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联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9篇)

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9篇)

时间:2023-05-03 09:05:02 主题教育 浏览量:

篇一: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

  

  美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观后感三年级

  《美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什么样的教育才算美”、“什么挡住了教育之美”、“怎样办美的教育”三个方面对“美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展开交流。

  这让我想起之前飞的教育者“蝴蝶妈妈”——王玉的事迹,这也是教育之美,是教育带来的光辉与感动、感恩。

  “立德树人”,这四个字从那以后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上,发展现有的教育之外,还要坚持“五育并举”。“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段话里也呈现的美的教育是求真的、是奉献的、是创新的,与现在的教育大方向不谋而合。

  “我们这些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孩子能够自信地站在舞台中央,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种美,一种欢乐之美、一种纯真之美、一种自信之美,这些美归根到底是教育之美。”“美,才是教育的本质和底色”。

篇二: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

  

  关于看教育强国纪录片个人观后感

  关于看教育强国纪录片个人观后感【一】

  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前进,中国教育步履坚实,焕发出全新的时代面貌。从1978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发挥着基础和支撑作用。鲜活生动、颇具时代特征的人物和故事,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留给人们的温情回忆。

  恢复高考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建立学位制度让中国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大规模出国留学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广播电视大学的开办泽惠更大范围的青年……一系列事件,拉开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教育探索前行的大幕。中国教育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基础教育领域的“两基”攻坚,并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格局,在世界教育史上,书写了属于中国的时代传奇。

  第三集《春风化雨》

  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坚固基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讲述着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呈现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面向未来》

  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中国教育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关于看教育强国纪录片个人观后感【二】

  纪录片《教育强国》开播啦,今天是《立国之本》和《强国基业》,明天还有《春风化雨》和《面向未来》。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

  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看教育强国纪录片个人观后感【三】

  11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教育强国》播出。该专题片共4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专题片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展示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专题片的热映,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先生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奇迹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提升课程质量,增强课程吸引力,努力培养合格的、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初期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学习,改变了个人命运,国民素质整体提高。”江西省玉山县一小学校长说,“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

  “我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跨越式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教体局局长许俊良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教育理念,心怀教育梦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新中国教育温暖而有力量的回忆。”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个小学校长杜先生说,“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赋予了今日教育人前所未有的重任。使命在肩,我们要立足当下,不忘教育初心,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委副书记说:“经过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我们成为教育大国,正奔跑在教育强国的路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初心、勇担为国育才使命,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征程中,书写教育工作者的华章,不负人民教师的称

  号。”

  “我们要用心做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扎根乡村教育的江西省上饶市村小学教师尤先生说。

  “观看专题片,我们既看到了新中国教育经历的曲折、坎坷,同时也为7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而欢欣鼓舞。未来,我们将回归教育本源,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振师道尊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征途上走好愈加坚定的步伐。”安徽省宁国市党委书记、局长说。

  关于看教育强国纪录片个人观后感【四】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史实+数据”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

  “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军队,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师、3个教学班、80名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在职教师108位、35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我真的是亲历了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的变化,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变成了1800多人,从12教学班变成了47个教学班,学校办学也从一址办学变成了两址办学。”

  片中呈现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巨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缩影。尤其是20xx年到20xx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所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经过了120xx年、50年才能够普及,我们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时代印记,了解发展轨迹,依托画面的生动展现和数据的直观呈现,观众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为取得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创新改变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强国》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记录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激励。

  “历史影像”与“人物采访”交相辉映

  跳脱出单纯的知识科普和历史讲述,纪录片《教育强国》在叙述形式上开拓创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剧歌曲、新闻纪录片、纪实画面,以及教育行业各类代表人物的访谈,架构和串联起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

  史实画面的再现带领观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群众的学习面貌和青年的伟大志向。延安秧歌剧《夫妻识字》

  中唱道:“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新闻纪录片《直上云霄》展现了毛泽东时代青年的伟大理想,“我们北京航空学院同学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我们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的提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想法。看呐,我们美丽的云鹰展翅高飞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的使用,实现了对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状况的生动复盘。例如,伴随着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踏上快车道的发展局面。“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现形式与人物采访的结合,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新闻纪录片《祁建华快速识字法》,用纪实影像讲述了成都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发明识字方法的史实。对于这种不到30天就能让一个文盲学会3000多个常用汉字的识字方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昭文解释:“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个字上头注上音符,然后根据拼音来认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访苏联看望留学生的纪实画面,搭配原

  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场景回忆,再现真实历史时刻。

  还有,新疆叶城第三中学的德育教师古丽加汗给同学们上课的纪实画面,搭配对党支部书记肖卫军的采访,生动讴歌像古丽加汗一样的青年教师,义无反顾投身祖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勇气和选择。在上海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分析道,未来一代培养应该实现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最好的结合时,引出上海市东中学实验课上高一学生合作制作“程控升降机械手”的案例,帮助印证当下教学实践与未来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画面,从直观讲述到配乐渲染,从经典影像记录到见证者解说,彼此互为补充,在变换表现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影片内容。从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读者、教育体制的体验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发感知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与中国自信。

  借教育事业“典型人物”彰显时代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与国家发展相互勾连。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典型人

  物,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年代的国家使命,彰显着那个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通过《教育强国》中几位典型人物的事迹,观众可以以小见大,管窥这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样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急需大规模高级专门人才,当时年仅19岁的戚发轫踊跃加入,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戚发轫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去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要下决心办这个事。”1977年,从宁夏戈壁草原来到北京的姜德文抓住了恢复高考的重要契机,追回了曾经丢失的学习时光,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铭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我的证书是10001号。第一个‘1’代表科学院,最后‘1’代表第一个。”1983年5月27日,参加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马中骐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他为国内理论物理学界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保安队的队长助理张永辉通过努力,在20xx年的时间里相继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他说:“我是41岁的时候准备考研究生的。当时的想法,一个是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第二个就是想,我能不能冲一下,别人为什

  么行,我为什么不行呢?”从分辨不出几何图形,到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走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邹彬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艺术品”,实现了中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平台。

  从应国家发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到恢复高考制度后年龄参差不齐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8位获得第一批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再到不局限年龄和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我们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也愈发感慨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教育强国》记录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也铭刻着属于一代代人的荣光。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肩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使命,未来应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中国将更加和世界接轨、与国际齐肩,稳步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关于看教育强国纪录片个人观后感【五】

  专题片《教育强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历程,展示新

  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三亚学院结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发展旅游学科专业,培养特色旅游人才的办学成就受到关注和报道。

  全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4集,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提到:“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始建于2005年的三亚学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设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等专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旅游人才稀缺问题,而且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三亚学院旅酒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王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大学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比如三亚目的地旅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参

  与到其中。正因为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三亚学院还紧跟时代发展培育高端旅游人才,“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层面,更要积极面向未来,关注数字教育,关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关注智慧旅游。”三亚学院旅酒学院执行院长说。

  三亚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换代升级”,该校还推动并加强学科融合,整合旅酒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等力量,围绕“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智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篇三: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

  

  泰州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观后感

  一、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前提。

  坚持德育为首,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公民道德、法律纪律、心理健康等教育,更要和学生的习惯养成结合起来,要向德育要校风、要质量。为此,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基础扎实、习惯优良、特长明显、身心健康”。

  1、让学生规范起来

  为了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品德,要从学习、礼仪、纪律、劳动等方面入手,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主动沟通家庭,传授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让“对手”成为“朋友”;逐项分步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形成长效机制。

  2、让学生活跃起来

  根据新课改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坚持开展各种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观赏美、辨析美、创造美,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潜能。

  3、让学生开朗起来

  漫步校园,尽管看到的是满眼的笑容,但是,我们深入学生,不难发现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本身的原因,学生中有不少人已存在明显的厌学、偏执等心理障碍问题。为此,我们要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用好相关课本、研究真实问题、设立教育阵地、改进工作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让生活的阳光,照亮学生每一天的成长路程。

  二、减负增效树“形象”,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重点

  人民群众、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最为关注、呼声最高的往往是学生的身心安全、课业负担、学习成绩三个方面。其中,对于“减负”

  问题,上级部门多次要求,对学生进行减负。

  1、努力提高课后作业的布置质量

  我们要根据实际,制定《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评价表》,在制度层面上控制作业的量与质,大胆筛选作业类型,做到不做重复机械的、无效的作业,不大面积布置难题。对上级推荐的多种教辅用书,严禁教师组织学生“全部要做”、“一做到底”,而引导教师事前筛选,让学生择题而做。要还在学生中建立回家作业登记簿,让学生与家长一起登记作业时间,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控制作业负担的工作。

  三、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核心和关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以人为本,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发展教师、发展学生,而深化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为此:

  1、大力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教师要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益,必须进行认真的备课。集体备课为教师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我认为,不是所有类型的教师群体、所有的学科都适合采用常规意义上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需要管理和引导,从而达到积极挖掘个体潜能、寻求同伴合作、共享集体智慧的目的。

  2、努力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

  大力提倡让“公开课”回归“家常课”,还课堂以真实、朴实、扎实的本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意识、效率意识。开展教师学科能力发展的专题化研究,仔细分析语、数、外学科学科能力的构成要素,把各学科相关的主要训练要点和内容进行了逐一分解,分别开展朗读、写字、阅读、写作、计算题、应用题等专项训练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掌握重点,熟知突破难点的要领。

  3、积极丰富学校的课程建设

  办好学校的核心要素是搞好课程建设。只有按规范设置好课程,并做到创优创新,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的发展学生。要严格有关文件精神进行课程设置。让学生吸纳传统教育中蒙学教育的精华。努力于提高每个孩子的基础素养,使他们达到“怀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有一项艺术专长、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字、会一项传统的体育技能。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广大教师更好担当起神圣职责使命,我们就一定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四: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

  

  2022《教育强国》专题片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六篇

  【篇1】2022《教育强国》专题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11月6日,三亚学院亮相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三亚学院结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发展旅游学科专业,培养特色旅游人才的办学成就受到关注和报道。

  专题片《教育强国》全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4集,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提到:“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始建于20xx年的三亚学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设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等专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旅游人才稀缺问题,而且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三亚学院旅酒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王妍苏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大学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比如三亚目的地旅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参与到其中。正因为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三亚学院还紧跟时代发展培育高端旅游人才,“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层面,更要积极面向未来,关注数字教育,关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关注智慧旅游。”三亚学院旅酒学院执行院长柴勇说。

  三亚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换代升级”,该校还推动并加强学科融合,整合旅酒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等力量,围绕“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智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篇2】2022《教育强国》专题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在剧集、影片等文艺作品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祖国70华诞之际,纪录片作为内容产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亦以真实的史料、现实的成就展现着各行各业在这70年中的风雨兼程,聚焦工、农、学、军、医等每一垂直领域,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美好图景。

  《教育强国》便是主旋律纪录片中专注教育这一领域的作品之一,它以文化教育的历史进程为起点,由点到面、由低到高,从扫盲到国培、从211工程到国外办学,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以教育这一立国之本、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衬托和展现祖国70年全景发展宏图。

  以对比展现进步

  70年风雨兼程,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教育强国》从黑白的史料影像素材到当代中国校园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以「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章节客观、全面、深刻的向观众展现了这一历史性的进步。

  识字率的广泛提升与文化教育体系的完整建立可以为这一大历史进程最主要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历了超过100年战乱不平、风雨飘摇的岁月后,当时的5.4亿人民中80%是文盲,文盲人口达4亿。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各类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识字活动在国土之上蓬勃发展。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的三项文字改革任务也在同步进行。

  汉语作为字符语言家族中的一员,以其书写的复杂、印刷的不便、非拼音文字的记忆困难,一直是语言教育、传播的一大挑战,可以说汉语的自学和扫盲难度极高。不同于其他拼音文字,在学会基本字母或字符的发音后,可自行拼读识词。汉语若无专业人士教读识字,是无法自学成才的。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从80%下降到52%。上亿人口的脱盲,是新中国教育发展之路的辉煌,也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仅完成扫盲是远远不足的,国家的富强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各业复兴的奠基石,国家的未来离不开新生代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加强尤为重要。

  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通过接收和改造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取缔农村私塾,将各级各类性质的学校全部改为公办学校,使得中国中等学校和小学学生数量翻了两倍以上。

  也是在同时代,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受美国监管22年的燕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一一成立。形成了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综合大学,由行业管理的专门学院和师范院校并行的高等教育大格局。

  教育体系的完整建立,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从文盲大国到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从「211」工程到「双一流」大学挑战科学难题,中国教育在这70年中完成的屡屡创举均被《教育强国》一一呈现,在70年前后对比中,显得更为让人惊叹与骄傲。

  以偏远凸显普及

  在第三章「春风化雨」中,《教育强国》用一整章笔墨展现了中国教育的普及面,如何填补教育短板,实现偏远地区的教育公平。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在纪录片中表示,「推动教育公平,加快教育发展,乃至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中西部,重点在中西部,难点也在中西部。」

  基础设施和资源的缺失与不足是阻挡实现教育公平的难题之二,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资金在偏远贫困地区实施通路建设、校舍改建、营养改善计划。

  享受到福利的小学生们在采访中表示,以前需要爬悬梯翻大山才能到学校的路线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用山上木材搭建的简易方桌变成了多媒体的教室;29个省1631个贫困县的3700万多学生享受了营养改善计划,公平教育如春风化雨吹遍贫困山村的每个角落,让偏远的山村有了更多的希望。

  偏远地区的师资方面,当地政府采用多媒体一体机实现县城与乡镇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如片中提及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90%以上的学校,通过网络教学,补齐了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样的学习资源。国家也在陆续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意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国培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1400万欠发达地区教师参与,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全覆盖,将新的教育方法、理念注入乡村教师队伍中,推进教育资源平衡发展。

  除辐射到全国每一个县村中,中国教育的普及面还凸显在人群辐射的广度,基础教育面向每一个孩子,继续教育帮助每一个有志求学的人。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彭霞光在片中采访表示,自202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要求适龄特殊儿童、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在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指导下,2023年,全国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66.6万,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公平的入学机会。

  从片中一张张的鲜活面孔中,我们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普及面,它不仅在地域辐射的广度与深度,更在人群覆盖的多元与复杂中。

  以多元成就未来

  首先,在学前教育方面,2023年,国家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的学前教育文件,提出到2023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的普及目标,这表明中国将于2023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完成教育整体普及水平提高的一大成就。

  同时,由浙江安吉县幼儿园所独创的安吉游戏,点亮孩子天性,让孩子从游戏中幼儿获得经验、表达见解、完善规则、不断挑战自身潜能。引来了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到访考察,已成功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在世界舞台的名片之一。

  其次,中小学教育阶段,着重人才培养的多维性和整体性,早在1986年,北京八中的《北京八中学生素质大纲》便提出了包含「有爱国主义情感」「有自信、自教、自强和意志品质和能力」「有体育爱好,掌握一项健身项目」在内的23项学生素质的期望目标和70多条实施办法。

  如今的中小学,不断深化劳动、体育、艺术和高科技等层面的素质培养,以劳动激发学生感恩生活的精神,拓宽学生们的课堂,不局限于教室的空间中,「新劳动教育」将城市中的孩子带回田野种地实践,感受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教育不再只停留于课本的文化知识,更重在提升人格的全面素养。

  种类繁多的艺术类课程和艺术社团被加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们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让心灵接受文化艺术的灌溉。

  各类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和课程也在祖国大地的中小学中花开遍地,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1.91%、优良率达30.57%。这标志着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紧跟前瞻高科技发展,努力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校园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最后,在走出国门领域,中国基础教育的品质通过PISA等冠军得到了国际的认可,60名教师远赴英国帮助英国学生培训数学;高等教育,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意味着中国高校专业与学士学位质量与国际接轨;职业教育的「鲁班工坊」通过「一带一路」与联手14个国家,将中国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以平台化的模式输出。

  正如「面向未来」章节结尾所言「七十年砥砺奋进,中国教育始终在孜孜求索,执着前行。七十年前进的轨迹,是通往未来的方向。」中国教育70年间不断缔造的一个个历史性跨越,背后是制度优势在支撑,离不开中国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

  【篇3】2022《教育强国》专题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

  在军队,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师、3个教学班、80名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在职教师108位、35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我真的是亲历了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的变化,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变成了1800多人,从12教学班变成了47个教学班,学校办学也从一址办学变成了两址办学。”片中呈现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巨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和办学质量

  提升的缩影。尤其是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所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经过了100年、50年才能够普及,我们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时代印记,了解发展轨迹,依托画面的生动展现和数据的直观呈现,观众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为取得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创新改变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强国》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记录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激励。

  “历史影像”与“人物采访”交相辉映

  跳脱出单纯的知识科普和历史讲述,纪录片《教育强国》在叙述形式上开拓创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剧歌曲、新闻纪录片、纪实画面,以及教育行业各类代表人物的访谈,架构和串联起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

  史实画面的再现带领观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群众的学习面貌和青年的伟大志向。延安秧歌剧《夫妻识字》中唱道:“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新闻纪录片《直上云霄》展现了毛泽东时代青年的伟大理想,“我们北京航空学院同学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我们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的提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想法。看呐,我们美丽的云鹰展翅高飞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的使用,实现了对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状况的生动复盘。例如,伴随着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踏上快车道的发展局面。“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现形式与人物采访的结合,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新闻纪录片《xxx快速识字法》,用纪实影像讲述了成都军区文化教员xxx发明识字方法的史实。对于这种不到30天就能让一个文盲学会3000多个常用汉字的识字方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昭文解释:“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个字上头注上音符,然后根据拼音来认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访苏联看望留学生的纪实画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场景回忆,再现真实历史时刻。

  还有,新疆叶城第三中学的德育教师xxxx给同学们上课的纪实画面,搭配对党支部书记肖卫军的采访,生动讴歌像xxxx一样的青年教师,义无反顾投身祖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勇气和选择。在上海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分析道,未来一代培养应该实现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结合时,引出上海市东中学实验课上高一学生合作制作“程控升降机械手”的案例,帮助印证当下教学实践与未来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画面,从直观讲述到配乐渲染,从经典影像记录到见证者解说,彼此互为补充,在变换表现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影片内容。从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读者、教育体制的体验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发感知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与中国自信。

  借教育事业“典型人物”彰显时代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与国家发展相互勾连。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承

  载着那个年代的国家使命,彰显着那个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通过《教育强国》中几位典型人物的事迹,观众可以以小见大,管窥这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样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急需大规模高级专门人才,当时年仅19岁的xxx踊跃加入,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xxx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去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要下决心办这个事。”1977年,从宁夏戈壁草原来到北京的xxx抓住了恢复高考的重要契机,追回了曾经丢失的学习时光,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铭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我的证书是10001号。第一个‘1’代表科学院,最后‘1’代表第一个。”1983年5月27日,参加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马xx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他为国内理论物理学界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保安队的队长助理张xx通过努力,在12年的时间里相继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他说:“我是41岁的时候准备考研究生的。当时的想法,一个是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第二个就是想,我能不能冲一下,别人为什么行,我为什么不行呢?”从分辨不出几何图形,到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走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邹彬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艺术品”,实现了中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平台。

  从应国家发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到恢复高考制度后年龄参差不齐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8位获得第一批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再到不局限年龄和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我们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也愈发感慨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教育强国》记录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也铭刻着属于一代代人的荣光。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肩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使命,未来应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中国将更加和世界接轨、与国际齐肩,稳步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篇4】2022《教育强国》专题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

  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篇5】2022《教育强国》专题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将于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每天播出两集。

  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篇6】2022《教育强国》专题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教育事业基础薄弱,1949年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经过70年努力,中国已建成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的世界上规模的教育体系。自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中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联合摄制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聚焦新中国教育事业,以时代线索展开,全面讲述新中国教育70年走过的非凡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该片将于今晚(11月5日)晚在央视一套播出。

  《教育强国》共4集,每集30分钟,分别是《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和《面向未来》。《立国之本》讲述了从制定《共同纲领》到召开第一届全国教育大会确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开展扫盲运动,让亿万中国人开始了读书识字的新生活,成就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整顿调整中小学校、从1952年开始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向苏联和东欧派出留学生,为国家建设源源不断的提供急需的人才……一系列重大事件,记录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中国教育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克服艰难考验取得快速发展的辉煌历程。

  《强国基业》由恢复高考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建立学位制度让中国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大规模出国留学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广播电视大学的开办泽惠更大范围的青年……一系列事件,拉开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教育探索前行的大幕。中国教育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基础教育领域的“两基”攻坚,并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格局,在世界教育,书写了属于中国的时代传奇。

  《春风化雨》则是通过一个个教育故事,讲述着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保障条

  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呈现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这也正是《面向未来》中关心的话题,中国教育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篇五: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

  

  2023年人民教育读后感2篇

  人民教育读后感1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和教师的一个庄严的历史使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就我而言,既要着重加强积累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

  首先,作为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教师是精彩纷呈节目的主持人,是特殊的样板,她塑造着孩子们的思想和灵魂;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能使学生入脑入心,在心灵深处打下深刻烙印。古人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方的着装,风趣的谈吐,亲切的态度,渊博的知识,净化学生的心灵,完美学生的修养。使他们感到舒畅,温暖,轻松;愿学,爱学。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老师的尊重感和信任感。

  其次,作为教师,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和睦相处。老师怀有一腔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真心、真情得感染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双眸是老师在课内摄取信息反馈的一面面镜子。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关心,对差等生更用心去呵护。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点,老师要细心寻找他们的闪亮点,多给予鼓励。善于发现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进步,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集体的温暖。真正做到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一个和谐的家庭。多教育,多鼓励,多引导。不断提高学生对善恶,真假,是非的辨别,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人民教育读后感2现在或许你还在武侠,玄幻的小说中迷茫。不妨来看看人民教育,这才是真的好书!寒假只有七天,在忙年的喧嚣中,难得寻求一片安静的空间去读书。按照自己的计划,将的《人民教育》通读了一遍,说是通读,只不过是有选择的将自己平时关注的__再仔细地咂摸一遍,有些__就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了。尽管如此,仍旧感觉七天的收获很大。

  作为一份权威性、引导性都非常强的面向基础教育的杂志,真的很喜欢《人民教育》,她有政策指导,有典型经验,更有教育理念的引领。她的这种引领,既蕴含着崭新的思想、观念,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她有理想的追求,又没有陷入“理想主义”。毫不讳言,读《人民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丰盈了我的心灵,也让我对教育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以前,总觉得她离我们很远。这一年来,总是在热切的盼望中捧读《人民教育》,所以能真切地感到她离我们很近。在她的首页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的文字“一本注重思想含量的杂志”,与其他地方教育类期刊相比,《人民教育》确实给人一种庄严,端方,坚硬,冷峻之感,也许是“人民”一词过于神圣和强大吧!待我们真正走近她,就会发现其真正水灵的另一面——在“教学大观”“思想前沿”、“热点与争鸣”等栏目中,你会从中找到自己教育教学的共鸣或困惑;“对话名师”推出的`一位位教育前辈,他们在教育之路上的追寻和探索让我们倍加尊敬;“教学研究”一个个新课程教学案例的呈现,让我们感性地陶醉于课堂描述的情境中;“名校巡礼”让我们置身于各具特色的全国名校,感受其独特的教育魅力;“专家观点”让我们跟随李希贵、柳袁照等专家型校长一同思考教育……丰富的栏目,前瞻的思想,这本历史悠久的杂志承载了中国教育太多的期望,每每捧读,心中都是充满敬意,同时我们自然会感到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最近的阅读中,尤为关注的是李希贵校长的学校管理沉思录,作为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他将自己教育生涯中的积淀下来的经验、思考述诸笔端,每一个问题均指向当前基础教育的脉门,在抛出问题之后,他都能用生动鲜

  活的例子,进行解说诠释,让读者在共鸣中接纳他的观点。“教师的业绩在哪里?”“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每一个观点都让我们警醒,每一个案例都让我们振奋,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看到理想的教育是怎样的状态,同时我们也努力地审视自己的工作,寻找我们的差距,探求工作新的生长点。

  如果有时间,你也读读《人民教育》吧!她会给你很多的点拨,让你有很多的收获,我们一起用这收获的种子,去播撒美丽的春天!

篇六: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观后感三篇

  【篇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观后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20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让学生有更好的教育、让老师有更好的待遇,办好新时代钦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钦州实现国际门户港、自贸试验区、绿色石化业、江海宜居城、小康幸福人的美好愿景贡献了教育力量。

  下好建设棋答好公平卷

  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兴则百业兴。我市积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均衡配置经费、设施、师资等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学前教育聚焦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幼有所育取得新突破。投入资金1.09亿元,推进市十幼等27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建成市十二幼、十三幼等6所幼儿园并于秋季学期投入使用,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860个。新增学前教育集团30个、自治区多元普惠幼儿园45所,创建县级以上示范性幼儿园38所,完成768所无证幼儿园整治,推进12所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6所利

  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举办的民办幼儿园办成公办幼儿园或多元普惠幼儿园。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义务教育全力解决大班额大校额,学有优教取得新成效。2020年,我市投入资金4.47亿元,推进446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造项目,全面完成义务教育保障战役245个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北部湾大学附属小学、市二中恒大附属小学2所小学,开工建设市四十一小、市四十三小2所小学,全市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0360个。2020年秋季学期,大班额比例下降至3.95%,全面消除超大班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高中教育推动名校带弱校、公办带民办,多项选择成为新趋势。推进市一中创办子材校区、附属实验学校,市二中与中央民大附中钦州国际学校、西安交大中马阳光学校、恒大实验学校开展集团化办学,市三中与京华国际艺术双语学校合作办学。建成中央民大附中钦州国际学校(一期工程)、市京华国际艺术双语学校(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优质民办学校成为考生、家长眼中的香饽饽。

  下好教改棋答好质量卷

  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2020年广西第六届千里杯校园足球联赛于11月12日在梧州

  国家训练基地落下帷幕,我市高中男子足球队荣获亚军,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这是我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新风貌的缩影之一。

  2020年以来,我市实施五大行动,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一是实施德育铸魂行动,深入开展9个一德育活动。二是实施智育固本行动,打造科技运动会、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科普讲解比赛、数字创作和程序设计评选等4大智力比拼擂台。三是实施体育铸身行动,坚持搞好校园体育比赛及运动会,持之以恒开展大课间活动,体育运动在全市校园蔚然成风。四是实施美育悦心行动,打造戏剧展演、坭兴陶艺、书香校园、经典诵读、书画大赛、摄影大赛6大美育特色。五是实施劳动塑人行动,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社会劳动等3大方面强化劳动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获新硕果。我市出台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系列教学改革文件。完成中学生成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2020年,我市高考取得16年来最好成绩,4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比2019年翻了一番;213人被985高校录取,比2019年增长60%;全市理科第一名以704分名列全区第7名。

  教师队伍建设出新成效。举办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选活动、中小学教师自制教具评

  选活动。结题验收钦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78项,遴选报送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2项、结题5项。全市共15名教师参加正高级职称评审、1930名中小学教师进入副高级职称评审公示。我市坭兴陶教师团队在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上获1金2银3铜佳绩。张海老师荣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刘世伟校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下好职教棋答好服务卷

  让事业发展有作为

  2020年12月22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举行建校十周年庆祝大会,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向社会各界全面展示学校办学十年来在教育教学、学生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并进一步团结和凝聚全体师生的共同力量,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绘就学校发展新篇章。

  2020年,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辉煌成绩,共在6个比赛项目中有11人次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比赛成绩居全区中职学校前列,我市职业教育龙头效应进一步凸显。

  2020年,我市获批广西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市奖励资金1000万元。目前,我市推行现代学徒制,2所职业学校获批自治区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获审核备案1+_试点33项。据统

  计,我市已超额完成自治区教育厅下达的招生指标任务,全日制招生10956人,完成率114.1%;非全日制招生4134人,完成率103.4%,居全区第一名。

  2020年5月29日,我市举行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揭牌仪式,高等教育春笋再现。10月9日,该校正式开学,迎来1462名首批新生,现开设专业6个,设置30个班。与此同时,广西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落户钦州港片区,助推我市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下好保姆棋答好民生卷

  让钦州群众有收获

  2020年以来,我市继续开展刘冯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参观名人故居等传统文化场所,邀请传统文化名家和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社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授课培训685次。

  优化就学环境。今年我市全面实施校内课后服务,市城区46所学校开设班级课程2363个,参与学生75000多人,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家长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老大难问题。精准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全市共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1.17亿元,资助学生22.98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7.2万人次。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投入875万元,建设学生

  食堂3529平方米;投入633万元,新建、改扩建学生厕所2555平方米。多渠道筹措资金,为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专职保安、安装视频监控、配备一键音视频报警装置、建设校园封闭和防冲撞设施。以党建文化为引领,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品牌。

  优化教育服务。为保障随迁子女有序入学,我市按照就近入学、统筹安排原则,确保所有随迁子女有序入学、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2020年秋季学期,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接收随迁子女7054人,其中入读公办学校5946人。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加强特教学校及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安置工作,完善送教上门工作制度,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8%。

  【篇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观后感

  几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校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继续推进师德师风和师技师能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努力推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和整体建设。

  一、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打造特色校园

  我校在校风校貌、科学教育、校园文化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自

  己的特色。学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落实、创一流。大力倡导赏识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举办了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实验、绘画、航模、科技创新、校园广播等,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完成了学校理念文化系统建设:发动全体教职工总结、提炼并形成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校风、教风、学风、校训,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支柱。开展了校园精神文化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教()风,开展学习马复兴,做学生爱戴的老师的主题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制度建设:针对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运动场、出租房等问题较多的部位,完成了相应的制度完善工作,有效提升了学校综合管理水平。努力改善学校人文文化和环境文化:开展尊师爱生教育活动,使学校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的理论,促进教师成长。二是开展每周每科一节公开课活动,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三是加强集体、电子备课说课活动,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主要例题及主要解法和特殊解法,学生的主要作业等。四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课教师听课制度,开展公开课、对比交流课、推门课等活动,努力推进校本教研。

  四、创新德育工作德育

  充分发掘每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亮点,组织全体班主任交流学习,总结推广好经验好方法,创造老师学习老师的氛围,引导班主任树立转化一名后进生和培养一名优秀学生同样重要的思想,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整顿校风,治理学风,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充实德育力量,改进德育方法,加大行为规范执行和检查的力度,对学生中比较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顿和综合治理,严肃校纪校规,狠抓考风考纪;同时,通过组织新生军训、法制安全教育讲座、学生业余党校、校园形象大使评选、优秀学生表彰、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经过努力,校风学风发生了显着变化。【篇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观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改革破题,从群众反映的最困难、最突出的问题入手,用教育改革夯实公平之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目前,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79%;提前一年整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全省30万以上人口的县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小学4610所、初中1641所。小学在学规模289.2万人,比2015年增加56.09万人;初中在学规模116.83万人,比2015年增加9.75万人。目前,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控制在2%以内,全省10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标准。

  近年来,陕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类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面实现精准资助,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从偏远乡村到繁华都市,孩子们幸福的笑脸、老百姓真切的获得感,都是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我在学校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和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同时还有来自社会的捐助与关爱,再也不用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可以安心学习了。山阳县户家塬镇初级中学学生朱雅琦满怀感激地说。

  据了解,朱雅琦的爸爸身患重病,奶奶因病卧床,妈妈一人担起家庭重担。得知其家庭情况后,户家塬镇初级中学为朱雅琦申请了各种补助,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学校还安排孩子的妈妈在食堂工作,方便她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有一定的收入。

  提到这些,朱雅琦的妈妈毛淑荣说:多亏国家的资助和社会的关爱,我女儿学习和生活的费用有了着落。看到她能够努力学习、快乐成长,我也能安心照顾生病的家人。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谢谢所有帮助我们的人!

  山阳县科教局党委副书记胡仁旺告诉记者: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近年来,山阳县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教育资助政策,发放各类资助资金4.81亿元,惠及贫困家庭学生10.65万人次,做到应助尽助,一个不漏。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群众内心的呼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等教育高水平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我省投入308亿元,累计完成8417所薄弱学校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配建的153所学校主体全部竣工;基础教育学校旱厕改造工作全面完成。为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我省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筑牢底线思维,不让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利用精准资助管理系统,实现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推动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稳步增长,圆了3万余名贫困地区学生的大学梦。

  今后,陕西将继续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双减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统筹推进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1

篇七: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

  

  弘扬焦裕禄同志精神

  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弘扬焦裕禄同志精神

  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1997年,我上高二,学校组织观看电影《焦裕禄》,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部影片,当时被焦裕禄的精神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以后,又多次观看,每次皆是如此;这次与全局党员干部职工集中再次观看这部由李主演的电影《焦裕禄》,在感动与震撼之余,更多了一份思考。

  xx3月赴xx县调研时强调,“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并说“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当前正值黔东南教育事业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全州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心系群众的公仆精神。影片中,面面对恶劣的环境,兰考县不少干部纷纷要求调离,焦裕禄同志却坚持留下。召开县委会前,带领县委班子雪夜前往火车站查看逃荒的难民,会上自我检讨,“我们当干部要心里装着群众”,“党把兰考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却让他们端着讨饭碗四处流浪,我们还不感到羞耻和痛心吗?”随即率领县委干部分发救灾物资,稳定群众情绪,鼓励恢复生产。正是这种亲民爱民、心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使焦裕禄同志成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榜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教育政府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近年来,全州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上xx县匹配,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老百姓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农村孩子读书是不是更方便了,广大农村群众是不是满意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班额”、“入园难”、“择校热”等问题需要我们破解,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同样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学生营

  养改善计划惠及农村40万学生,只要我们把这项工作打造成政府的德政工程、学校的素质工程、学生的健康工程、家长的责任工程、社会的关爱工程,这项工作我们就一定会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被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赞誉“践行了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河南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为了让秋渠乡的孩子能在家门口读上书、读好书,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九九八十一难,难不倒张伟,他挂在嘴上的永远都是那句话:“没有咱秋渠一中人过不去的火焰山。”最后积劳成疾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全州广大的校长是教育方针的具体执行者,直面教师和学生,他们水平如何,是不是能带领全校师生办出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公仆情怀。

  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灾荒之年县长吴置灾民生死于不顾,却热衷于筹办展览会,焦裕禄同志与其争论时说,“我们的工作不是做给人家看的,群众满意才是唯一的标准。”同志们劝他坐镇指挥,他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兰考期间,他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访了全县大部分生产大队,调研期间,他真心向群众请教,向群众学习,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内涝、风沙、盐碱规律,科学制定治理“三害”方案。正是这种尊重人民群众、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焦裕禄同志带领xx人民战胜了灾害,恢复了生产。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结合全州广大农村山高坡陡、河流纵横、交通不便、人居分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散”、“小”、“差”特别突出的现象,我们在xx年率先在全省实施寄宿制小学建设,六年多来,广大寄宿的农村孩子进得来、留得住、住得安,吃得香,学得好,曾经严重制约全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在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总结提炼的“十有”标准也得到了全省推广。事实证明,只要心里装有群众,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精神,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也能大有作为。当前,全州正在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只要因地制宜,认真思考,结合中小学布局,积极探索小幼五年制、小幼九年制学校建设,全州学前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健康快速发展的春天。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集团

  化办学(园),推进普职互通试点,这些紧密联系黔东南教育实际的做法必将再次成为全省教育的亮点。

  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责任在肩的实干精神。到兰考的第二天,焦裕禄同志就开始下乡调研,在兰考的大部分时间吃住都跟群众在一起。风沙最狂暴的时候,他就出现在风口探流沙;暴雨最肆虐的时候,他就出现在河边查洪水。面对因暴雨灾害而泄气的干部,他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越是困难的时候,干部们越要振奋精神,挺身而出,给群众作出榜样!”“拿出共产党员的气魄来,咱们跟老天爷拼一拼!”他身患肝病,为不影响工作,用手强按或是用硬物抵着肝部,所坐藤椅被硬物顶出了窟窿。正是这种不畏艰难、责任在肩、不怕牺牲的实干进取精神和奋斗终身的追求,生动体现了他对事业和责任的担当。

篇八: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

  

  泰州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大会观后感

  在进行了2022年泰州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活动后,我感到无比激动。

  王湛指出,泰州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聚焦教育,这不仅在全省独树一帜,在全国也堪称先锋,充分显示了泰州市委市政府将教育真正放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点加以落实,实实在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真情实意扛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重任。进入新发展阶段,泰州教育工作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发展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双减”各项措施;着力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让尊师重教成为全社会的风尚;聚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发挥高端智库的参谋作用和教育专家的引领作用,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

  葛道凯指出,时隔一年,泰州市委市政府再次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定为新春第一会主题,充分体现了泰州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持之以恒发展教育的信念和决心,充分体现了泰州市一以贯之重视教育、致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自觉和初心,充分体现了泰州市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毅力和恒心。泰州是闻名遐迩的教育之乡,具有浓郁的崇文、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近几年,泰州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人民满意标准,以优质的资源发展教育,以有力的改革推动教育,以有效的举措支持教育,深耕细作、全面发力,提优提质、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教育对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葛道凯强调,当前江苏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高标定位、高位谋划,作出了“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这是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位、新目标、新任务。希望泰州市教育系统能够抢抓难得的宝贵机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答好新赶考路上的“教育答卷”。一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上争当“排头兵”。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集团化办学改革,更好促进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协调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二要在提升教育质量水平上争当“先行者”。坚持普惠健康,多措并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努力让老百姓“上得起、上得好”;坚持优质均衡,大力开展国家、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坚持特色多样,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大优质高中建设力度;坚持产教融合,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依托泰州产业基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三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争当“领头雁”。健全完善教师培训体系,落实师德教育第一课制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管理,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提高编制和岗位管理的统筹力度和使用效益;落实各项惠师政策和措施,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获得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朱立凡指出,过去的一年,泰州市大力推进教育优先优质发展,以最好的资源、最强的改革、最大的关爱支持教育,这“三个最”是泰州大抓教育的永恒主题。各级党委要把好方向、管好大局,抓好教育重点工作的谋划、推进和落实;各级教育部门要成为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作风建设的标杆示范;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为教育发展排忧解难、加油助力;社会各界要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朱立凡强调,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要针对突出问题练好内功,努力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泰州教育整体水平,以教育发展的硬成绩赢得人民群众的真满意。要突出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可靠接班人。要突出引育并举,建强教师队伍。激励“优者从教”,超前谋划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储备,严把教师“入口关”;保障“教者从优”,在专业提升、事业发展、生活待遇上特别优待,引导广大教师把论文写在课堂上、写在教学成果上。要突出专家治校,提升办学水平。校长要有潜心办学的定力,立志当优秀的教育家,不当“社会活动家”,心无旁骛地办学治学,努力把薄弱校办成优质校,把普通学校办成区域名校,把传统强校办成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标杆学校。要突出减负提质,打造教育高地。在“双减”的命题下,积极对接国家“强基计划”,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向精准务实的课程改革要效益,向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效益,向专业高效的教科研活动要效益,向认真细致的作业批改要效益,向个性化多样化的课后延时服务要效益,努力把泰州教育的“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要突出特色塑造,推进产教融合。高等教育要坚持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导向,聚焦重点学科打造特色品牌;职业教育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泰州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能工巧匠”。

  “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为全面提升泰州市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培育更多教学改革成果,培养更多教育名家、教学名师,泰州市专门成立“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聘请一批知名教育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指导研究中心工作,助力泰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葛道凯、朱立凡共同为“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揭牌。

  最后要感谢年泰州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项活动的举办!

篇九: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强化自身建设、规范行业作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收看了由中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后,在全党范围内引起广泛反响。《永远在路上》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以严肃党风党纪为主线,以负面典型案例为镜鉴,一件件触目的案例,一个个滔天的罪行,一幕幕忏悔的神情,拨动党员干部思想上的“弦”,强烈激发触动、引发共鸣,深刻触及内心、触及灵魂,真正对每一名观众产生警觉、警戒、警醒、警示作用,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永远在路上》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高度,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坚持不懈反对“四风”,赢得了民心;反腐惩恶,拍蝇打虎,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既列举了反腐败中查处的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纪律,严守规矩,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党的信心和信任,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氛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工作。随着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步伐不断加欢迎下载

  快,国家基础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惠及民生的重要方面,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理论水平和服务意识,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规范行业作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要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并重。学习是力量的源泉,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生的第一需求。只有做到常学常新,才能保证思想与时俱进,完成自我“革新”,才能坚持“四个自信”,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学习党章为统领,精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深刻领会党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和纪律规定,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从教,依法执教,同时,加强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等知识的学习,深入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深化学校党风廉政建设部署和要求的认识。唯有深学,才能笃用;唯有真学,才能笃行。通过学习,掌握理论精髓,把握精神实质,自觉加强自我革新,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遵守各项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才能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切实用中央精神统一思想、明欢迎下载

  确方向、指导工作,为全面履行职责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研究、把握政策和执行政策规定的能力。“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只有研究透政策、把握准政策,才能态度坚决、及时迅速、富有实效地执行好政策,确保中央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和措施落实到位,这也是全面履行监督、提醒、报告、执纪问责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要牢记“四个意识”,始终做到“四个服从”,认真践行“两个看齐”,坚决抵制“七个有之”,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立说立行,坚决不打折扣、不掺水分,确保严格执行执纪问责到位。

  三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的习惯。要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和上级纪检机关、社会各界和全体党员的监督。执纪问责永远在路上,做好表率永远在路上。发挥学校党委纪检组的作用,对学校的办学行为实行时时监督。首先要正人先正己、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务必高标准严要求,从我做起,从工作的一言一行,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切实把“两学一做”专题学习会上提出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全过程,争欢迎下载

  做表率作用的践行者、示范者、引领者,严格纪律和规矩,把主体责任始终扛在肩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出色的业绩让学生满意,让家长安心,让社会放心。

  欢迎下载

推荐访问:办人民满意教育观后感 观后感 人民满意 教育

版权所有:小联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小联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小联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皖ICP备180254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