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联文秘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23年觅渡觅渡读后感共4篇(2023年)

2023年觅渡觅渡读后感共4篇(2023年)

时间:2023-05-09 12:45:03 读后感 浏览量:

第1篇:《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4高幼语文教案教案总第教案审阅人:张玉娜《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课题:觅渡觅渡渡何处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教法:讲授、讨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觅渡觅渡读后感共4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觅渡觅渡读后感共4篇(2023年)

第1篇:《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4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课题:觅渡觅渡渡何处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教法: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梁衡的生平、作品等情况;

2、熟读课文,感受瞿秋白伟大的人格魅力;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的写作特点。

4、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重点:作者对瞿秋白的评价 难点: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监狱写的《多余的话》的题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英勇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人们为什么永远纪念他?今天,我们来学习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板书)

二、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瞿秋白简介

瞿秋白(1899-1935) 江苏常州人。1916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分赴苏俄采访,是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1922年入党。1927年8月,在汉口主持召开中共“八七”紧急会议,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1930年8月回国。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从1931年夏至1933年秋,在上海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2月来到苏区,任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队逮捕。6月18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

四、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深邃suì

自诩xǔ

濒于bīn

解剖pōu

罗裳luó cháng

飨xiǎng

五、课文品鉴、探究

1、本文的层次如何划分?

2、作者对瞿秋白的总体评价是什么?这样评价的根据是什么?

3、作者以“觅渡”为切入口来品读瞿秋白这幅名画,这样切入有何好处?

4、本文既没有客观叙述人物的生平业绩,也没有一般意义上主观抒情和直接议论,说说作 者是如何展开文章的?

5、如何理解“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和“瞿秋白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这两句话?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4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第2课时

一、学生自主看书,小组合作讨论。

二、教师明确:

1、本文的层次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1-2)、介绍写作瞿秋白的缘起和瞿秋白的人生悲剧。 第二部分(3-5)、从瞿秋白对生、死、名的态度,探索并由衷赞颂其伟大的人格。 第三部分(6)、高度赞扬瞿秋白“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不朽精神。

2、作者对瞿秋白的总体评价是什么?这样评价的根据又是什么?

对生:心忧天下 秋白不朽

对死:视死如归

对名:坦荡真实

3、作者以“觅渡”为切入口来品读瞿秋白这幅名画,这样切入有何好处? ①“觅渡”恰好交待了瞿秋白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因为瞿家旧祠堂前原来就有一条觅渡河,这是瞿秋白曾生活过的地方。

②“觅渡”正好是瞿秋白一生探索却无果的象征。因为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一生都在觅渡,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

4、本文既没有客观叙述人物的生平业绩,也没有一般意义上主观抒情和直接议论,说说作 者是如何展开文章的?

本文不是以时间为顺序客观叙述人物的生平业绩,而是以人物的才华和视死如归、淡泊名利、“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格为脉络,并辅之以作者深沉的议论和感伤的抒情来展开文章的。

全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水乳交融。

5、如何理解“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舍其事”的“事”是指瞿秋白所热爱的文学事业和身为共产党领导人的名誉;“成其心”的“心”是指他自己所希望的人生和生活,以及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之心。

6、如何理解“瞿秋白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内心纵横交错”是指他是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实的人,而非被简单化的革命家或者文人。

“坦荡如一张白纸”是说他人格磊落,勇敢地把自己复杂内心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不顾自 己已经获得的荣耀。多余的话并不多余,正是他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的呈现。

教后小记:

第2篇:《觅渡》读后感

读《觅渡》有感

《人杰鬼雄》的压卷之作《觅渡》,是一篇评价瞿秋白的散文。秋白去世半个世纪了,为什么人们至今以至永远怀念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从容赴死?当然有这些因素。而梁衡在散文中却绕过这些,突出地评述了秋白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几十年来,描写秋白、纪念秋白、评价秋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梁衡是第一个从人格上剖析秋白,一层层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用秋白的人格魅力在读者心中搅起了轩然大波。难怪此文一出,先后有百多家报刊转载,难怪秋白的女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党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静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谢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诚哉斯言!信哉斯言!记得当年《觅渡》一出,我们几个先睹为快的人,便不约而同,相互推荐。此后的几年里,我读此文不下十遍,每读一遍,就觉得和秋白接近了一步,但又总觉得和秋白有说不尽的话。秋白一生是一幅读不完的名画,梁衡的《觅渡》是一篇读不尽的散文。

梁衡评价瞿秋白的话:“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或许,这句话是最能概括整本书的内涵的,也是给了我深深的启示。

以瞿秋白的才干,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名医。但他却偏偏选择了革命家这条路。他的壮烈牺牲,我们在无限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景仰和崇敬。梁衡评价其为“舍其事而成其心”,也就是宁可放弃轻松安逸的生活也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我想:人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何为人生价值?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我以为,就是高远的目标。那怎样的目标为高远?我觉得至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即可。梁衡在《读韩愈》中写道:“他(韩愈)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枉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这也是“舍其事而成其心”,韩愈在大一统的江山上被金銮殿上的御笔指来划去,他的生活或许不像瞿秋白那样是主动放弃轻松安逸,多少有点无奈与悲凉。但生活的坎坷并没有消解他善良的心灵,他的心中仍然是有那么一种精神,一种目标。虽然这目标比之于在朝廷上辅佐君王、治理江山小得多、卑微得多,但仍是符合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中国文人的良知的,那就是既然为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舍其事而成其心”,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一颗善良之心,也成就了一方水土的安宁祥和。所以说: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己于他人都为有利。

梁衡说过:人生的价值恰在于昭示过程的进行。“目标的出现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的价值不会因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宣告完成,相反的,在完成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人生的价值才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曾一次次地被杨善洲的事例深深感动。做了一辈子的地委书记,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本应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他,“舍其事而成其心”,在一个目标完成以后,再寻求到了新的更艰难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就是植树造林。老人走了,换来的却是翠林青山。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一个人定不会空虚,而且定能快乐长久。所以说,一个能够“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能够不断寻求目标体现人生价值的人,是能真正体悟生活美好的人。

但我并不是说要“成其心”必须“舍其事”。我们之所以铭记瞿秋白、韩愈、杨善洲这样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和人生价值因为他们的悲剧和苦难而增添了些许的更为人夺目的光芒。但是不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仍是有的,比如歌德一生养尊处优、荣华富贵,也照样能独领一帜,成为世界文学星空上的明星。所以我想强调的是,想要成其心,要实现人生价值,假惺惺地去受点苦、磨点难是不行的,关键是那颗心是否坚定、是否本善。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愿吃苦,没有人生目标的追求,而是一味地渴求安逸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余秋雨曾说过:“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我更愿意把这种“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精神说成是文化人格,它所支撑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不苛求我的文字能对这个社会有多大的改观,但至少,我们应该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唯其如此,才不致于使灿烂的民族精神沦于黯淡。

“舍其事而成其心”,短短一句话,承载的是很多很多„„

第3篇:觅渡读后感

读后感(一)

因为这本《觅渡》我初次接触梁衡。在他那篇《我的散文观》的自序中,他认为阅读是我们的一种需求,他把这种需求由底到高分为六个层次,我想他应是属于后三个;知识,思想和审美。他认为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有花纹,要美。的确,对于读者来说,那些单纯的知识性的东西只能作为催眠的工具。散文是许多读者的宠儿,因为它有一种淡淡地文化气息,有美的韵味,读了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真正的情感,不仅增长知识,也陶冶情操,如果一个人读散文可以不选择用平庸的方式略读,而是像梁衡一样对阅读的需求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思想的深化,对审美的缔造;那么,这类人的生活境界将会与众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亦会有所不同。

阅读是个复杂的活,亦可以化繁为简,用心聆听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声音,然后细细品尝这似乎可以流淌进血液,让血液沸腾又可使之平静的文字,反反复复,每一遍味道都不同,每一遍都会萌生新的思考,每一遍,你的心境又是不一样的。仅是简单一篇序就已让我体会和思考如此之多,我很期待以后的篇目。

第4篇:觅渡读后感

《觅渡》读后感

手里捧着一本《觅渡》,陷入沉思的境地。觅渡,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许久,翻开书页,只为觅渡。

直至今日,才与梁衡重逢,一路从他那“大情大理”读至“理性人生”,既有颇多赞许,也有良多感触,更有几句怨言。就先从好处说起吧,依我个人之见,以梁先生游山访水之多,若将“大情大理”几篇写成游记式的文章也未尝不可。可他偏不,只是单以风景为线索写起,一直写至中共党史上几颗明星的思想、精神,更是为我这等粗通党史但知之甚少的人物指明了一条去路。就这几篇文章而言,总体上都与“觅渡”的中心相呼应,个人或整党在风雨飘摇中苦苦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分外厚重而不压抑,既有古苍之意又有空灵和超脱。

当然,在我看来,全书也有不足。梁衡作品似有些未脱匠气书卷气。这篇更有梁衡显露见识之广、饱览山川之意,若是君子读之当然心中坦荡无恙,但我等真小人读了不免横生枝节。

此书最佳的立意,在我看来,就在“觅渡”二字。觅渡,既有芸芸众生苦寻渡口、追寻真理的沧桑难尽,又有佛学众生苦修,超渡苦海的仙风道骨和空灵。陷于“觅渡”的小小境地,我竟像是身处大千世界。

梁衡在追忆总理时,文末提出了一个空灵的“人格相对论”,读完大受感动。梁衡算是求渡未果,倒开始引渡了。其实《觅渡》倒无关紧要,觅渡才是重中之重。若能让觅渡思想迅若光速般追附我们人生,在下看来,就是将《觅渡》忘光也好,也对得起梁先生,也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觅渡。

觅渡,觅渡,渡何处?

南渡读后感

《枫林渡》读后感

枫林渡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

推荐访问:读后感 觅渡觅渡 觅渡觅渡读后感共4篇

版权所有:小联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小联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小联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皖ICP备180254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