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联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党的教育方针解读(5篇)

2023年党的教育方针解读(5篇)

时间:2023-05-04 09:10:03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党的教育方针解读

  

  2023中小学校关于开展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调研报告工作汇报

  2023年,本校开展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调研工作。经过对全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调查,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关注到学生们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困惑和疑惑。在学生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认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怠工、未完成作业甚至抄袭等不良行为,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其次,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存在教学水平不高、行为不规范、不尊重学生等问题,需要加强教师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此外,在政治上保持清醒,拒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改进方案: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指引。同时,学校将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2.加强教师自身教育。学校将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态教风。

  3.创新教学方式。学校将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教

  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和交流。

  通过这些方案和措施,学校将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学习环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在实施这些方案和措施的同时,我们也将开展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培训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能力,并确保这些工作能够持续推进和取得实际效果。

  针对学生方面,我们将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例如校园文化建设、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等。同时也将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和关注学生生活的活动,例如心理健康走廊、体育俱乐部等,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针对教师方面,我们将加强教师专业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鼓励教师多参与学科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在岗位培训和个人能力建设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撑。我们还将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论坛等活动,鼓励教师相互交流,借鉴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质量。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有效推进党的教育方针进校园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加强优良校风和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争取把学校建设成为育人、育才和育德的优秀实践基地。

  总之,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期待感恩回报社会,为建设更美好的中国奉献自己的力量。本文提出了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案和措施,旨在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好的学生。

  首先,学校将通过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制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同时还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师资力量和课程质量,进而推动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次,学校将注重学校内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行多元化教育,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打造更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最后,学校将进行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能力,以保证这些工作能够持续推进并取得实际效果。同时也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学校建设成为育人、育才和育德的优秀实践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这些方案和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提升师生的素质和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篇二:党的教育方针解读

  

  2023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汇编10篇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1学校组织了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纲要》是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了深入解读并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后,深刻的感受到《纲要》是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水平规划纲要”,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为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必须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才能出名师、育英才,我认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

  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2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于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我国教育的重视。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纲要的内容有血有肉,时效性很强,各条都针对现实教育里的问题,制定了周到的策略。内容有的放矢,浅显易懂,行文流畅,脉络分明。纲要涉及到教育中的各种各样问题,如教育体制落后,缺乏灵活性,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内容跟不上时代,方法单一,不够丰富,中小学生作业过多,减负是越减作业越多;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高素质的创新性、综合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与社会脱轨;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投入产生了教育不均,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村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内容在时常见诸于报端,是社会的公众话题,我也有所关注,以下是我学习的一点心得。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应该就是推行素质教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一直以

  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成败论英雄,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畸形的教育体制下,减负谈何容易。要推行素质教育,首当其冲,应该改革考试制度,不能让分数束缚了孩子的天性,不能让无数具有棱角的学生进了学校,都以圆形这样的成品走出学校。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否则,减负只能是空谈。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毋庸置疑,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是经过立法的,地位不可动摇。在九年义务教育方面,国家仍需加大力度监督,建立和健全教育监督机制。邓小平同志说过:“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用在教育立法监督方面,也是可以的。好的教育制度可以使坏学生变好,不好的制度可以使好学生变坏。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投入,只有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才能谈得上巩固。

  作为一个教师,自我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平等地对待、赏识他们,不断的为他们提供成功机会,让他们逐渐的实现人生的价值。把学生引出误区、走出困境、重树自尊,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这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的根本。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3我仔细研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尤其是学前教育这部分。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了解到国__政府非常重视学前教育,深感欣慰。目前学前教育的形式着实让人揪心。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根基。人们越来越清楚这个道理。可很多原因致使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停滞不前,甚至混乱。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加强。

  一、加大政府投入。

  学前教育投入不足时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规范学前教育市场管理。

  当前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市场混乱,各类机构鱼龙混杂,国家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市场价格差距过大。

  三、规范教育内容。

  国家没有同意幼儿教育的时间要求和教学内容要求,通俗的讲,就是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幼儿园到底教什么?学前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以致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教材都有,有些人挖空心思编教材来赚钱,令幼儿园不知用哪套教材好,今年用了五大领域教材,过了两、三年又改成了建构式教材,有的幼儿园还用了整合式教材,今年用了五大领域教材,过了两、三年又改成了建构式教材,有的幼儿园还用了整合式教材。国家应统一幼儿园的教材。

  四、提高教师待遇。

  目前幼儿园教师的绩效工资得不到保障,而幼儿园教师又是最辛苦的,当自己的付出未得到回报时,教师的积极性又从何调动,所以说应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里去。

  五、提高师资力量。

  当前幼儿教师的后备力量都来自一些小中专学校,而目前该类学校都处于倒闭边缘,可想而知该类学校人力资源差,幼师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建议一些本、专院校设立幼师专业,加强幼师后备力量的建议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44月21日我们声乐教育系组织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在学习中我了解到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要将继续教育纳入各行业、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同时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其次在教师的建设方面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

  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流动调配等职能。

  以上就是我本人在本次学习中的一点理解和体会,我也一定会将这次学习的主要心得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使我院的教育体制工作更加充实和完善。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5本周我们全体教师重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要是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是为了促进

  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尽快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任何一位教育行业的普通从业者,都能从纲要中体味到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彰显。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到教育要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教育发展要立足现实,要信息化,要个性化,遵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规律,将教育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纲要中反复提及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我们学校坚持“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爱与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备阳光心态、健康个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现代人,这些思想正是与纲要中提到的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等主题不谋而合、相得益彰。我所担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正是新课改中的亮点和重点,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诞生的一门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成长特点的活动性、辅导性课程。它所倡导的就是在遵循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在互动中、在自我的探索中、在心与心的沟通中,找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甚至人生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无固定教材、无既定教法,它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放松身心、了解自我、捕捉兴趣、增长能力、探索知识的天地,为教师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教授空间,也为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热爱着这门课程,也乐于将孩子们带进这门课程,于是身后有了一串串脚踏实地的脚印,有了孩子们一路路的欢声笑语,更多了一双双充满兴致的眼睛。从最开始的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到认识自己的兴趣、追逐自己的梦想,再到经营自己的人际圈,找到学习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用适当的记忆方法和稳定的注意力投入到每一件小事中,每一节课虽然不如正规课堂那样有着严谨的教学流程,但是却充盈着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和倾听。

  最初一年开始我的教育生涯时,每次课后我都忍不住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心理课堂更加有序、有深度的开展?怎样才能更有效的让这门课程真实、简单的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心里?怎样才能将这门课程和学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怎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孩子们在课上的感受和反馈?这些困惑在学校提供的几次专业学习中得到了启发,学科教学是一门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和任何一项技术一样都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为人师表的教育者,你有着明确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强势的专业发展知识,才能散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魅力。

  有一次,在课上很多孩子分享到自己的兴趣是看动漫、直播或者游戏,甚至是睡觉,乍听之下觉得孩子们太懒散了,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缓了5秒钟后我将学生的回答和本节课的主题来联系起来,告诉孩子们人们的兴趣其实是有着感官兴趣和自觉兴趣之分的,可能他们现在的兴趣更多停留在感官兴趣之上,这与我们这个年龄段本身思维的深度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永远沉迷在自己的感官兴趣中丧失目标,所以面对那些目前兴趣为吃喝玩乐的同学,老师需要的不是言语的批评、质疑、教育,言语不当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用视频、故事和兴趣分类图启发孩子们注意反思自己日常的兴趣爱好,明白每种兴趣的背后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感官兴趣提升至自觉兴趣、志趣层面,做事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言语上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待,我们的交流要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每周的学习、生活状态,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还有什么比孩子们自发的适时的释放自己的天性、自由的探索自己、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更有意义、更贴近教育的本质呢?正如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所说:“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

  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6在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和组织下,我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未来的希望,重新燃起了更多欲望,同时也再次深感作为人民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不断进步:实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位义务教育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考风考纪,确保教育的公平、透明等都已惠及了全国人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在发展目标中,职业教育在未来必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社会认可。科园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务管理上

  是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精神和思想的,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所走的道路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我们在教学管理上的探索和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以此次《规划纲要》的学习为契机,以提高教学服务能力为推手,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远程教育网的资源共享,信息化现代化的城市班班通建设,当代教师再不是处在只能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三大教具时代。“一贫如洗、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也再不是现代教师的真实写照,“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不再是句口号,每年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红火场面足以向世人昭示教师职业的巨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开始青睐教育事业,“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更加稳定了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怎样的人算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因材施教”再次成为本纲要中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健康成长,而不是批量生产统一型号统一性能的某种产品。

  因此,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的教育,是我们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十年教育改革,相对与邓小平爷爷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来讲,只是一个短短的十年,相对于中国教育迷失的这么一段时间以来,也是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段。

  中国教育在近几年以来,一直被老百姓所诟病,遥望十年之前,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境地,如今却是民工,蓝领,还是白领,都会有大学生的影子,在城市,被称为蜗居,蚁族;在城镇家乡,被称为啃老族;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未来分外的迷茫

  十年反思。我们模仿西方教育,小学中学的义务教育逐渐健全,但是却因为升学率等面子问题,让我们的下一代在学校失去了童年的,少年的,青年的乐趣,过上了比成年,中年,老年人更繁重悲惨的生活;高中大学的高等教育,因为急功近利,高校扩招,教育产业化,导致现在的大学,甚至研究生含金量直线下降,学术腐败,学校学习气氛极差,甚至培养出一批连生活抖很难以自理的大学生。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征集稿,就是为了改正错误。犯错不可怕,只要认错,就怕错了不认。长期以来,积蓄在心里对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在这个纲要里面提到了,让我们对于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充满了憧憬。但是也看到了很多相互之间难以协调的内容,比如培养同学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协调的。

  下面我就以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本纲要在战略的角度谈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改革的目的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二十字的工作方针,确定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目的性。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个人认为是跟国防,经济,同样重要的三个点。任何一个点失去了平衡,都会导致国家机器的运转不能。而教育恰恰是关系到未来的国防,经济的运转正常,所以教育可以说是国家的第一重点。

  学前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这个是至关重要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做好学前教育,教育机构必须历尽全责,而更重要的是向家庭,家长灌输学前教育的方法方式,帮助儿童在小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可以为以后孩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提出,农村因为家长基本忙于生活的奔波,比如外出务工或者下地劳作,会比较缺乏时间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或者送孩子上学前教育班,我建议国家应该出很大的资金和宣传,选一批有爱心,希望从事教育事业,希望回归田园的大学生或者培养一批这样的人,深入到农村,为农村的学前教育服务。

  高中阶段教育,我觉得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人生观建立的过程,就现在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而言,包括我们当时在高中考大学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人生究竟应该走怎样的路,还是相当的迷茫的,我觉得高中阶段,在加强价值观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同时,纲要提出的高中教育多样化,应该是我们非常想看到的。

  继续教育,这是一个新概念,学习型社会就是因此而来,其实先进社会,稍微繁华一点的地方,已经渐渐的植入了这种思想,在社会的竞争压力下,不学习的同志,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抛弃。如果全民都列入了继续教育的范围,中国以后的社会,必定是竞争激烈,也必定是蒸蒸日上,飞速发展的。

  纲要还提到了特殊教育,对于特殊教育的人群,社会和国家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正确的态度,同样是为了稳定社会,发展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

  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作为很多概念的更替,学术交流,师资力量,高考问题,教育腐败等,这些都是教育体制的诸多问题,在纲要中充分做了很多的任务安排以及战略部署,我个人认为教育最薄弱的环节还是师资,老师作为古代天地君亲师排位的第六位,在现代社会,完全没有资格上排位,并且也处于一个比较弱势,或者比较奇怪的位置。老师自己不尊重自己,学生不尊重老师,家长不尊重老师,社会不尊重老师,导致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学生的责任感相当的有限。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老师应该随时保持高尚的情操,对自己的价值观不断的鞭策,因为你们要教的,是中国的未来,而不仅仅是那么几个学生。纲要提到了很多改良师资力量的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组织老师学习,需要老师随时保持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再达到德育学生的目的,最后才是知识的教育,向这样的老师,才能在这个世纪中担起中国教育的重任。

  纲要的最后,就是一些试点改革的注意事项,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相信通过这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国的未来,也许会相对明朗一些。

  现在《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创新的举措大体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我们相信,在这些宏伟目标的指引下,教育能够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事业,成为群众拥护的工程。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钟长期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目标和前景令人兴奋。

  针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点,提出本人拙劣的见解:本人认为在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至少需要10—20年,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教育迫切需要前行,但前行的道路充满荆棘。

  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如下:

  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内部许多中学也存在教学软、硬件的巨大差异,我觉得先要从城市内部改变和农村改变同时进行比较好。只有这样,才能从观念上去改变城市群体对择校和考取所谓“重点中学”的陈旧思维,同时消除农村教育所谓“跳出龙门”的误区。具体做法:

  (1)学生(包括农民工子女)一律实行就近入学,保证生源的一致性,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每个学校升入重点高中的名额应该针对该校学生人数进行分配(即有最低分数线,成绩合格的学生由高到低录取,若名额多,合格的学生少则让出名额),刺激教师的积极性;但政府部门又要保留一部分进入重点高中的名额,刺激学校之间进行良性竞争。

  (2)教师实施城市内部,城乡之间每三年一次的轮岗制,即教师每三年到一个学校进行教学,良性循环,具体安排由个人意见和上级指示的结合。这种做法可以保证每个学校都能享受到现有的优秀师资力量,并且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实行轮岗制,必须以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为前提,例如甲教师要到乡村执教,那么政府部分或学校应该补贴相应的差旅费和通讯费,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资力量的平均化。如有可能,可以考虑城乡之间的物价差别,教师工资整体部分可以无差异,但可适当地有物价补贴等。

  (4)建议义务教育阶段不实行晚修制度,主要原因有: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保证睡眠质量,从而影响发育和智

  力发展;二是住校、晚修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弊端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调控大多数属于空白;三是晚修及住校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筋疲力尽,不能给予教师多余的时间完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和个人发展的空间指数等。

  (5)在我们未能实现高中教育列入义务教育阶段时,不能为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牺牲高中教师的正当利益。由于本人属于这一群体,所以所提建议纯属发牢骚。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通过纲要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自己。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结合我校实际,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这次纲要将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将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突显了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产业、职业、行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以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国家强盛的动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需。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不断造就人、不断培养人、不断发展人全部潜能的过程。作为指导未来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提出和实施将使各种教育形式衔接、各种培训方式并举、各类学习资源互相融通,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作为一所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立足满足群众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

  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到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承的教育原则,既要坚持原则,公正无私,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在教学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

  总之,学习《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1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令人鼓舞,非常振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教育改革发展的美好蓝图。

  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践行两大基本点:

  第一,开拓创新,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创新是优秀教师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形成更加浓厚的争先创新氛围。只有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改革创新上有重大突破,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才有实质性的推动。

  第二,树立教学新观念,做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启发者。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不负使命,不负重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三:党的教育方针解读

  

  教师研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心得

  一、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政策要求和措施

  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的出台与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走向相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指导性意见或文件的发布密度和文件规格都相当高。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为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供了直接的政策基础和指导性意见。这份政策文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校育人方式的改革,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要求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所以,方式要改革,就一定要落实为具体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年4月21号,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正是对这个政策要求的具体化。依据这样的政策要求,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建设。其中,对于一线老师来讲,有两个方面值得度重视。

  (一)课程建设

  新方案、新课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这个指导思想,修订方案、制定课标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目标导向,要站

  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来推进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以目标为导向来制定新方案、新标准。第二个原则是问题导向,这些问题主要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新形势、新时代、新要求下凸显出来的问题。第三个原则是创新导向,一方面要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要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和做法,同时还要发挥首创精神,创造性地来解决问题,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所以,整个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的修订都是按照这样的基本原则,然后在课程设置、整个教育教学的推进,乃至于考试评价、教材研制这些方面上都提出了新要求。因为这是一个大体系,但对于一线学校和老师来讲,比较有实质性的任务主要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两个方面。首先要考虑到的是要加强课程建设:

  1.要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这是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明确要求的。不仅要制订这个方案,还要报给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依据。这对学校明显是一个挑战。学校要从专业和政策的角度来理解和落实此要求,比方说课程方案如何制定?好的课程方案的标准是什么?学校的课程方案到底从哪几个方面来制订和设计?这需要专门学习研究,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才能形成一套成熟的做法。

  2.还要制定学期课程纲要。因为现在的课程标准总体还是原则性的,是按学段制定的,而不是按照实际的工作节奏——学期制定。很多老师觉得课标与教学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学校

  需要把学段要求转化为学期要求,这样在学校层面,课程与教学就有质量标准了。这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专业技术环节和保证。那么,学习课程纲需要哪些专业要件?每个专业要件的专业规范、质量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不断积累经验。尤其是老师要把原来的教案转换成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历案。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而是为了学。这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建设思路。原来学校层面没有课程建设,只是做排课程表这个技术性工作,以保证教学秩序。而教学质量主要由老师来保证,把所有责任都交给老师。那么,学校的责任在何处?学校需要有技术手段来保证所有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符合政策要求,拥有良好的专业储备和基础。比如,明确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具体化国家的培养目标,要既符合政策要求,又符合学校实际,既有统一的规范性,又有立足于学校实际的创造性。

  (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涉及每一位老师。如何让育人方式改革落实到教学层面。如何把素养导向、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教学中?如何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如何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形成素养导向的教学新常态?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这些都是新方案、新课标对学校层面提出的新要求。尽管不少学校也在主动摸索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但是一旦作为政策提出要

  求,我们就会面临更多挑战。所以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新的课程与教学的常态和规范。

  二、新方案新课标的改革关键词

  (一)改革设想

  育人为本

  改革育人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回归教育的初心,要以人为核心,回到人本身中去。知识学习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培根铸魂,立德树人,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这都是转变育人方式、育人为本的应有之意。

  核心素养

  育人为本具体的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原有的知识理解有些不同。它更重视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结晶。核心素养要从知识学习起步,最终提炼出综合性品质。所以它在路径上要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综合化,另一个是实践性。

  综合化

  因为核心素养本身就是综合性品质,所以要强调综合化。原来学校是按照学科分门别类来开展教学工作的。虽然这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但是容易出现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新课标综合化的一个方面就是,每门课程都要设计不少于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这就弥补了原来只分不合的缺陷。分与合交替运行,互为补充。

  实践性

  另一个重要路径是实践性。简单来讲就是要学生亲自经历各个科目的学习过程。实践就是亲自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遵循学科的思想路线和探究方式来开展这门学科的学习活动。语文用语文实践的方式来学,数学用数学实践的方式来学。当然这也不是对其他方式的彻底否定,而是超越或互补。比方说语文,老师讲学生听是一种方式,但只有这种方式很显然是达不到核心素养的要求的,所以进一步强化语文需要自己阅读,自己写作。新方案、新课标中强调实践性,也就是强调亲历学习过程,主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这就是所谓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二)具体操作

  内容集约机制

  通过确立若干主题或任务,根据各门课程自身的特点,把它主题化、任务化、项目化、问题解决化。这是一个统一思路。那么,适合主题的是主题式,适合项目的是项目化,适合任务的是任务群。不同的学科或者科目选择的形式,我们把它叫作内容组织形态。通过这些内容组织形态实现综合化、实践性。这是一个内容集约机制,它把内容整合在一起,同时实现了所谓的内容结构化。

  动机激发机制

  除此功能以外,还有一个功能是主题驱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问题解决驱动,为学习注入动力,所以叫动机激发机制。比如,以任务为例,学生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首先要接受任务。接受任务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被动的,因为这个任务不是学生找出来的,而是课程、课标、教学规定的,必须参与其中。一旦接受了任务,剩下的就要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去完成。这就为启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注入了动力。

  (三)核心素养的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跟原有的学科知识导向有很大不同。核心素养更偏向于学生,知识导向更偏向于学科。这两个是一个连续体,是学生从学习学科知识到形成自己的综合性品质的一个过程。现在的课程标准不再是学科知识导向,更多的是强调学习以后要具备怎样的综合性品质。以语文为例,如果是从学科的角度讲,语文强调语言知识系统。但是,语文如果作为课程,与学科就不同了,更强调学生要学出文化自信,要学出语言运用,要学出思维能力,要学出审美创造。这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境界。再比如说数学,数学是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现在要培育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的核心素养,不再是原来的计算技能性要求,要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其他各门学科都站在科目

  基础上提出了这门课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要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来实现这门课的具体要求。所以,核心素养在课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

  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学,要实现育人方式的改变,除了要操作之外,观念也要同步更新,要有新的指导思想。没有理论基础,操作便是盲目而不稳定的。那么,育人方式改革关键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现在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效率太低。但负担重、效率低,只是表面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扭曲,学习方式单一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那么,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我个人的观点是,要精选课程资源,转变学习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培育核心素养,以此来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由此,我认为要恢复一个基本常识,明白学校是干什么的。即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如果限定数量为三个,便是学生、教师和知识。前两个因素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同的,而知识则可以从两方面去考察决定。第一,教育的起源。人类的教育最初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合一,不是独立的。要独立有两个条件,剩余的财富和增长的知识。人类的知识成果积累越来越丰富是教育独立的重要原因。有知识才能叫学校。而现在不仅仅要有知识,还要精选知识,知识需要少而精。所以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就是老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地方。但

  现在的学校很多时候脱离了这个常识。甚至现在开始提核心素养时,很多人问知识是不是不能说了。其实,核心素养仍然属于知识范畴,只不过是广义的、更加高级形态、更综合化的、更有意义的知识,知识和素养是一个连续体。教师、学生和知识所形成的活动过程和轨迹就是课程与教学。

  知识是连接老师和学生的桥梁。所以在学校里就是要学知识。学校知识的特点是文本化、学科化、系统化。长期以来的教学知识观是客观和静止的,是外在于学生的,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需要有新的、更完整的教学知识观,更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内在性和主观性。把公共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的、主观的、发展的知识系统。对于学生而言,这才是学习。对于老师而言,这才是教学。

  我们对于课程教学的理解越来越强调完整的知识属性,而非片面的知识属性。所以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知识性质和类别的转化。要实现这种性质和类别的转化,就要建立相应的知识观基础。

  我个人把知识划分成三类: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型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相匹配的学习方式叫记中学;与方法性知识相匹配的学习方式叫做中学;与价值性知识相匹配的学习方式叫悟中学。这个分类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负担重,效率低。因为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是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很少,价值性知识基本上是缺失的。没有方

  法性知识就不会学习,没有价值性知识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知识结构严重不合理。

  事实性知识与记中学

  事实性知识一般理解为事实构成的知识系统。事实性知识有三个特征。一是前提规定。课堂教学时,不管什么阶段的学习都有一类知识必须叫事实性知识。二是正确结论。我们要相信这种前提规定是对的,不主张学生去怀疑它。三是学习起点。事实性知识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性知识。前提规定、正确结论、学习起点共同决定了在教学中事实性知识只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他问题不回答。否则,教学没法开展。现在的教学问题主要不在这里,而在于大量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被教成和学成了事实性知识。

  方法性知识与做中学

  方法所构成的知识系统是会做会用的知识系统,回答怎么学和用的问题。从内在看,方法是能力系统,是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本质上是内在的思想路线和探究方式。所以,要让学生学会方法性知识,老师一定要外显化。那么,从外在看,方法是步骤、环节、程序及其注意事项、细节要求,是解决问题的外在表征。教师讲授学科方法和学习方法是面临风险的。许多老师把方法讲给学生听,那么方法在老师自己这里是方法本身,但到了学生那里就不是方法了,而是关于方法的正确结论。学生学到了方法是什么的结论,但是自己却不会做,不会

  用。这就是现今教学面临的困境:方法性知识蜕变为事实性知识所导致的教学问题。所以,核心素养一定要用于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组合起来才是素养。

  那么,对方法性知识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是做中学,这是一种心智操作过程,即自己读,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试,自己归纳总结等等。做中学是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活化措施。做中学的基本路径就是要有学科阅读、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任务情境、合作研讨、问题解决、汇报展示。

  价值性知识与悟中学

  价值性知识是知识的最高形态。回答学科和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即为什么学的问题。这一类知识的获得必须在悟中学,例如体验、揣摩、反思、取舍、比较、借鉴等。很多人认为考试中没有价值性知识,然而价值性知识不仅考,而且所占比例不低。现在主要的教学问题是价值性知识蜕变为事实性知识。价值观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主要的学习动力,它的主体部分是“三观”。价值性知识缺失会导致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这个孩子的学习负担重效率低不仅是可理解的,而且是必然的。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实践,经历学科的思想路线,探究体验,建立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人生、自我与价值的学科视角。塑造正确、深刻、全面的三观,使得学生健康成长,健全发展。一个基本的结论是学习方式与一个孩子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如果他始

  终只有记中学,永远就只能获得事实性知识。这是现今大多数孩子的实际学习状态,知识结构严重扭曲。教师要引导孩子做中学,悟中学,增加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获得。

  四、做中学与悟中学的单元教学设计

  把做中学、悟中学的学习方式转换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强化哪些基本环节?第一,课堂预习;第二,自我检测;第三,交流问题;第四,教师讲解;第五,课堂小结;第六,针对性练习。当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检测、交流时,这是行为指令。那么如何保证预习、检测、交流有质量?高质量的课堂,不仅要有行为指令,还要有内容指令。比如,学生要预习,老师要提出内涵性要求来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有五个内容指令需要明确:多长时间,材料范围,什么角度,问题链条,评价标准。所以,老师要准备预习任务、检测任务、交流任务、讲解任务、小结任务、练习任务这六个基本教学环节中的任务设计,由此形成一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一个单元总有主题,把这个大主题或项目或任务分解成更小的任务,构成一个任务序列,以任务驱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现考试与评价或是练习与评价。这就是一个聚合机制和一个激发机制。如此就形成了一个以素养为导向的基本教学模型的设计思路。

  在“新课标·新教学”圆桌论坛环节,吴教授与来自重庆市酉阳县教育委员会的教研团队,就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进行了交流。

篇四:党的教育方针解读

  

  2023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感想重点内容全面解读汇编

  篇一

  2023年4月2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修订情况。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着重加强学段衔接,在幼小衔接方面,基于对学生在安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开展程度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幼小科学衔接,对于幼儿园去小学化,关注孩子身心安康开展极为重要。

  小学不坚持“零起点”教学,赶进度、进步教学难度,这是导致幼儿园阶段对孩子进展拼音、识字、数学等小学化知识教育的重要原因。

  因此,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按课程标准,催促各小学不得进展提早教学、超前教学。

  针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已经三令五申,规定不得对6岁以下的幼儿进展小学学科知识教育。

  然而,详细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

  以前,人们质疑校外早教培训机构开设“学前班”,迫使幼儿园不得不进展小学化教学。

  去年推进的“双减”措施,已明确规定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

  培训。

  这也就叫停了

  校外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小学化学科知识培训。

  在此背景下,幼儿园仍开展小学化教育,就将更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不少地方的小学并不坚持“零起点”教学,没有事先学过小学知识的学生很难跟上。

  为了

  让孩子能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幼儿园在家长的要求下,也就心照不宣地开展小学知识教育。其次,对于幼小科学衔接,缺乏“一盘棋”系统课程建立规划。

  幼儿园假如完全不上小学知识,该给孩子哪些教育?

  小学面对完全没有“知识根底”的学生,该怎么开展一二年级的教学?要真正做到幼儿园去小学化,就必须按照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幼儿园游戏课程、活动课程,重视儿童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与此同时,还需要推进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幼儿园化”,应采取活动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给孩子进展小学知识教育,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就力图解决这一问题。落实课程方案和标准,一方面需要坚持依法治教,催促各学校按课程要求开展教学;

  另一方面那么需要改变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功利观念。

  我国出台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早就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进展期末考试,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成绩按等冠肺炎疫情影响,需要强化课程对在线学习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

  这些都要求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立。

  3.课程施行中发现新问题。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详细规定,老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根据,课程施行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施行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展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二、修订的主要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的。

  全面落实____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详细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展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科学、综合理论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早至一年级;

  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理论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三是细化了施行要求。

  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根本要求;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施行职责、制度标准,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

  详细要求;健全施行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的,将党的教育方针详细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表达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才能的培养要求。

  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构造。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根底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

  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

  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互相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施行,强化理论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根据核心素养开展程度,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详细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老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施行、考试评价等提供根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

  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

  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

  “怎么教”的详细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

  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安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开展程度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根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开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表达学习目

  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篇七

  一、修订和主要思路

  1.坚持目的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____关于教育的重要阐述,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

  对重大主题教育进展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有机融入社会先进文化、____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增强课程思想性。

  2.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分析^p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

  遵循学生身心开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

  标,明确施行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

  3.坚持创新导向。

  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立的成功经历,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表达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开展学生核心素养。

  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开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表达课程时代性。

  二、修订和主要变化1.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的。

  全面落实____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详细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展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科学、综合理论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早至一年级;

  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理论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三是细化了施行要求。

  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根本要求;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施行职责、制度标准,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

  详细要求;健全施行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2.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的,将党的教育方针详细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表达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才能的培养要求。

  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构造。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根底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

  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

  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互相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施行,强化理论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根据核心素养开展程度,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详细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老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施行、考试评价等提供根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

  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

  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

  “怎么教”的详细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

  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安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开展程度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根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开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表达学习目

  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

  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篇五:党的教育方针解读

  

  2023新修订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用〕

  2023新修订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用〕

  2023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2023年4月30日起施行。为加强对新修订《教育法》的学习,6月1日,我校召开全校教职工学习宣传大会,由XXX校长进展深度解读,带着全校师生共同学习。

  教育法是教育领域的根本法,是全面依法治教的法律根底。XX校长通过对2023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展比照,对新增的内容进展深度解读。

  其中,XX校长结合《关于深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精神,对于新修订《教育法》中的“党的教育方针”条款进展重点解读。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道路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表达,在教育事业开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全体教职工要深化理解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大意义,要对标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党的教育方针高质量贯彻提升“四为”效劳才能。

  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要深化认识教育法修订的重大意义,将新修订的教育法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转化成深化教育改革开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场面。要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根本教育政策,全面把握新修订的教育法对冒名顶替行为违法情形、处分方法的规定,坚决依法打击冒名顶替入学行为,依法完善考试招生的制度标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实在维护考试招生秩序和教育公平正义。

  此次《教育法》修订的五个条款,丰富了教育的指导思想、凸显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了教育方针、充实了教育内容,健全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法律标准和制度要求,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开展意义重大。

  在完成教育法专题的学习后,我深化认识到教育法的修订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开展,以及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育法律作为国家的一种普遍的强迫性教育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教育行为的作用。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价值的判断有多种标准,其中最根本的是教育法律标准。教育法律对合法的教育行为的保护和鼓励,对本人和别人有示范和鼓励作用;对不合法的行为的予以制裁,警告本人和别人。

  教育法的修订保证各种教育主体的教育权利得到更充分的实现,教育义务得到更实在的履行,从而使教育活动有序、有效进展,是教育活动最坚实有力的保障。

推荐访问:党的教育方针解读 教育方针 解读

版权所有:小联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小联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小联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皖ICP备180254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