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联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6篇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6篇

时间:2023-05-01 12:00:27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值观认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形成、公民品质、精神饱满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透过窦校长的课,我能够感受到清华附小在力图寻找一些途径,比如: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探究等,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来调动、牵引、凝聚共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价值观、体认价值观、表达价值观。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惬意的,而这,恰恰有利于儿童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三、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是基础性,其核心是奠定儿童长远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性的理解:一是强调它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小学教育是为学生升入中学作准备;二是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使现在课标中加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但在一些课堂上,仍然是有名无实。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众多家长把小学作为竞争的起跑线,提前演绎升学竞争。这种状况使小学生过早地丧失其本该具有的童年的纯真与欢乐,结果是学生学习热情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甚至对学习厌倦和逃避。对小学教育功能与价值的重新定位,可以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在尊重、保护基础上的开发,为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做适切的教育工作,将逐步替代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灌输,它们应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具体包括:一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进入小学的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小学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二是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儿童,正是知识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知识教学应为智慧发展服务,反过来智慧的发展也会促进其对知识的需求。三是个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小学教育应当尊重、发现、维护,并培养儿童的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四是身体发展的基础。小学是儿童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应当使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健康的体育精神,以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传统分科课程与当今课程整合,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并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排他性关系。虽然我们目前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教学一无是处。美、英等国,来向我国的基础教育学习,让我们冷静思考:传统学科教育的优势何在?美国长期存在的教育观钟摆现象以及美国著名学者诺丁斯的研究提示我们:有可能走折中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激情、会关爱、善思考、能行动的人。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教育必须适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孩子,教育应当承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形态,不同的方法论、工具和学习方法。并非每个学生都要求学到同样高的水平,可以允许水平的差异,但必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冲破束缚,不断地突破当下以分数、以升学、以所谓成才改变命运的枷锁,为培养儿童健全、完整的人格,率先身体力行。他们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走出了传统那种“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了课程创生者。他们的许多极具创造力的工作,比如,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种子课程”,为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水木秀场”,利用各种所谓的边边角角的时间开设的“微课程”等,总之,他们在尽一切努力,调动起全部热情为学生的成长与成功提供各

  种可能性。他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探索精神感染着教育界,激励着希望中国基础教育有所改

  变、尽快改变的人们。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篇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去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然而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培养

  学科课程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就是获取更多的知识,脚步快的学生出类拔萃,跟不上步伐的孩子碌碌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缝隙,要留有闲暇。经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老师意识到还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需关注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家国情怀、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等,从而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这里多数家长外出务工,还有许多单亲家庭,多数学生就成了好几年的“留守儿童”。每每一看到或想到“留守儿童”这个词,心中出现的便是缺乏关爱,性格孤僻等词语,除了要教会他们学习以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成了我们肩上的一大难题,怎样来引导他们呢?我们班上有一名学生,他一天基本上不说话,也不爱笑,作业长期不做也不交,每次去询问他的作业,要么不说话,要么说忘记带了,可以说,我就没有看到过他一次完整的作业。多方面的了解后,才知道他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长期形成了不与外界交流,我行我素的性格。我常常在思考,我应该怎样来培养他的能力与情感态度,合作参与等等呢?查阅了许多书籍以后,才真正的了解该如何来教导学生的学。

  1.首先看孩子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习动机。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其次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而很少有学生是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吗?很难。我想就算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基于浓厚兴趣产生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同时,我校图书室开放以后,许多孩子喜欢在图书室查阅书籍、收集学习资源,而完全听老师讲课的学习方式确一直不受孩子们欢迎。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2.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预习和复习排第一位,第二是做练习题,第三是查阅资料,第四是阅读图书,这四个作业都是围绕书本而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做得又好又准确。而动手操作、讨论研究、社会调

  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确很少。所以我们作业布置的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

  3.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大多在研究教学过程,其次是研究教学教法,对孩子的研究确很少。在很多次展评课活动中,说课环节说到学情方面的内容时,对学生的分析更是一句简略带过,因此,教研活动应该让大多数的老师多讲讲孩子的情况,教学时,我们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我认为这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二、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

  对于教师而言,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要明白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能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往怎样的方向发展。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

  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只看分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响应号召--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老师要乐教、学教、善教,教师的教学技能才会有所提高。分数很重要,但是分数不是重点,老师要让孩子喜欢学,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你这个学科,让孩子学会学习,特别学会新时代提出的“核心素养”,这样孩子们不但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这才是真正的教好。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节选

篇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

  当前,“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得不回答的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关键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即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

  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学生核心素养跃升为基础教育界新热点话题,那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到底如何养成呢?

  一.养成前提:遵守三大原则

  核心素养集中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围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两大主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方面,这三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以人为本”原则。教育的对象是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首先是针对人这一主体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发展着的不全面的人,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提升能力、养成科学思维方面都不能与成人相提并论。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其次是注重层次原则。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变化过程,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守层次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思维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是尊重差异原则。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该阶段教育系统、教育体系等多方面的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差异就是不存在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学科所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不同,比如语文和数学,虽然这两门学科都强调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要求上是截然不同的;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年龄上也是存在差异的,高低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侧重点不同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三是个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造成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经验相对较多的个体,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比对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的个体要高。这些现象都表明,尊重差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得不遵守的一大重要原则。

  二.养成条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核心素养的主体,而“学习是通向真理之路,而不是仅仅了解事物,对已有的真理不要去死记,而应在内心和行动上身体力行”。因此,学生的学习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也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以“双基”“问题解决”“科学思维”为指向的三层核心素养构成,层层核心素养的养成都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双基”为指向的最底层核心素养需要引进先进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中层次核心素养需要创设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以“科学思维”

  为指向的最高层次核心素养更是需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营造民主开发的课堂学校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三.养成保证:提高教师核心素养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代教师的主要任务依旧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担,自身核心素养是他们能否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教师自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保证。按照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最起码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指导、组织、管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较高水平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有能力引领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个人行为素养和高尚的师德素质,以确保教师能够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任。

  4.养成保障: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阵营,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营,社会是学生实践的主阵营,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三大主战场,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亦是如此,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这三大主战场。三大主战场不仅是学生核心素养获得的来源地,而且也是学生已有核心素养的检验场,只有通过检验并且“合格”的素养才是真实有效的核心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能够提供充足的知识和科学的技能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能够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探究的环境;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能够提供满足学生思维空间发展的特定场域。当然,能不能科学有效地提供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环境和场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保障,关键在于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因此,社会、学校、家庭三大主战场要加强联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篇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方法(总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师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要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趣味性。小学生更喜欢充满趣味的东西,教学是否拥有趣味性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会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首要工作就是要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和快乐。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在此过程中,学生就是在主动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能解放学生的意识和思维,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相信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上《圆的周长》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圆形的物体和一根足够长的线。上课后,我让学生量出圆的周长,弄的学生一头雾水(圆的周长是曲线,直尺是直的,怎么量啊)。

  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小组内自己想办法。于是激烈的讨论开始了,一阵喧嚣之后,教室里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汇报开始了,有的小组用线缠绕圆形一圈,然后把线拉直,测量线的长度,就得到了圆的周长;有的小组把线拉直,在圆上确定一个起点,然后圆在线上滚动一圈回到起点,量出圆滚过的距离,也得到了圆的周长。在孩子们的操作中,渗透着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化曲为直。

  2、“问题”产生于“好奇”

  接着,我让孩子们量出圆形物体的直径。孩子们一顿操作后,疑惑地看着我:如何找一个圆形物体的直径呢,我们找不到它的圆心啊?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抓住这一契机,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探索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幼稚而加以取笑,应该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加以赞赏,鼓励学生多提问,提好问,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能力。例如,同学们在计算除以时,大多数同学用小数除法的方式进行计算,而有一个同学举手表3示有其他的方法,他自信地讲到,可以把除以改成分之,全班哄堂大笑。有同学反驳道:这又不是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可以是小数。我示意让同学们安静,让他接着说,他说:这样的结果肯定不行,但我们可以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10倍,再约分。其他同学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竖起大拇指。因而,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教学价值,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的思考交流。

  三、注重数学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进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能够使生活更加富有细致化和情趣化。因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例如,圆的知识的运用,就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直接联系。在教学《确定起跑线》时,带领学生来到跑道,观察并交流:不同跑道的距离取决于什么地方?学生在自主探究后,就会有所发现,加之交流、探讨、修订后,确定了原因:直道的距离是相同的,不同跑道之间的距离由两端的半圆周4长决定。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也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脱离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它需要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过程中,通过逐步积累、领悟、内省形成,这就是说,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5

篇五: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在是单一的分数,而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德育、品行等各方面的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对学生的更上一层次的评价,现在就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首先要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可以让老师有章可依,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起到很多作用,另外也不至于偏离轨道,让老师知道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这个规章制度最好是校方和老师一起制定。

  在理论知识方面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帮助他们认识人生,认识生活,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其实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本来就有传授知识的关系,所以老师在理论知识方面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溜达核心素养。

  二、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场所,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主渠道是课堂,最根本的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教学

  设计与课程相匹配,发挥引导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核心素养的掌握。具体可采取的方法是:

  (1)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合作、互动、分享信息;教师要学会放手,做到学生会做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尽量少讲。

  (2)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对课程设计要进行和大胆的创新,活用和用好教材,要勇于创新。

  (3)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

  (4)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5)要灵活设计问题,要求少而精,每个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也必须围绕课题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要摈弃填鸭式、讲读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勇于创新,用新思维去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自身水平不高,或者说自身素养不高,他不可能担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而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是需要学校进行持续不断地培训、实践,这是外在的。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自我觉察,自我惊醒,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本体和实体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四、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

  让学生在课程中提高学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为此学校应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开发多元的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

  五、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提高学生素养

  (1)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玩手机、玩游戏,对于纸质书籍已经毫无兴趣,这个时候,要培养孩子的人文底蕴

  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多开展一些趣味读书活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2)多开展校园科技类的比赛,多带着学生去参加科技展览活动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还可以让他们领悟到科学的魅力,从科学家或者科学技术先进者身上学习,进而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

  (3)

  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开展动手活动,在课堂上也要潜移默化给学生讲明白,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作为老师,本身就要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

  六、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和家长一起努力,培养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已经有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应该一起配合着,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不酗酒,不抽烟,没有不良习惯等等。

  (2)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虽然现在的二胎政策放开了,但是依旧有很多独生子女存在,他们有些很骄傲,很自私,没有什么责任感和担当,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引导孩

  子的责任感,让他/她将来可以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七、多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动脑筋,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这个时候就需要多鼓励学生,不会去批评或者苛责学生的“调皮捣蛋”行为,反而会鼓励一些创新活动,让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的很多,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也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围绕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式,逐步去引导学生,让孩子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成长。

篇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如下:

  1、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学生的成绩成为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多注重学生的性格与本性发展。

  3、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怎么学习,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让他们能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拓展:

  1.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

  (1)人文底蕴:能够提高学生对我们国家文化底蕴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2)科学精神:学生能够具备科学探索的科学精神。

  (3)学会学习: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

  (4)健康生活:学生的身体心理都是健康状态,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

  (5)责任担当:青少年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让他们学会担当,才能让我们国家发展得更好。

  (6)实践创新:让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及其活动中能够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2)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3)能够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4)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荐访问: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素养 培育 核心

版权所有:小联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小联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小联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皖ICP备180254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