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工作。全力保护好丹顶鹤、麋鹿等珍稀动植物资源,建设野生动物繁育基地和珍稀植物培育基地。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及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列为禁止开发区,试验区为限制开发区。在禁止开发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活动,限制开发区内禁止滥开滥垦、滥采滥伐等活动;禁止一切可能损害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对象、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开发建设活动;在自然保护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必须按照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方案进行,禁止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或搬迁。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盐城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省级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设生态补偿专项科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实施生态补偿,用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和湿地生态保护水平。建立河流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制度,明晰跨界河流水质保护责任,安排专41/52项资金对下游受污染地区进行补偿和赔付。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治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方针,切实加强对“三废”污染的综合治理。一手抓削减存量,加强对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控制污染源,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一手抓控制增量,加强源头控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制度。

  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与综合整治。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位于取水口上游1000米至下游500米,及其两岸背水坡堤脚外100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上溯2000米、下延500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以外上溯2000米、下延1000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准保护区。在此范围内,禁止任何污染水体的建设活动。对通榆河、蟒蛇河、射阳河、泰东河及灌溉总渠5条重要河道,要强化沿岸现有排污口的整治,关停、改造、搬迁对饮用水源有污染威胁的企事业单位,禁止审批新上化工、印染等重污染项目,加强“清水走廊”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高“清水走廊”沿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覆盖面。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统筹规划供水、节水和中水回用系统。规划到2012年,城市、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70%和45%,所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固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加快发展集中供热、供气,逐步淘42/52汰城区现有燃煤小锅炉,到2012年,城市气化率达到92%以上,80%的建成区建成清洁能源区。现有的水泥厂、电厂、钢铁厂和工业锅炉必须安装高效除尘设备,达到新的排放标准,并有计划地搬出城区。此外,还应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检测与防治力度。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治理。修建垃圾处理场。盐城市区在潘黄境内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厂,处理能力720吨/日;在青墩境内规划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能力360吨/日。大丰市区在港区西侧规划建设垃圾填埋场,处理能力250吨/日。其余县市城区各规划建设150-200吨/日的垃圾填埋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重点为:提高污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尾矿、农业固体废弃物等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初步建成废旧电子电器的社会收集网络,实现废旧电子电器的综合利用。

  做好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陆源污染。加强沿海发展环境保护,推进“碧海行动”计划;制定和实施近岸海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严格监控沿海入境污染负荷和入海控制断面;实施入海河流的综合整治,有效拦截陆地污染源。加强涉海工程规范化建设和船舶污染控制。海域港口、码头等涉海工程必须建设含油污水回收设施;大、中型渔港全部安装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装置;实施船舶及相关作业油类污染物“零排放”计划,禁止所有船舶在海域内投弃船舶垃圾。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从根本上降低资源消耗,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倡导绿色消费,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

  43/52发展循环型农业。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减少单位面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秸杆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通过示范推广,使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发展循环型工业。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清洁生产为重点,推动企业内部循环;以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推进园区内部循环;以节能、降耗、减排和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改造;以化工、造纸、建材、机械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搞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建设一批“零排放”示范工程;积极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到2020年将盐城市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在各县市建设一批循环工业园区。

  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在全社会逐步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开展绿色招商,培育壮大“绿色消费品市场”;加快国土资源造林绿化,增加森林碳汇;倡导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44/52第九章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盐城沿海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沿海发展从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对沿海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科技创新引导沿海发展的主要任务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盐城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重点开展汽车、风电、环保设备、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汽车行业重点突破混合动力汽车耦合技术、新能源汽车专用发动机、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模块的研发与产业化;风电装备重点推进3~5MW海上风电机组及叶片、海上风电机组桩基及安装作业船、海上风电接入技术及应用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新型环保设备重点突破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等;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加强关键基础和通用部件的优化设计、精密成型及加工技术、数字化及智能化控制技术、绿色流程制造的研发与产业化等。通过突破技术瓶颈,带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采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大力培育推广适合沿海地区规模化种植的粮、棉、油、啤酒大麦等主要农作物以及蔬菜、蚕桑、林果、花卉等园艺新品种,研制发展设施农业和智能化农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提高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突破农产品保鲜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体系,为将盐城建成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

  45/52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强海洋技术开发,大力发展鱼、蟹、虾、贝、藻类等海水健康养殖技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与多样性保护技术,海洋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向创新依托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提高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为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核心技术突破,促进滩涂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业化。组织市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加强产学研结合,以核心技术突破滩涂的科学开发与高效利用。一是沿海滩涂盐碱能源植物的引种、选育、种苗快繁技术、良种规模化扩繁技术、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技术的集成与示范。二是耐盐高效速生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推广,如针对沿海生态林建设需要,推广耐盐杨树、滨梅等高效速生树种规模化种植示范等。三是沿海生态林科学构建与技术集成示范,包括生态林建设规模、树种结构、种植方式与管理技术等。四是沿海滩涂围垦关键技术开发,如促淤打坝、加快淋盐洗碱等新技术开发。

  第二节

  科技创新模式

  为提高盐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沿海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重点推广以下四种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引进创新相融合的集成创新模式。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与研发活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开发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提升盐城的创新竞争力。近期,采用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模式,逐步过渡到两者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相联动的创新模式。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46/52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结成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支持销售收入过5亿元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完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和网络系统,加快培育科技中介市场,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

  实体创新+虚拟创新相结合的共生创新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将有能力、有愿望参与产品开发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形成柔性组织,即虚拟创新组织,推动实体创新与虚拟创新相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创新模式。按创新主体及所依托的载体,主要推广以下几种模式:产学研合作的实体模式、基地模式(含高校主体型和企业主体型)、科技园区模式(含大学科技园类和孵化器类),以及市场需求牵引模式(含技术转让型、技术开发型、技术咨询型和技术服务型)等。

  第三节

  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高新区发展。发挥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省级盐城高新区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高新区风电装备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及位于亭湖区的环保产业园、大丰的海洋生物产业园、电动汽车产业园等一批核心产业园区,推动园区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及环保产业基地,建成为全国风电设备和环境污染治理设备的研发、生产与服务中心。

  加快创新科技园区建设。吸引南京等地的省内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与盐城工学院和当地研发机构相结合,建设软件、创意、研发设计、汽车等先进制造科技创业园,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47/52中心;推动各县(市、区)广泛建立专业性科技创业园或科技孵化器,使其成为加快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

  建设城南科教城。规划用地17.5平方公里,主要为高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城市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现代工业研发设计中心、创意设计中心、科技商务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和综合配套服务区。力争到2012年建成启动区。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加强产学研结合、集聚创新要素为着力点,重点布局建设一批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支持沿海开放开发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全市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近期重点支持建设国际汽车试验场、国家级汽车检测中心、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国家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风电装备质量检测中心、石油机械装备研发中心、绿色照明研发中心、环保装备研发中心、热处理技术研发中心、甜菊糖研发中心和海产品检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并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特色创新基地建设。以风电设备、汽车、石油机械、节能电光源及环保等产业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建立企业创新自组织系统,通过战略合作,推进技术集成和衔接配套,突破核心技术,制定技术标准,形成产业技术的创新,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和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节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的基础在于人才,要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来抓。为此,一是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二要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

  48/52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大力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农村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到2012年,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98%以上。

  积极拓展职业教育。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重、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衔接,面向沿海发展和长三角发展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办好盐城职教园区。支持开展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一批支持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实用型队伍。

  稳步提升高等教育。着力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与服务能力,到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盐城工学院和师范学院为主体,申办“苏东大学”,积极推进建立江苏沿海发展研究院。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的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一整套机制,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吸引大中城市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到盐城沿海创业,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包容人才的氛围,建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奖励制度,围绕新能源(风电)、海洋工程、生物工程、新型环保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等形式,充分利用市外人才资源,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49/52第十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实施盐城沿海发展规划,实现近期到2012年、中远期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和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动新一轮沿海地区的大开发、大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一是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对沿海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政策上要给予倾斜,优先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年度重大项目计划;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向沿海发展重点项目倾斜;对《规划纲要》中明确的特色产业基地,在项目报批、土地供应上要积极支持。二是搭建沿海发展的投融资平台。认真贯彻落实盐城市委、市政府2009年10月出台的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按照“做多金融机构、做大金融总量、做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思路,成立市海兴集团有限公司和国际港务集团公司,作为沿海发展的主要投融资平台,并积极支持其开展股票、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抓紧推进城投、东方等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启动城南、大丰港等债券发行工作;拓展港城和滩涂开发的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海域使用证可用于抵押的制度;努力吸引国内外银行参与盐城沿海发展,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政府创业引导资金,加快组建汽车金融公司;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沿海银行来盐城设立分支机构,争取省级沿海发展基金在盐城设立总部,为加快推进盐城沿海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开发与开放相结合的路子。一要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日韩港台50/52

篇二:盐城市发展前景

  

  最新

  Word

  夯实基础

  丰富产品

  完善体系

  推动盐城旅游向着千亿级产业迈进

  ——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产业围绕“核心产品打造、精品线路建设、旅游市场推广、要素协调发展”四大战略,以生态旅游发展为重点,以品牌化发展为方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植壮大产业主体,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旅游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走势,未来5-8年,盐城旅游具备了打造千亿级产业规模的扎实基础。本文在综合盐城工学院、市经济学会业内专家领导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该分析报告。

  一、产业概况

  (一)发展现状。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规模明显扩大。2015年,我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282万人次,“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3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7.51%。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收入均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

  景区建设卓有成效,景区质量逐步提升。2015年,盐城中华麋鹿园成功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启我市5A级旅游景区从无到有的新时代。截至目前,全市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49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0个,3A

  最新

  Word

  级旅游景区15个,2A级旅游景区23个,景区提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另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乡村旅游区3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省工业旅游示范点4个,景区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产业体系得到完善。近年来,我市旅游产品系统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湿地观光、乡村休闲、文化体验、生态度假四大主题旅游产品,全市现有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等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黄海森林公园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盐都区成为全省首家乡村旅游创新示范区,房车露营、低空飞行、工业旅游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市的旅游产品体系,标志着我市旅游产业从单一观光产品开始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全方位、多样化的产品体系逐步转变。

  旅游形象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在旅游形象口号方面,创新提出“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突破鹤鹿湿地的单一吸引力,塑造了开放包容的旅游形象。在新兴媒体方面,建成盐城市旅游信息网,拍摄微电影《盐城之恋》,被评为省最佳旅游微电影和2012中国旅游宣传片TOP10。在传统媒体方面,推出《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旅游形象宣传片、“中国·大丰首届鹿王争霸赛”等活动。先后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最美中

  最新

  Word

  国生态旅游、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等称号,盐城旅游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行业运营有序规范。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规范化管理、强化标准化建设。在全国首家编制《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服务规范》,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湿地公园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大丰区已成为全国标准化旅游示范区和全域旅游试点区。联合全市166家旅游单位签署和实施了《盐城市旅游地接市场公约》,重点培育了市区15家旅游服务咨询点,明确了6家作为指定地接接待社,提升了旅游地接市场行业自律水平,行业运行更加规范有序。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入境游客苏北第一。发挥盐城滨海湿地、鹤鹿同春的特色优势,我市专门成立盐城旅游上海推广中心,面向上海地区,每年推出精品旅游线路10余条,开展旅游推介近10次,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深度接轨上海乃至长三角重点旅游市场。依托空港和海港的口岸优势,成功设立了盐城旅游(韩国)咨询中心,为境外旅游市场建设开拓新渠道。盐城成为韩国出入境门户之一,其入境游客人数已跃升至苏北第一,增长幅度全省第一。

  (二)存在问题。

  我市旅游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起步阶段的特征还比较明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区县旅游发展不均衡。大丰区、盐都区和东台市旅游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旅游景区品质较好、旅游项目投资较大、旅

  最新

  Word

  游服务设施水平较高。相比而言,其他县区的旅游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全域旅游发展尚未形成。

  休闲度假产品缺乏。我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的复合性不强,观光产品占主导,缺乏生态度假、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高端旅游产品,仍处于“资源开发度低、服务滞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全市高端商务酒店与低端酒店两极分化严重,缺乏中端酒店支撑。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我市旅游公共服务品质和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尚有差距,满足自驾自助、家庭亲子、高铁旅游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还没有功能比较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信息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区县和景区之间的旅游交通体系不完善,道路建设、公共交通、景区专车等要素缺乏,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有待提升、智慧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域旅游联动性衔接不畅。

  旅游营销力度还需加大。我市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中华麋鹿园、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等景区,虽然旅游接待水平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经营单位的营销意识缺乏、经营理念落后;红色旅游品牌宣传不足,海滨度假旅游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全市旅游营销手段比较单一、专业人才缺乏、营销企业偏少,亟待加快改进。

  旅游市场行业监管力量薄弱。近年来,全市旅游经济发展迅速,但旅游主管部门的服务、指导和管理力量却相对不足。各县(市、区)中除大丰、东台单设旅游局外,其余在交通、最新

  Word

  商务、文广等部门挂牌,人、财、物管理不独立,开发区和城南新区还没有明确专门的旅游主管部门。市旅游局机关现有人员编制数仅12名,全省最少,规划处、旅游信息中心等还没有人员和机构,与加快发展的盐城旅游不相适应。

  二、产业展望

  (一)盐城旅游保持高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广阔。

  盐城旅游正处于最佳的政策机遇期。沿海开发战略,盐城是战略中的重要角色,在吸引资本、集聚人力资源、集成优势先进技术等方面,正在显现良好的态势,支持旅游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治理机制,有效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发展,盐城从中得到了显著的机遇和优越的助推条件。长三角城市圈是世界级的城市群,盐城成为其中的一员,接受中心城市上海的辐射,接受南京、杭州、合肥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在信息、技术、资本、管理、创新等领域,享受前所未有的联合优势、联动优势,将会为盐城旅游业提供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和良好机遇。

  盐城旅游的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1—4小时城际高铁圈的形成,盐城的可进入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盐徐高铁在建,盐城到北京、上海的高铁“十三五”期间会启动建设,高铁班次多,运行稳定,速度快,运载量大,将是域外游客进入盐城的主要交通工具。盐城另外还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在全国地级市中十分稀少,特别是近年来盐城南洋国际机场国内外航线的不断增加和拓展,极大改善了旅游的最新

  Word

  通达性,是未来域外境外游客进入盐城旅游的重要交通依托。

  盐城旅游的影响力不断在空间上放大。借助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盐城汽车城的知名度载体,借助新四军重建军部的红色历史文化载体,特别是近年来盐城旅游宣传促销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手段的开展工作,“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和认同,湿地生态休闲的城市旅游形象在全国被广泛认知。现在,旅游的大众消费、全民消费已经初步形成,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人们追求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旅游产品逐步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旅游出行人数逐年上升增加,在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理念下,盐城的湿地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

  盐城旅游的市场认同度不断提高。近几年,盐城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推广,在市场宣传和促销,在客源市场分级界定和针对性推介,在产品销售消费模式创新,在智慧旅游、大数据旅游的紧跟步伐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散客市场、团队市场、自驾游市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旅游客源地不断拓展,游客满意度稳步提升,域外合作旅游企业有效益、评价好。盐城的旅游产品近年来已经高度重视对产品的体验性设计,游客的深度观光、深度参与、深度休闲,是近年来盐城旅游业能够快速发展的产品基础。近几年景区

  “厕所革命”、指示牌规范化建设、导讲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旅游纪念品销售规范化建设等,大力提升了景区的接待服务水平。随着旅游接待

  最新

  Word

  规模的扩大,盐城市景区旅游的接待服务水平将有很大的提升。

  盐城旅游的产业融合度好。旅游与汽车、农业、教育、文化、水利等产业互为依托互为载体,形成了良好的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乡村旅游、东风悦达起亚、环保科技园、新四军重建军部历史、通榆河淮河入海水利枢纽、淮剧杂技地方曲艺等,是盐城湿地生态旅游主题发展的合作者、助推器。随着2.5周末休息日的可预期,旅游消费的游客辐射圈将进一步外拓,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层次将加深,盐城的许多精品旅游线路就是2日游线,有的是全生态湿地的主题游线,有的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组合、生态和文化资源互补,这些会成为2.5日周末出游游客的重要选择。

  盐城旅游产品的组合度在不断提高。我市以湿地生态旅游为主体和核心,形成了湿地生态、农业观光、红色文化、汽车文化、海盐文化、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体系,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组织和搭配,有利于不同游客消费偏好的满足,有利于促进游客的充分消费。与此同时,单体旅游景点的可观赏性、可体验性有所提高,游客在我市景点的驻留时间延长,游客驻留半天以上而游兴未减的景区点数不断增加。杨侍、仰徐的农家乐,荷兰花海的印象留念,黄海森林公园的氧吧漫游等等,优化了盐城市旅游产品类型的结构,同时也提高了旅游消费的层次,增加了游客消费。

  盐城旅游的产业完备度正在不断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业态组合度、协调度、完整度好。在业态的再下一个层次

  最新

  Word

  中,星级饭店与社会餐饮并驾齐驱,分类定位、互为补充;经济型酒店、商务型酒店、度假型酒店配比良好,满足需求;A级景区等级分布较为合理,5A级有中华麋鹿园,4A级有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等;农业旅游类型全、层次丰富,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星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园等,所有这些,为盐城市旅游的游客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项。近几年,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如东台鱼汤面、建湖藕粉圆子、伍佑糖麻花、盐城八大碗等,在旅游餐饮评比的专项活动引导下,得以发扬光大;何首乌粉(片)、菊花茶、发绣、芦苇工艺品、柳编工艺品等特色地方土特产、纪念品,游客购买的份额不断增加。获得全国大奖的“鹤舞东方”多功能铁艺笔架旅游纪念品,显示了我市旅游纪念品较好的拓展空间、良好的市场认同。

  (二)盐城旅游实现千亿级产业规模的预期及支撑。

  基于以上分析,通过7-8年的努力,到2023年前后,盐城旅游的发展将会达到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可实现千亿级产业规模,在全市GDP中的综合贡献率进一步加大。主要有以下可预期指标作为支撑:

  1、旅游接待人数。

  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已达到2282万人次,按照“十三五”规划14.55%的年均发展速度计算,全市接待游客人数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500万人次,到2023年将会达到6750万人次。

  最新

  Word

  2、旅游总收入。

  2015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27亿元,按照“十三五”规划20.84%的年均发展速度计算,全市旅游总收入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85亿元,到2023年可达到1030亿元。

  3、人均旅游消费额。

  2015年,游客在盐城人均旅游消费金额是995元,按照“十三五”规划年均增长5.5%左右的速度计算,“十三五”末将达到人均1300元,到2023年可实现1526元。

  三、主要措施

  当前,我市旅游行业面临着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为实现千亿元级产业发展目标,在未来7-8年的时间,全市旅游业要坚持以生态旅游发展为重点,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以国际化品牌发展为方向,着力推进“精品线路建设、景区创建提升、乡村旅游富民、旅游市场拓展、公共服务优化、文明旅游倡导”六大工程,着力实现工作重心由景区建设向要素配套和市场营销并重两个转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突破沿海生态休闲旅游带建设,奋力提升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战略引领,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旅游业要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并以“绿色腾飞”和“蓝色崛起”作为两大支撑战略,全面推动盐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盐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一是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战

  最新

  Word

  略。顺应“旅游+”、“互联网+”等产业发展和时代需求,围绕着空间全域化、产业全域化、要素全域化、品质全域化目标,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二是深化实施“绿色腾飞”战略。通过申报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级品牌,推动我市从“湿地生态观光”向“生态休闲、生态度假”方向转型升级。三是创新实施“蓝色崛起”战略。加强其大丰港客运能力及滨海港建设,对接上海、连云港等大型国内港口口岸及对韩港口口岸,同时优化沿海景观带建设,提升滨海旅游度假区品级,推动我市滨海度假、邮轮旅游、海洋运动、出入境旅游一体化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大力度,推进旅游景区加快建设。

  进一步聚焦重点,提升层次,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实施。抓紧实施《盐城市旅游项目推进计划》,加快落实年度全市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任务。重点推进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大洋湾名泉汇、响水云梯关、阜宁黄河故道桃花源等4个全国优选旅游项目以及大丰荷兰风情街、阜宁金沙湖温泉度假村等7个省重点旅游投资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线路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提升,确保重点项目早建成、早达效。二是加快核心产品打造。紧紧围绕全市18个重点战略平台工作部署,服务推进中华麋鹿园、大丰荷兰花海、东台黄海森林公园、盐城大纵湖、建湖九龙口等5大园区建设。推进东台安丰古镇等10个重点旅游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大纵湖

  最新

  Word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台黄海森林公园、九龙口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打造旅游新亮点。三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一县十金花,一村一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布局,重点推进100个乡村民宿发展,推进东台甘港村、大丰恒北村、盐都三官村等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亭湖黄尖牡丹园、盐都番茄园、东台生态苗木示范地等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建设,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投身旅游自主创业。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投资商及职业经理人开发营运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创意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三)拓宽思路,精准旅游市场营销。

  充分发挥景区、饭店、旅行社市场主体作用,变政府单一营销为政府企业合力营销,变企业被动营销为企业主动营销,加快由传统营销向传统营销和智慧营销并重转型。一是强化城市形象品牌宣传。在央视《新闻30分》、《朝闻天下》和《走遍中国》等栏目投放盐城城市形象广告,在北京、南京高铁站等设置宣传牌以及新浪江苏、人民网、凤凰网和沪宁高速服务区、上海公交、地铁等载体上进行广告宣传投放等。争取举办国际生态旅游大会,策划旅游文化大戏等,做好品牌深化文章,全力提升我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二是丰富旅游线路产品。围绕全市现有“九大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主线,策划设计春夏秋冬四季线路产品。精心策划组织举办中国丹顶鹤国际生态旅游节暨第九届海盐文化节、春季乡村旅游节、樱花节、大丰麋鹿

  最新

  Word

  生态旅游季、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联合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以及网络媒体、车友会等协会组织,组织举办徒步大赛、野外露营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促进旅游消费。三是实施精细化市场营销。加强旅游市场研判和细分,在兼顾团队游的同时,结合高铁旅游时代,将自驾游、自助游作为重点客源对象,进一步健全营销体系、创新营销方式。扎实开展区域合作营销,充分利用江苏旅游新干线等合作平台,巩固和扩大传统目标客源市场,努力拓展西安、兰州等“一带一路”新兴旅游市场;充分发挥韩国、台湾和上海、南京盐城旅游推广(资讯)中心平台作用,加强与上海浙风和龙游在线、南京旅游集散中心、山东省海峡国旅等单位合作,着力推动政企合作营销,加快发展以韩国为重点的入境游市场和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客源市场;进一步加大旅行社地接奖励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开展盐城线路产品的自主营销、抱团营销,全面提高来盐游客的接待量。

  (四)依法治旅,不断提升旅游品质。

  以游客满意度提升为目标,更加注重旅游公共服务的设施配套,构建市民和游客都能直接受益的旅游公共服务新体系。一是加强旅游行业监管。组织宣传贯彻《江苏省旅游条例》,开展文明旅游主题宣传、志愿服务以及“最美导游”和“最美游客”评选活动。推动全市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景区流量管理制度、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一日

  最新

  Word

  游”管理制度等行业监管体系,加强旅游安全管理、诚信旅游创建、旅游市场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旅游发展软实力,展示行业文明新风尚。要加强市、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的力量,特别是市旅游局的人数,能够与宿迁持平。二是推进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深入开展以旅游厕所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四大提升”行动。全面推进自驾游基地设施配套建设,着力提升大丰草庙自驾游营地、331省道自驾游营地、228国道大丰服务区等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市游客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建设,推动发行旅游年票。三是强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围绕《盐城市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工作方案》,抓好全市一日游线路5条、二日游线路2条、三日游线路1条和水上游线路等精品线路的功能配套与建设提升,打造一批旅游线路精品,形成旅游线路的集聚效应。四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235”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行动,争取纳入市人才计划,着力培养20名酒店高级管理人员、30名景区高级管理人员和50名金牌导游员。加强与省和在盐高校合作,建立行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加强旅游行管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增加编制经费,努力为旅游发展品质提升提供支撑和保障。

  (五)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旅委会办公室职能,更好发挥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和政策保障作用,进一步集聚旅游发展合力。支持大丰区国家全域旅游试点城市、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加大旅游业发展工作的考核力度,争取在

  最新

  Word

  旅游工作单项奖考核基础上,努力提高旅游业在全市综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二是吸引各类资本聚焦产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筹建盐城旅游发展集团公司,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强势推进旅游项目招商,组织举办盐城旅游(广州)招商推介会,到港澳、广州等地区开展专题招商活动。积极争取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引导资金对我市旅游景区(点)建设的资金支持。三是引导旅游新业态发展。指导悦达起亚三厂、大丰中汽中心试验场、射阳辉山乳业、响水德龙镍业等工业旅游点建设,大力发展房车营地、低空飞行等旅游新业态。加快发展智慧旅游,积极推进旅游大数据建设,开展旅游服务网上监管、旅游客情分析、旅游舆情预警等项目研发。打造盐城特色餐饮品牌,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

  盐城市旅游局

  二○一六年八月

  亲爱的用户: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7.57.5.202009:4109:41:25Jul-2009:41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2020年7月5日星期日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9:417.5.202009:417.5.202009:4109:41:257.5.202009:417.5.2020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7.5.20207.5.202009:4109:4109:41:2509:41:25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5、三军可夺帅也。Sunday,July5,2020July20Sunday,July5,20207/5/2020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7、人生就是学校。20.7.520.7.520.7.5。2020年7月5日星期日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9:4109:41:257.5.2020Sunday,July5,2020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9时41分9时41分5-Jul-207.5.2020

篇三:盐城市发展前景

  

  盐城市区域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Researchon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TrendofRegionalDevelopmentofYancheng熊晓华XiongXiaohua(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苏盐城224051)(SchoolofUrbanandResourcesEnvironment,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JiangsuYancheng224051)摘要:随着沿海大开发的深入、区域快速发展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转型的趋势,通过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更加自觉地引导地区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有序配置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并制定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为盐城在新阶段,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市、构建新格局提供科学支撑。关键词:区域发展现状;区域发展趋势;盐城市中图分类号:F061.5;TU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92(2012)12-0105-05盐城市区域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Abstract:Landisthebasicmaterialofurbandevelopment,thespatialpatternoflandusewasdeterminedbyacertainleveloflandusewhichbasedontheurbandevelopment,landusespatialpatternofurbandevelopmentre-flectsacertainlevelofland-usecharacteristics,statusandstage.Therefore,inthespecificareaoflandusespatialpatternanalysis,youshouldbeawareofthespecificperiodsofthecitylanduseofnatural,economicandsocialbackground.Keywords:Regional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RegionalDevelopmentTrend;Yancheng0引言盐城河海交汇,滩涂广阔,是江苏省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具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的区域之一。为了更好地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的战略机遇,更好地将地区的资源、生态和空间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为了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更优美,必须在落实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正确定位盐城市的区域发展趋势。带的过渡区。东临黄海,西襟淮扬,南与南通市接壤,北与连云港市毗邻。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向南暖温带气候过渡的地带。盐城市域地处平原,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盐城东部沿海45万公顷海涂湿地,是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1.2社会经济概况1983年由地区改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东台、大丰两个县级市和建湖、射阳、阜宁、滨海、响水五个县,市区下设盐都、亭湖两个区。1研究区概况1.1自然环境状况盐城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位于北纬32.85°~2010年盐城人均GDP达到30378元,按2010年汇率折算,约合4500美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16∶47∶37;制造业产值比重为34.2°、东经119.57°~120.45°,属亚热带向暖温105

  科技广场2012.1242.3%;城市化水平52.5%;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为25.1%。盐城有四项指标处在工业化中期,一项指标处在工业化初期。因此总体上已经处于工业中期阶段,未来仍有较长的工业化发展时期。这也表明,以工业发展为核心的园区将在未来国土利用空间中进一步扩张,并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盐城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为52.5%,2000—2009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加1.1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同期平均增长水平(1.48个百分点)。2005—2010年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速度较快,年均增长2.48个百分点[1]。2区域空间开发的特征及问题2.1区域空间开发的特征2.1.1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1.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6.8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06.26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48.24亿元,增长14%。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6∶47∶37调整为2011年的15∶47.2∶3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8222元,比上年增长13.2%[1]。2.1.2新特产业加快崛起2011年,全市新特产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1239亿元,增长27.6%,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7.7%。其中,新兴产业增速大幅回落,6个工业新兴产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295.8亿元,增长14.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近30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3.8%[1]。特色产业比重大幅提高,22个工业特色产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1195.9亿元,增长10627.6%。2.1.3土地开发强度较低整体上,盐城市各单元的开发强度都比较低,基本都在10%—20%,响水县和滨海县的开发强度最高,建设用地比例在15%以上,分别为18.31%和16.01%[2];在10%—15%的有盐都区、亭湖区、建湖县、阜宁县、射阳县和东台市,建设用地比例分别为14.82%、14.47%、14.36%、12.74%、11.85%和10.63%;建设用地比例最低的是大丰市,仅为9.45%。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在30%左右。盐城工业化和城市化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1.4人口集聚度合理盐城市人口分布较不均衡,人口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2005年亭湖区的人口密度达到1225人/平方公里,而人口密度最低的大丰市只有238人/平方公里,仅为中心城区的1/5;中心城区的流动人口比例也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亭湖区2005年暂住人口接近1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1.4%[2]。据测算,盐城市人口集聚度最高的为亭湖区,人口集聚指数为0.83,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盐都区和响水县的人口集聚指数相对较低,分别为0.34和0.25。2.2区域空间开发面临问题2.2.1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盐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郊县。盐都区和亭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分别达到0.76和0.62;其次是建湖县、东台市和大丰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为0.53、0.50和0.47;射阳县、阜宁县、响水县和滨海县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相对较低,分别为0.33、0.30、0.27和0.25[1]。

  2.2.2新兴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亟需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化工、纺织及机械等传统产业仍占主体,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还没有真正形成。从产业结构看,与沿海其他各市的产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度不高。从产品结构看,产品档次仍然偏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产业链的延伸相对较短。高耗能产业占较大比重。2010年全市能源电力、化工、非金属矿产、石化、造纸和冶金等六大工业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401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量的70.2%,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仅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22.8%[2]。2.2.3水质性缺水严重,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有待优化盐城市过境水量较多,但由于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显著,加之缺少调蓄工程,河网调蓄能力有限,本地径流及过境水难以充分利用,且本地区干旱缺水年份与流域、区域基本同步,需水时来量小,而丰水年则水多成灾。2005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达3.9亿立方米,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大,面源污染相当严重。从总体上说,近年来盐城市水资源总量和水质呈恶化趋势,属水质性缺水地区。2.2.4建设空间过于分散,土地利用率较低盐城市城镇数量多,布局过于分散,镇区建设空间无序扩展态势明显,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空间,部分与生态空间混杂交错,空间功能不清;农村居民点和基础设施布局不尽合理,用地较为粗放,存在较多的重复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划缺乏重点分析的现象;沿海地区有大量的盐田等存量建设用地,目前的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空间开发的内涵和效益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2.5生态保护压力大,近岸海域环境敏感性增强由于沿海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沿海地区空间盐开发的规模和强度都增长较快,加剧了水土资源利城市用与保护的矛盾。尤其是盐城正在由工业化初期向区工业化中期转型,环境污染以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域发为主,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压力,近岸海域环境敏感性展现增强。此外,产业发展在局部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状及使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灾害危险性进一趋势步加剧。研究3区域功能基础及战略布局3.1空间开发总体战略格局根据《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对于盐城区域空间开发总体战略格局的描述,以主体功能分区为前提,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通过强聚“一圈”(盐城都市圈),隆起“两带”(由204国道、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共同组成纵向经济带,由徐大高速公路组成横向经济带),贯通“四轴”(四条东西向通海通道沿线经济带),做精“十核”(响水城区、滨海城区、阜宁城区、射阳城区—射阳港城、建湖城区、东台城区、大丰港城、滨海港城、陈家港城、弓京港新城),最终形成由“一圈、两带、四轴、十核”组成的“五指状”点轴开发空间格局框架(见图一)。3.2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一心、两带、五轴、多节点”的城镇空间布局(见图二),不断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集聚度和辐射带动力。3.2.1“一心”即以市区为中心。坚持“高端、高质、高新”发展方向,以规划建设东部沿海现代化工商特大城市为目标,按照大市区人口2015年达到150万、2020年达到200万人口的要求,着力调整布局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高起点、高水准、高质量推进大市区建设[3]。107

  科技广场2012.12图一空间开发总体战略格局图图二城镇体系布局图1083.2.2“两带”中部城市带和东部沿海城市带。中部城市带依托沿海铁路、G204、沿海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通道,形成城镇人口集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城市带依托临海高等级公路,串联港口、港城、港区,形成具有沿海特点的临港产业、港口物流业、海滨旅游业。3.2.3“五轴”即贯通县城与港口、港城和临港工业区之间的综合交通通道。依托326省道、灌河二级航道,形成贯通响水县城—陈家港城的轴线;依托徐宿淮高速公路阜宁支线道路、规划建设的淮滨高速公路和入海水道航道工程,形成贯通建湖—阜宁县城—滨海县城—滨海港城的轴线;依托329省道、射阳河航道,形成贯通阜宁港—射阳县城—射阳港城的轴线;依托新长铁路、徐宿淮高速公路、大丰港疏港铁路支线、大丰港疏港航道、332省道,形成贯通建湖县城—大市区—大丰市区—大丰港城的轴线;依托333省道,形成贯通东台市区—弓京港新城—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的轴线。3.2.4“多节点”即全市重点镇、港城(镇)、城乡统筹试点镇等多个支撑市域空间开发格局的节点,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临港新镇。3.3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根据盐城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盐城未来的工业空间布局主要表现为“一极、两带、五个节点、十三个园区”的工业发展布局。3.3.1一极是指由盐城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区。以一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两个省级开发区、市环保产业园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新能源汽车)、光电、节能环保装备、风电装备、高精机电、动力机械、电子信息以及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产业。3.3.2两带是指由204国道、沿海高速和已经建设的沿海高速铁路构成的纵向经济带,以新长铁路和徐淮盐丰(终点为大丰港)高速公路构成的横向经济带,成为支撑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城镇产业带。3.3.3五个节点是指促进沿海发展的五大沿海临港工业经济区。构建临港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打造沿海工业经济增长极。包括陈家港经济区、滨海港经济区、射阳港经济区、大丰港经济区和弓京港经济区。3.3.4十三个园区是指全市现有的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十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两个化工集中区。是现有工业企业的集聚区和项目的主要承接载体,要提升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设立区中园,着力建设以新特产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园区。3.4生态建设趋势在把握盐城市生态格局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以保护自然生态、防范环境污染、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维护物种传输通道和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扩展为目标,依托水系、交通干道等规划建设“两纵两横”的生态主廊道和多条分支廊道,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规划生态节点[4]。多条廊道以网络的形式连接市域范围内的湿地、林地、水域、农田等重要生态环境要素,形成“水绕绿环,海陆相融”的生态安全网络,合理有序组织生态空间,有效隔离各发展组团,配合沿海产业和城镇发展空间构架,引导城市空盐城间有序扩展。市区4结束语域发当前,盐城的区域发展空间已进入到结构转型展现的重要时期,并且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状及响:一是盐城工业空间和城镇建设空间扩展将进一趋势步加速,从而显著改变现有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研究在沿海开发战略背景下,盐城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空间将逐步向沿海转移,这将会对盐城市域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三是江苏沿海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行政区划调整步伐的加快,这也对盐城未来区域开发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参考文献[1]盐城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盐城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61100aef524ccbff1218414.html.[3]张磊.市域主体功能区区划实效性分析———以泰安市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顾朝林.积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熊晓华(1985—),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景观。109

篇四:盐城市发展前景

  

  盐城市5G产业发展趋势及行业商用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随着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5G成为了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盐城市的5G产业也在不断萌芽和发展。本文旨在研究盐城市5G产业发展趋势及行业商用投资可行性,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盐城市5G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盐城已经探索了5G产业发展的途径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在5G核心技术研发、5G基站建设、5G应用开发等方面,盐城市已经开始布局。在5G基站建设方面,盐城的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已经陆续开展了5G基站建设,同时当地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也已经参与其中。在5G应用方面,盐城已开展了智慧应用、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使得不同行业与5G深度融合。在5G产业发展政策方面,盐城市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如资金支持、场地配套等,为5G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盐城市5G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5G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新热点,盐城市的5G产业发展也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以下是盐城市5G产业发展的趋势:

  1.移动互联网智能化加速推进:从以往的通信及广告媒体,到当前和未来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服务,正朝着移动互联网智能化发展方向,而5G技术能够满足人们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对速

  度、稳定性、时效性等方面的需求。

  2.大型企业在盐城市规模化白酒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利用5G技术对白酒生产过程中的降温、疏水等过程进行控制,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益。

  3.以医疗、智慧城市等公共服务业为重点投资领域:在医疗方面,可以利用5G技术实现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等新模式;在智慧城市方面,可以利用5G技术实现智慧停车、交通管理、城市安防等应用。

  三、盐城市5G产业商用投资可行性分析

  随着5G基站的持续建设、5G应用的逐步落地,盐城市的5G产业商用投资已经有了相当的可行性。以下是分析:

  1.5G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是稳步前进的,盐城市对于自身的投资将在短时间内实现收益。

  2.盐城市地区广阔,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为5G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3.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推出了相关的资金扶持,市场运营商配套建设等措施,减轻了企业的贫困压力,为投资者可以早日赚到钱提供保证。

  综上所述,盐城市5G产业发展的趋势看好,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需要紧跟时代发

  展的步伐,积极把握5G产业发展机遇,为盐城市的5G产业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篇五:盐城市发展前景

  

  盐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是实现盐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呼应沿海开发实现盐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重要。本文分析了当前盐城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原因及必要性,并进行沿海开发过程中盐城解决对外贸易问题的对策思考。近年来,盐城对外贸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江苏其他两个沿海城市相比,仍存在制约其发展的诸多因素。因此,必须从资源配置、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名牌战略、市场开发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从而促进盐城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盐城;对外贸易;对策

  1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国内外需求放缓程度不断加深,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与往年相比呈现出下行走势。盐城市商务部门和出口企业难中求稳、稳中求进,逆市中保持较好运行态势。2012年1至11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51.47亿美元[ZW(B]②

  盐阜大众报:《盐城对外贸易运行态势良好

  出口同比增19.2%》,http://js.people.com.cn/html/2013/01/14/200714.html.[ZW)],同比增长8.4%,其中出口30.53亿美元,同比增长14.4%,进口20.94亿美元,同比增长0.8%。预计全年进出口达58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出口35.5亿美元,同比增长19.2%,进口22.5亿美元,同比持平。

  2012年,盐城市进出口呈现出三大特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有出口实绩企业853家②,其中全市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63家,比2011年同期增多9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8.8%,同比增长20%。斗天汽配、福汇纺织、圣泰阀门等企业出口增幅均在80%以上;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加工贸易出口增幅25.8%,超过一般贸易出口增幅13.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占全市出口的20.4%。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总量的36.2%,增长24.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总量的11.2%,增长21%,超过化工、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出口增幅;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盐城市产品出口到170个国家和地区,对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较快增长的同时,对拉美、中东和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其中对墨西哥出口增长102.6%,对俄罗斯出口增长66.4%,对沙特出口增长61.7%。

  2012年我市出口能够稳定增长,得益于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措施。积极用好用足国家、省出台的外贸技改、研发、公平贸易及省外贸切块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在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品牌建设、自主研发、出口基地建设和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全年申报国家及省级外经外贸专项引导资金6000多万元,通过政策扶持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出口积极性,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市场,市场份额得到提升。

  推动企业出国参展,扩大市场份额。帮助160个企业争取广交会、华交会、南宁东盟国际博览会、南京跨采会摊位500个,比2011年增加了30个,通过参展签订出口成交9亿美元。组织企业参加境外英国礼品展、法兰克福工艺品展等12个专业博览会,签订成交合同4亿多美元。培植新的出口增长点。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加入到自营出口队伍中来,据统计,全市新增有出口实绩企业150家,新增出口额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5.8%。

  2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2.1与江苏其他两个沿海城市相比,盐城对外贸易规模偏小

  2012年,南通市的进出口总额及出口总额已经突破百亿美元,分别达到263[ZW(3]南通网《南通2012年外贸进出口额达263亿美元》,http://js.people.com.cn/html/2013/02/01/205499.html.[ZW)]亿美元和187.9亿美元,经济总量仅为盐城市一半的连云港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也领先于盐城市,分别达到了80.04[ZW(]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海关网《2012年连云港市进出口外贸分析》,http://nanjing.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19/tab6451/module123772/info415433.html.[ZW)]亿美元和36.03亿美元,总之,与其他两个沿海城市相比,盐城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规模偏小。

  2.2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

  据笔者计算,2012年,南通、连云港两市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35.9%和31.1%,两市出口依存度分别为27.66%和15.08%,而盐城市同期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仅为10.26%和6.55%。不难发现,盐城市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低,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还比较低。

  2.3出口市场集中度偏高,出口依赖程度较高

  近年来,盐城市的出口市场不断趋于多元化,商品出口遍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出口市场仍然相对集中,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盐城市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的状况不利于盐城外贸的稳定发展[ZW(]陈能军,陈宏付.基于对外贸易视角的盐城沿海开发战略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12):24-27.[ZW)]。

  2.4出口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盐城出口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等低档产品,出口竞争力不强。据统计,目前在三个沿海城市中,尽管盐城市以拥有12个中国名牌产品位居中间,但是与南通市拥有的44个中国名牌产品相比,其名牌产品的数量还是不够。

  2.5盐城外贸竞争力提升水平较慢

  据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白皮书统计,盐城外贸竞争力在4次外贸竞争力统计

  (2001、2005、2007、2008—2009)排名位置分别为:52、55、73和52,而南通和连云港分别为:34、30、37、32和92、88、90、50。可以发现,与南通、连云港相比,盐城外贸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有所提升,但是提升水平明显慢于其他两市。3.2.6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急升的困境,劳动力比较成本优势渐弱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按照比较优势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原理,我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当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产品,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也是以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的,一方面,它支撑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出口率;另一方面,又是吸引外资的关键性因素。但是,最近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正在受到印度、泰国等国的威胁。

  3.2.7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已经势不可当,而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很少,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以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为主的三资企业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处于最底层的地位,利润率低,自身增值能力不足,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设厂的目的主要是看重我国的人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人民币升值持续,无疑将会抵消人力资本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对我国的产品出口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3.3从盐城市角度来分析

  3.3.1从宏观层面来看

  首先,金融风暴下的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给盐城的外贸出口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其次是企业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生产企业的出口成本,其次,虽然盐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诸如纺织服装等制造企业却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且劳动力工资涨幅较大。尤值一提的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也使出口成本不断增加,作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容纳成本增长的空间较少,增加成本意味着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影响了外贸出口的进一步增长;另外,宏观背景下的贸易摩擦等因素也影响了盐城的外贸出口[ZW(]陈能军.基于沿海开发的盐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必要性分析[J].市场论坛,2008(8):23-24.[ZW)]。

  3.3.2从盐城自身来分析

  首先,观念不到位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盐城对外贸易的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观念,与苏南相比,盐城落后的观念和意识,从根本上制约了盐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其次,企业创新机制还不完善。很少有企业建立自己的研究中心,还不能真正完全做到主动从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角度来研究和开发产品,而更多的做法是跟着苏南、浙江一带企业的市场行为,往往是在抢占人家剩下的市场;再次,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对美欧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缺乏正常的收集渠

  道,企业没有专门的管理人才和管理体系,这些企业大多根据代理商的订单生产,缺乏对国际市场变化应对之策;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缺乏。笔者在盐城市人事部门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盐城市人事局发布的年度紧缺人才专业目录中,特意新增加了“国际贸易”等与盐城新一年发展关系紧密的专业。不难发现,盐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一批国际贸易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乔生.江苏对外经贸发展的政策调整与法制建设思考[J].财贸研究,2006(2).

  [2]刘惟蓝.外经贸促进体系建设及江苏“十一五”构想[J].现代经济探讨,2005(12).

  [3]贾彦利,刘传哲.江苏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研究[J].江苏商论,2005(1).

  [4]许佩倩.江苏对外贸易的新形势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6).

  [5]岳昌君.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0(3).

  [6]陈能军.基于对外贸易视角的盐城沿海开发战略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6).

  [7]陈能军.利用贸易融资提升盐城外贸竞争力的必要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26).

  [8]牛士华,杨频.后危机时代江苏省外贸发展的“旧症新结”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0).

  [9]黄海盈.高通胀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前景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5).

篇六:盐城市发展前景

  

  盐城市5G产业发展趋势及行业商用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盐城市5G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5G产业的兴起已经成为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推手,在加速解决城市应用服务等方面也带来了广泛的机遇。本文将探讨盐城市5G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行业商用投资的可行性。

  一、盐城市5G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盐城市积极推进5G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动各项5G应用落地。根据市政府的规划,盐城市将以5G产业为核心,以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和智慧农业等领域为重点,全力打造5G产业生态圈。与此同时,盐城市还加强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了5G网络建设、应用场景探索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通过对盐城市市场的分析可以发现,盐城市的5G产业在发展趋势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5G网络加速覆盖

  盐城市通过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提高网络速度和覆盖率,同时推动5G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推广,以保证5G网络在盐城市的全面覆盖和普及,提高5G网络和终端的使用体验。

  (二)5G产业应用不断拓展

  盐城市进一步扩大了5G产业的应用范围,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积极推动5G技术与教育、医疗、制造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5G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

  (三)5G产业创新不断推进

  盐城市各大科技企业积极投入到5G产业研发当中,推动5G产业创新不断发展,进一步推进5G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助力5G产业在盐城市的不断发展。

  二、盐城市5G产业商用投资可行性分析

  盐城市5G产业的商用投资可行性分析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营销模式、行业优势等等。接下来将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市场需求

  5G网络的应用场景较为广泛,涵盖了如智能终端、物联网、无人驾驶、智能医疗、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目前,盐城市在5G产业应用的需求基础上,还有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推进的必要性。

  (二)经济效益

  如果能够在盐城市完善的产业链条内保持切实可行的大规模部署,那么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无疑是可观的。目前盐城市又一批

  5G项目已经的开始落地,市场空间巨大。

  综合来看,盐城市5G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实现商用也成为5G产业未来的重点。尽管目前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产业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盐城市5G产业的商用投资将会继续增加,发展前景广阔。

篇七:盐城市发展前景

  

  江苏省盐城市公务圆选调发展前景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系统谋划推进沿海发展,沿海地区已成为盐城活力最强、增长最快、质量最优的经济板块。去年,沿海六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61.2%,增速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66.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外贸易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占全市57.6%,同比增长20.1%。以绿色产业为标识,打造江苏沿海绿色转型的典范。与沿江发达地区相比,盐城沿海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在产业。

  我们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典范”的要求,一方面推进产业绿色化。坚持以系统思维和未来眼光布局沿海产业,南部东台等地依托世界遗产地打造绿色海岸线,北部滨海、响水等地全力以赴发展大工业。在新能源产业上,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350万千瓦,占全省2/3、全国近1/2,我们正抢抓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机遇,积极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集群化发展,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示范大基地。在钢铁产业上,我们抢抓沿江向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把滨海港工业园区作为战略平台,推动响水、滨海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依托宝武、德龙等重大项目,加快配套项目集聚和产业链延伸,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产业集聚度高的世界一流钢铁产业基地。在造纸产业上,我们推动再生纸产业集聚

  发展、绿色发展,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再生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产业“含绿量”的提升,有力促进盐城好生态的形成,盐城在全省率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97%以上,入海河流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另一方面推进绿色产业化。坚持绿色保护不容置疑,继续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拿出“敢教荒滩变绿洲”的干劲,建设千里海堤防护林带和万亩新林场,让更多盐碱荒滩成为林海绿洲,展现“生态绿+海洋蓝”海滨新景致。同时,积极推动“向绿挖金”,不断放大黄海湿地“世遗”效应,加快绿色资源产业化步伐,以南部黄海湿地为核心,做好“生态+”大文章,充分挖掘海洋、森林、湿地、生物、渔业等绿色资源,建设全长311公里的海堤旅游公路,把沿海核心景区串珠成链、集点成面,打造世界知名湿地风光旅游目的地,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遗”新格局。以绿色互通为支撑,打造服务东北亚双向互通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盐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起势,随着盐通铁路建成通车,盐城实现县县通高铁,全面迈入“高铁时代”。

  我们将始终围绕增强“便捷”和“绿色”两个功能,既保证交通运输的高效便捷,更注重将交通线打造成观光线、旅游线、风景线。一是全面提升盐城港服务能级。专门成立盐城港集团,对4个海港和相关内河港口进行资源整合和功能优化调整,大力实施盐城港扩容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滨海港区20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码头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构筑河海联运服务

  体系。围绕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布局优化,建立完善港口绿色物流系统,探索实施“公转铁+散改集”,努力将盐城港打造成为清洁低碳、智能高效的绿色生态大港。二是积极打造区域交通枢纽。高铁方面,我们将全面加快绿色铁路网建设,有力保障盐泰锡常宜铁路开工建设,加大沿淮高铁、新长铁路扩能、沿海高铁等项目对接力度,争取实现90分钟内到达上海和省内各市,同时进一步提升铁路沿线绿化率,将其“连起来、厚起来、茂起来、美起来”,打造“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高铁风景线。空港方面,发挥江苏唯一对韩日全货机航线的优势,与韩国新万金互设“海外仓”,提高对韩航线航班的密度和频次,增开其他国际直达航线和近洋特色航线,构筑韩国商品进口集散地,提升航空口岸辐射面和影响力。三是着力推进高速公路成网。

  目前盐城高速公路密度居全省末位,市区从北到南只有四条横向省级公路,“面朝大海、向海发展”的交通瓶颈依然存在,难以辐射和支撑沿海发展。我们将着手开展临海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研究,加快推进盐射高速、阜溧高速盐城段等重点工程建设,构筑起“三纵三横二联”疏港高速公路布局,为向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将海盐文化、铁军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等融入道路建设,努力把高速公路沿线打造成原生态绿色走廊。以绿色共享为引领,打造富有海滨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省委书记娄勤俭要求盐城打造具有鲜明生态特色的滨海美丽之城。我们坚持以人为核心,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努力使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

  的海滨城市新生活。做强中心城区。作为苏北唯一的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心城区能级不高、带动偏弱是盐城的突出短板。去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3%,远低于全省的72%,市区人口一半左右居住在乡镇,建成区常住人口不到120万。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锚定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标准,持续推进“五大组团”建设,形成以市区为主城、大丰城区为副城,以滨海港工业园为新兴增长极,以盐丰盐冈线为城市发展轴、新洋港为生态发展轴的“一主、一副、一极、两轴”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力争到“十四五”末人口规模达200万人。同时,在以全国第二名成绩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推动全市域、全领域创建,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典范城市,努力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上争当表率。做大县域中心。盐城9个县(市、区)面积都超过1000平方公里,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县城具有满足人民群众就业安家需求的巨大潜力。我们瞄准县城常住人口不低于30万的目标,支持各地持续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力争到2025年各县城人口占全县(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0%左右。

  做美沿海风情小镇。跳出以镇为单元的发展思路,依托沿海生态海岸线,沿228国道从南到北,重点打造东台弶港世遗、大丰斗龙港特色渔港、亭湖丹顶鹤、射阳黄沙港特色渔港和滨海月亮湾等一批沿海风情小镇,促进各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以乡村振兴为抓手,遵循“四化同步”发展规律,持续推进农房改善2.0版本建设,鼓励有条件农民进城入镇,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

  果,年内改善3.5万户农民群众住房,努力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篇八:盐城市发展前景

  

  目次

  1引言..............................................................22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32.1历史回顾

  ......................................................32.2经济概况

  ......................................................43盐城市经济发展条件的SWOT分析

  .....................................53.1盐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S)

  .....................................53.1.1区位优势明显...............................................53.1.2海洋和滩涂资源丰富

  ........................................53.1.3农产品种类丰富,农业资源优势突出

  .........................53.1.4劳动力资源丰富.............................................53.1.5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63.2盐城市经济发展的劣势(W)

  .....................................63.2.1、经济快速发展,但整体水平还是比较落后

  .....................63.2.2缺乏高技术人才.............................................63.2.3、县域经济增势强劲,但县域间发展不平衡

  .....................3.2.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3.2.5交通尚不够便捷.............................................3.3盐城市经济发展的机遇(O)

  .....................................3.3.1江苏沿海开发的国家战略的提出...............................3.3.2紧抓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3.4盐城市经济发展的挑战(T)

  .....................................3.4.1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压力.............................3.4.2产业结构面临巨大挑战.......................................4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几点建议

  ....................................4.1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4.2区域关联发展,加强地区协作战略

  ...............................104.3制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战略

  ...................................114.4大市区、小城镇发展战略

  .......................................114.5不断地加深优化产业结构战略

  ...................................11结语...............................................................14致

  谢.............................................................15参考文献...........................................................16毕

  业

  论

  文

  中

  文

  摘

  要

  沿海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抓住这次国家战略机遇,促进发展自身经济,本文着重分析了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结合盐城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找准特色的原则,提出了一些关于盐城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实施正确的战略组合,能够促进盐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并最终走上富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字:

  区位优势;SWOT分析;

  协调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毕

  业

  论

  文

  外

  文

  摘

  要

  Titl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ofYancheng

  AbstractCoastaldevelopmentisofJiangsuProvince"EleventhFive-Year"productiveforces"fouralong"strategyanimportantpartofnationalstrategiestoseizethisopportunity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ireconomy,thepaperanalyzesthestatus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Yanchengandexistingproblems,combinedwiththeadvantagesofYanchengandpotentialeconomicdevelopment,inlinewithlocalconditions,advantages,andavoidweaknesses,identifythecharacteristicsoftheprincipleputforwardsomeproposalso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Yancheng,hopethatbyimplementingtherightstrategiccombination,canpromoteeconomicYanchengrapiddevelopment,andgraduallynarrowthegapbetweeneconomicallydevelopedareas,andeventuallyembarkonlocalcharacteristicsmodelof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

  RegionalAdvantages;SWOTAnalysis;Coordinateddevelopment;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

  1引言

  盐城是一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地处江苏中北部里下河平原,古称“淮夷地”,又称“瓢城”汉置盐渎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尽沧桑巨变,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作为江苏省面积最大,人口第二的地级市,盐城在改革开发30年来,尤其是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盐城市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盐城目前已是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前沿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俱乐部成员、苏北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局面下,我们也不得不面临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在城市定位和周边城市之间的产业布局方面值得我们进行合理的规划分析。

  根据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区域发展包含有区域经济发展,区际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三大方面[1]。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的区域发展时,就应该考虑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下个阶段性目标和战略规划,才能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盐城经济持续、跨越式发展。笔者认为,分析盐城周边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再结合盐城实际情况,盐城未来的发展定位着眼长三角经济区产业转移,依托上海金融中心,打造长三角经济区北翼经济强市为目标,走一条适合盐城地区发展的,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2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2.1历史回顾

  在历史上,盐城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约976.5万亩,河湖水面200多万亩,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里下河地区农作物以稻、麦为主,是江苏省的主要商品粮基地;沿海地区以植棉为主,是全国六大棉产区之一;淮河入海河道以北地区,则以旱粮和经济作物为主。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重要位置。粮、棉、油等产量均列全省第一位,肉、禽、蛋、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薄荷、猪皮革、兔毛、羽毛、山羊板皮等土特产品较为充足。广阔的沿海滩涂不仅盛产海盐,而且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在解放初期,盐城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工业基础。所谓工业,其实就是手工业,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仅有区区4000万元。经过50多年坚持不懈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建立起一个以汽车、机械、纺织、轻工、化工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2]。

  2.2经济概况

  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总收入311.9亿元,增长44.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6.8亿元,增长40.5%,增幅列全省第一。抢抓国家扩内需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和资金。组织实施八大类重点工程项目、工业“三百”工程以及城建、交通和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3亿元,增长3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824.8亿元,增长35.1%,接近“十五”工业投资的总和。新增贷款323亿元,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争取异地金融机构在我市信贷投放126亿元。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14.2亿元,增长16.7%。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全年销售汽车24.1万辆,实现税收18.1亿元,分别增长71.4%和88.8%。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主要指标增速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中联电气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74.8%,家电下乡销售收入列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2%,增幅列全省第一。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4亿美元,总量继续保持苏北第一;进出口总额28.6亿美元,增幅列全省第二。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盐城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规模加工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市高效农业总面积达444.2万亩,其中设施栽培124.5万亩,分别新增79.6万亩、21.3万亩,增量均居全省第一。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促进汽车、纺织、机械等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尤其是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引擎”作用的工业项目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进入试产阶段,盐城已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期。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汽车、纺织、机械、轻工、化工等行业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实力,汽车、纺织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区域合作上,围绕接轨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盐城市政府推进盐城与上海之间在产业、市场、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各个方面的合作;产业集群上,已建立响水县陈家港化工产业集群、射阳县盐东镇纺织产业集群、亭湖区农用机械产业集群、市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等,并且把发展重点放在汽车、纺织、化工三大

  主导产业集群上,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08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9亿元,增长15.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3]。

  3盐城市经济发展条件的SWOT分析

  3.1盐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S)

  3.1.1区位优势明显

  盐城市位于江苏沿海中部位置,东濒黄海,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毗邻,西与扬州市、淮安市相连,北与连云港市接壤。全市地势平坦,分为黄淮、里下河和滨海三个平原区。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从江苏省的地图上看,她居中靠海,正处在江苏省三大经济圈的空白地带。通过盐城带动苏北五市及苏中三市的发展,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3.1.2海洋和滩涂资源丰富

  盐城海岸线全长582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的56%,盛产鱼、虾、贝类等各种海产品。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含辐射沙洲),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以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的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已成为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此外,盐城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丰富,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有约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2位,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3.1.3农产品种类丰富,农业资源优势突出

  盐城一直以来就是是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粮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是轻工、纺织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212个,畜牧业产地87个。新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6个。全市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6个,并有179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

  3.1.4劳动力资源丰富

  盐城是江苏省人口第二大市,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外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人数在80万以上,而且盐城人在外享有做事认真,能吃苦的声誉。随着今年来盐城本市经济的发展,大量企业在盐城建厂投资,对于用工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无疑在这一方面能够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同时盐城也是江苏省教育大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能够很好的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

  3.1.5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盐城市位于太平洋西海岸、拥有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并且其已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保护区内有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位于射阳的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此外,盐城海滨湿地还有长200公里、宽140公里近岸浅海区的辐射沙洲,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形成了集蓝天、大海、滩涂、森林、草原和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盐城滨海风光[4]。

  3.2盐城市经济发展的劣势(W)

  3.2.1经济快速发展,但整体水平还是比较落后

  “十一五”期间,盐城各个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拥有悦达集团、森达集团等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102家。2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总收入311.9亿元,增长44.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6.8亿元,增长40.5%,增幅列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464亿元,增长39.8%,增幅列全省第一。虽然经济的发展有着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区位、政策等多种原因,盐城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省内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以2009年为例,盐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585元,而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2766元,是盐城平均水平的5.3倍。

  3.2.2缺乏高技术人才

  盐城市一直是一个教育大市,但由于经济的问题,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外流,导致了高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很多企业在盐城的投资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因而如何吸引人才是其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为此盐城市政府多次组织人才引进计划,力图改变人才匮乏禁锢经济发展这一困境。与此同时大力扶持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这样的地方高校。在现代经济中,地方高校对地方区域经济的重视和路径依赖大大增强,高校必须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动态下,新的市场带来的新的需求,适应产业集群要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因而这些地方高校因该以教学为主,服务地方经济,努力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的好”的实用性人才,为盐城的企业或行业集群提供直接的管理、技术支持服务,这是高校专家服务盐城区域经济的一种体现。同时,还要有高校专业设置的有效的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作用。从上面的分析得出,盐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技术进步、需要制度完善,但这些可以通过科研型大学知识的正的外部效应来获得,而地方高校能做到的就是提供盐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所迫切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人员。

  3.2.3县域经济增势强劲,但县域间发展不平衡

  根据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可将其所辖10个县(市、区)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东台、大丰、亭湖、盐都、开发区)抓住苏南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本地区经济,已达到或超过苏中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东台市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253.31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市中位居第49位;第二板块(射阳、建湖、阜宁)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外来企业的大量投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第三板块(滨海、响水)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与第一板块相比仍属贫困地区,其中响水县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78.4亿元,滨海、响水两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苏北地区的平均水平[5]。

  3.2.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十五”期间,盐城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农业结构协调、工业结构改善、服务业升级加快的格局。全市三大产业结构由2003年29.5:39.6:30.9调整为2008年的19.3:47.6:33.1,基本形成“二三一”产业格局。但从盐城工业产业的总体分布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仍处于主导地位,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纺织、化工、机械和食

  品四大产业占产业总产值的70%左右;二是产业趋同现象较为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尚未形成;三是大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10%,企业有数量而无规模,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6]。

  3.2.5交通尚不够便捷

  最近几年盐城的交通基础建设发展迅速,从现有的交通脉络看:(1)徐宿淮盐大(丰)高速:串起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至大丰港;(2)沿海高速(连盐高速和盐通高速总称):串起连云港盐城南通;(3)宁靖盐高速(锡澄高速):串起苏中扬州、泰州甚至南京;(4)新长铁路:串起苏北五市及苏中三市;(5)沿海铁路大通道:将使盐城成为沿海铁路干线上一重要节点;(6)盐城机场:国内直飞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

  国外直飞韩国首尔、日本东京;(8)国家一级港口大丰港:是徐宿淮盐大高速延长线及新长铁路延长线,可通过它直接将苏北苏中及内陆货物送达港口,装船运望日本、韩国及全世界。但就其与苏南城市交通相比仍有极大的差距,整个与周边城市尤其是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还不够顺畅。

  3.3盐城市经济发展的机遇(O)

  3.3.1江苏沿海开发的国家战略的提出

  沿海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上看,盐城、连云港、南通等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枢纽地带,是江苏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但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展还处于“低谷”区。近期,《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制定为盐城等苏北地区的沿海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充分利用盐城的沿海优势,以系统的思维确定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这是盐城的重要发展机遇,对促进整个苏北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3.3.2紧抓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列入国家的发展议程。2005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循环经济问题,会议提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盐城十一五期间还提出了建成“二城四基地”的设想,这当中包括“红色湿地旅游城”,“生态化工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这也要求盐城必须走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7]。

  3.4盐城市经济发展的挑战(T)

  3.4.1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近年来,盐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一种相互敢拼的局面。就同为江苏沿海战略规划中的南通和连云港而言,南通由于其仅靠上海,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一直位于苏北前列,而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经济发展前景可观。而连云港,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港口,是首批国家沿海开发城市,其港口内地辐射范围大,港口基础设施为江苏最好,加之以国家战略的重点扶持,必将有经济的大的发展。为此我们盐城一定要给自身一个合理的定位,迎接挑战,超越自身。

  3.4.2产业结构面临巨大挑战

  现阶段盐城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使得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使得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2)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不仅仅表现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明显偏低,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仍存在巨大缺陷,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3)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多年来,盐城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所特有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尤其是从2004年起,盐城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表明以往报酬水平下的劳动供求平衡必须要打破,这将带动工资水平总体上升。这样成本的上升势必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挑战[8]。

  4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几点建议

  盐城区域经济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相对较弱,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省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盐城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挖掘区域优势与潜力,充分利用地区优势,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1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一个经济区域只能是在适当的产业或产业链条的适当位置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而不可能在每个产业领域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区域经济个性越强,越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越能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如前所述,江苏“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沿海产业带建设作为全省“十一五”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盐城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突出临海生态特色,实施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具体而言,除了继续积极发展海洋渔业,提高名、特、优、新产品的比重之外,还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在现有1300平方公里可利用滩涂上发展沿海速生林带,并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商品用材林产业和优质高效经济林产业,扩大沿海滩涂综合林业产业规模。二是利用沿海发展畜牧业的独特优势,建成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食草动物产业带。三是充分发挥沿海无公害、污染轻的特点,大力推行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在现有农业标准化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建成以盐土农业为依托的绿色食品基地。四是围绕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港口火电、苇浆、木浆、天然气、石化等能源和原材料基础工业,积极发展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结构合理、外向度高、特色明显的临海工业体系。五是充分发挥滨海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以建设沿海国家生态旅游区和中国东部沿海重要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为目标,以丹顶鹤、麋鹿、中华鲟三种珍稀动物为品牌,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吸引力强的沿海旅游带[9]。

  4.2区域关联发展,加强地区协作战略

  盐城已被列为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之中,与此同时,盐城又是“长三角”和“淮海”两大经济圈的交汇区,这为盐城的区域关联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区域;而淮海经济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缘,目前虽属于沿海欠发达地区,但该区地处江淮平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盐城应积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立足淮海,面向长三角”,努力成为“长三角”与“淮海”两大经济圈相互促进的桥梁,通过促进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共同发展带动自身的跨越发展。同时要抓住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契机,加深与南通和连云港的合作,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10]。

  4.3制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战略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公众积极参与”的管理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持续动力。可以设立盐城市循环经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指导盐城循环经济的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是盐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盐城的内在要求。面向十一五,盐城围绕全省“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构建和谐盐城,在苏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大幅度推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尖锐。

  要做好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要做到以下几点:(1)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2)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3)建立和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抓住重点,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现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整合(5)加强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11]。

  4.4大市区、小城镇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盐城中心市区一直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即盐城是一个大市,然而起中心市区发展明显滞后,不利于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大市区战略是在将亭湖和盐都两区纳入中心市区范围的基础上,以市开发区、亭湖开发区和盐都开发区作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实力的重要载体,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错位发展,通过三个开发区的合力,拉动市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功能上,进一步明确盐城作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的城市区域定位,着力彰显“水绿生态盐城,东方湿地之都”的景观特色和人文特色。与此同时,作为城市化基础支撑和工业化重要载体的小城镇的发展,也要提升到战略高度,不断完善现有城镇各项设施的配套水平,不断地加强其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小城镇集聚产业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4.5不断地加深优化产业结构战略

  在上文中笔者已经分析了盐城产业结构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因而要不断地加深优化产业结构,笔者对此给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1(1)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盐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十五”以来,盐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高速、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潜在的矛盾不断地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推动的,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约束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此,盐城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投资和扶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

  (2)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和谐发展的新型道路。

  目前盐城总体上处在工业化中期,近年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分工链条加长,装备技术水平提高,都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大量需求。虽然这些产业的发展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从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看,我们不大可能“跨越”这些产业发展的阶段。但这些产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要努力走出一条技术推动、资源节约、效率提高、环境良好的新型道路。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业能够促进消费,提高国民支出中消费的比例,有利于改善投资和消费比例,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中的科技、教育、文化、休闲健身等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盐城要坚持大服务、大开放、大发展的理念,突出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切实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4)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全社会吸纳就业能力。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就业问题。因此,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盐城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继续鼓励发展纺织、服装等资源能源消耗低又能大量吸纳就业的工

  12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各类服务业企业;积极鼓励其他各类产业增加吸纳就业的能力[12]。

  13结语

  盐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找准特色的原则,通过实施正确的战略组合,将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所提出的一些发展建议是基于根基盐城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条件而提出的,但其又不是孤立的,它立足于我国当前沿海开发和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背景,因此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适度的扩展性,对于苏北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4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韦东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从确定研究方向到研究题目,层层把关,并给予了我很多建议,最终确定了适合自己展开研究的方向和题。通过对开题报告和文章格式的把关,并给予论文的研究方法的建议指导,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和完善,使得论文得以顺利的完成。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特别是仇安迅同学在论文排版过程中的帮助,同时还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15参考文献

  [1]张继良: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盐城统计局:盐城统计快报[R].2009,1(22),45。

  [3]江苏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电子版)。

  [4]朱鹤龄:“长三角”与“淮海”两经济圈交汇地区经济发展对策[J].商业研究,2006(4):211-213。

  [5]姚超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6]陈晓东:江苏第四大经济圈与盐城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研究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01期

  [7]2010年盐城市政府报告

  盐城市政府网

  [8]刘国新,朱杰:盐城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J].江苏统计,2001,(11):23-25。

  [9]黄贤金等著: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0]孙海燕: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杨劲松,叶春明:推进盐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思考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2]刘春阳,杨加猛: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研究2006年

  16

篇九:盐城市发展前景

  

  本科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10年暑期江南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环节调研报告

  班级

  机自0808姓名

  王希

  学号0401080813成绩

  指导老师

  徐玉生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

  2010年5月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王希

  13徐玉生

  班级

  小班号

  机自0808报告名称

  关于盐城经济发展走势的调研报告

  指导教师

  评

  语

  终

  稿

  成

  绩

  :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关于盐城经济发展走势的调研报告

  江南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姓名

  王希

  调研时间:2010年8月5日

  调研对象:盐城市政府相关人员

  调研目的:盐城经济发展走势

  调研形式:访问

  一、盐城本年度(半年)经济发展实况

  今年1~6月份,我市经济保持“高开平走、高位运行”良好态势,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6亿元,同比增长15%,高出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1个百分点。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33.7亿元,增长了67.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1亿元,增长50.3%,增幅列全省第2位。在列入年度考核的13项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9项指标实现“双过半”。

  八大类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已经完成投资366亿元

  今年以来,全市把实施重点工程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措施,实行节点式控制,集中精力,加快推进,上半年全市八大类重点工程总体进展顺利。

  上半年,八大类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66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2.2%,慢于序时进度7.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1%。在建项目254个,在建率82.7%;新开工项目119个,比去年增加46个,新开工率69.2%。

  从项目区域看,大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1.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38.3%,市直、市开发区、盐都区和亭湖区分别完成投资93.1亿元、17.8亿元、37.5亿元和32.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33.2%、41.8%、47.6%和46.2%;县(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4.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6.9%,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大丰市和东台市分别完成投资33亿元、24.4亿元、21亿元、26.2亿元、28.21亿元、24.3亿元和27.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0.8%、43.9%、44.l%、47.6%、51.7%、42.7%和47%。从项目性质看,135个续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6.2%。172个新开工项目中已有119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开工率达69.2%,累计完成投资22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40%

  二、半年发展不足之处

  上半年全市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在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呈现明显回落趋势。1~6月份,盐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出品总额增幅均处于苏北下游。

  二是资金收支与信贷保障压力加大。目前支撑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有三块:汽车、房地产和废旧物资,但这三块的持续增长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其中房地产行业1~4月份销售形势很好,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5.8%,销售额增长

  74.7%。但受国家房产新政的影响,5月份商品房销售出现拐点,6月份商品住房销售面积比5月份下降37.3%。

  三是市场因素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受市场上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运行成本明显增加,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我市汽车、机械装备制造、纺织业、化工等四大产业受原材料价格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1~5月份,全市工业企业耐用消费品材料购进价格涨幅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2.6个百分点。

  四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艰巨。对我市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大影响的14座污水处理厂,在建工程进展缓慢,建成工程大多未达设计标准。为完成减排目标,下半年将采取强制关停一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行政措施。这势必会加大实现下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压力。

  八大类重点工程中尚有53个项目未开工。从区域看,大市区42个,县(市)11个。

  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较慢。主要有连盐铁路盐城段、新长铁路盐城至海安段复线电气化改造、中电投储配煤中心、潮间带示范风电场、华电海上风电场、龙源海上风电一期工程等项目审批权限在国家职能部门,目前前期工作推进较慢。其中连盐铁路可研报告已由铁道部和省政府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新长铁路盐城至海安段复线改造项目审批上走新上项目程序还是技改项日程序,还没有最终确定;龙源海上风电一期工程已參加国家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预计在9月份开标;华电海上风电场和潮间带示范风电场项目正积极争取列入省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项目实施方案有待审批。杂技大世界、城南图书馆、工行大楼、建行大楼、通榆河景观带、新丰河主题公园等项目规划方案正处于审批阶段;江苏银行大楼规划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但总行只同意1.5万平方米,目前正在与总行对接。

  项目建设资金筹集难。未开工的市区社会事业、市区城建和生态环境等类别项目都不同程度存在建设资金紧缺或融资渠道还没有落实情况。其中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项目缺乏前期工作启动资金;盐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盐都新区幼儿园项目资金正在落实之中。

  项目选址没有确定。汽车试验场项目原选址在亭湖区步凤镇境内,由于规划和功能定位问题,现已重新在大丰等地选址,目前具体建设地点投资方还未确定;市委党校搬迁工程选址还未确定;盐城开发区幼儿园要待开发区东区概念性规划确定后才能选址;五联钢材物流贸易中心因为规划调整,项目需要重新选址;解放路学校搬迁工程、中波发射台搬迁等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还未正式下发。

  项目投资主体未落实。盐徐高速东延至大丰港项目投资建设,正在与省交通控股公司商谈中;市级机关医院项目投资主体还需进一步确定;昱辉太阳能电池片和昱辉、赛维滩涂光伏发电以及乐易电子液晶显示、阜宁3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项目业主对项目投资仍持观望态度。

  项目用地需要落实。体育运动学校搬迁工程,盐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盐都新区幼儿园、高新区综合医院,亭湖新区医院等项目需要解决用地指标问题;市妇幼保健院开发区分院项目规划用地164.35亩,目前已供地60亩;永福寺佛教项目规划用地高达1007.75亩:其中耕地占地面积739.71亩,土地征用难度较大。

  拆迁进度滞后。“田字形”快速交通系统、毓龙路西延及整治、酒厂路地段改造、剧场路地段改造、城中村改造、通榆河景观带、市第二实验学校、高新区综合医院、永福寺佛教项目等项目拆迁量大、拆迁资金缺口较大、拆迁进程也比较慢。其中酒厂路地段改造项目拆迁涉及住户1353户,商业门面1192个,单位10个,需拆除的房屋总建筑面积为20.85万平方米;剧场路地段改造项目涉及拆迁1046户、拆迁面积6.6万平方米;永福寺佛教项目项目需拆迁户近500户。

  三、应对措施及个人感想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要坚持从盐城实际出发,着眼于保持稳定增长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积极应对宏观政策调控和市场变化,千方百计巩固全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坚持快速发展。现阶段盐城的发展,要强调一个“快”字:只有继续保持这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盐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逐步缩小。盐城需要实实在在的快发展,既要有速度,还要有质量。

  坚持在抓投入上下工夫。对盐城而言,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分有限,抓投资是最现实、最见效的经济增长速度动。“十一五”的前四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184亿元,其中2009年完成1500亿元。今年盐城的计划目标是力争突破2000亿元。只有这么大的投资规模,才能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外念书这么久,倒没有去关注家乡的发展是在是不应该的。但是家乡的发展这次调研的时候我已经看在了眼里。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家乡也走在发展的道路上,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坚信在共产党的光辉指引下,美好的明天并非没有可能,也许用不了多久

  就将实现。

推荐访问:盐城市发展前景 盐城市 发展前景

版权所有:小联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小联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小联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皖ICP备180254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