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联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10篇)

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10篇)

时间:2023-05-01 18:05:02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

  摘要: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之人。而对高校而言,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育人的关键主体,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重任。但是,由于高校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的德育功能不够重视,始终把教学集中在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足,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很少,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本文在反思当前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不足、课程思政育人方式缺乏创新、实施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

  1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有待深化

  在当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直接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由于受多元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少教师对我国国情缺乏具体而实际的理解,对社会道德意识缺乏切身体会,心理状态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干扰,主观意识较差,思想政治认识不够全面,行为举止不够端正;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或在课堂上大放厥词,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违反有关法律法规,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高校忽略教师队伍思想教育工作,未系统安排相应的思想教育课程以及政治理论学习,导致个别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放松自我要求,严重违反师德师风,损害教师形象,影响学生健康成长;②部分高校未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造成部分教师职业倦怠严重,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薄弱,职业认同感较低,缺乏崇高的道德信念,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积极性不高。

  1.2课程思政育人方式有待改进

  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变化直接影响教育行为和对待学生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又决定了其教育效果如何。在专业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师缺乏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管理,能力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分析不到位,不重视因材施教,只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及科研工作量,忽视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利用,没有形成在讲授专业课时把思政思想渗透进去的教育理念,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2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路径

  2.1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2.1.1深化思政理论素养意识

  专业课教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角色影响。因此,要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德育引领能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专业课教师既要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科学的发展规律、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等进行研究和学习,还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通过组织开展专业课教师参与国情教育培训,努力丰富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以围绕争做“四有”好老师为主题,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作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必修课”,要求教师参与党史知识专题培训学习,充分激发学习动力,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使教师具备思想政治方面的相关能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2.1.2深化立德树人责任意识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带领学生求知,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根据教学实际,教师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思想为前提,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2改进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式

  2.2.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专业课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思想问题和困惑,对课程思政进行精准定位。

  2.2.2拓展多渠道课堂实践场域

  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多渠道的课堂实践场域可以从以下3方面进行拓展:①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情景剧大赛”“沉浸式实景声音剧场”等活动,打造思政教育特色品牌活动;②依托校企深入合作的课程思政研习基地,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发挥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将基地建设成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通过社会实践教学,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品德高尚、敬业爱国、技能精湛、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③创建有利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丰富校园的文化活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教师能够以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展现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2.3健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2.3.1健全评价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对专业课教师教育责任的硬性考核,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建立常态化评

  价模式,把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推进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入职晋升,将职业道德、教学成果、教学态度纳入年度考核,对优秀者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劣者下”的评价机制,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那些考核评价较差的教师,及时调整或解聘,使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监督机制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

  2.3.2健全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

  在构建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融入教师岗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管理全过程。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为主线,加强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强化培训。

  3结语

  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代的一种教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核心,把以德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建设,提高道德素质,引导专业课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与新时代的教育改革相呼应。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多方协同的新育人格局,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宏杰.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66-71.

  [2]李杨帆,张路,宁聪.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7):35-38.

  [3]张维静,张春雷.新时代高职师德师风建设:内涵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75-78.

  [4]陈中,王蕊.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生成的四重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2):28-31.

篇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思政课程建设情况的探析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高校思政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那么,当前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情况如何呢?一、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将思政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南京大学在思政课程中设置了“国情教育”、“创新创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提高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另外,一些高校还开设了“公共文化课”、“公共艺术课”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触到思政教育。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比如,北京大学就开展了“讲座+讨论”、“演讲+辩论”、“小组讨论+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另外,一些高校还开展了“思政课微讲堂”、“思政课微课堂”等线上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思政知识。三、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清华大学在思政课程教师的选拔上,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另外,一些高校还开展了“名师讲堂”、“教学大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四、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思政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目前,高校在教学效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思政课程教学质量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评审等方式,对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另外,一些高校还开展了“思政课程学生作品展”、“思政课程实践活动”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思政教育的魅力。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如何更好地评估教学效果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会越来越好,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三: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

  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篇四: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思政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程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本调研团队在对全国各高校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撰写了本份《思政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报告首先对思政课程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报告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对思政课程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在课程设置方面,报告发现,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师队伍方面,报告指出,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报告强调了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资源方面,报告发现,有些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

  最后,报告总结了当前思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1-

篇五: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课程思政研究现状述评

  一、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融入和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二、研究内容

  1.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代意义,同时也能为我们深化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课程思政的设计和改革

  课程思政的设计和改革是研究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向。通过对不同学科的思政课程设计和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找到更加适合当代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模式。

  3.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效果

  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效果是课程思政研究的实践性方向。通过对课程思政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加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方法,并评估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

  4.课程思政的评价和监控

  课程思政的评价和监控是关注课程思政质量的重要方向。通过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和监控,可以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改善课程思政提供数据支持。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课程大纲等,从课程思政的相关史料中得出课程思政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2.群体访谈法

  通过对师生群体的访谈,了解不同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看法,以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化实践。

  3.实验法

  通过试点实践、实验课程设计、实验项目进行研究,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进行验证,并且为推进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数据。

  4.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评估,发现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和优点,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统计数据支持。

  四、思考与结论

  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研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各种研究方法的应用,则能够对课程思政的深度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持。

篇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视、院系广泛动员、教师积极参与的局面。

  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跃升?经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

  “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管用一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将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结合,让“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

  这一转变,如何实现?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

  《纲要》立足于教学工作,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对地方、高校、院系、教师各个层面,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类课程,对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要求。

  “把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为高校和教师拨开了认识上的‘迷雾’,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吴岩表示,在建设目标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进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建几门课的样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两个所有’要求全面建设。”

  上海市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已实现3个“全覆盖”,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所有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向理工科院系持续延伸。

  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阵地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将课程教学大纲变更为“育人大纲”,修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方式方

  法,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关系,推动课程育人改革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明确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既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在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看来,“贯彻‘四个相统一’,要处理好‘食材’与‘食盐’的关系。‘食材’与‘食盐’如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食材视之有形、食盐品之有味。课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专业课教师如同‘大厨’,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专业课程之体载思政育人之魂。”

  抓好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吴岩表示,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其中前3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纲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范引领、注重资源共享、注重理论研究,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积极探索。如天津市2019年组织了全市首场课程思政网上集体备课,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途径;江西省试点双师同堂,部分高校试点推进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堂授课、指导实践教学;武汉大学“六院士同上一门课”,面向本科新生开设“测绘学概论”专业基础课;北京理工大学推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将“课程思政”作为每一位专家分享的必选内容;山东省成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负责省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工作,建设专门网站,定期推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纲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实践中要抓住这些课程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抓手。

  东北师范大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将“师德规范”“家国情怀”等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并严格各门课程对其支撑关系及权重,确保课程育人落实落细;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启动了“一院系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计划;大庆师范学院以大庆铁人精神为课程育人特色,将“培养具有

  铁人精神特质的师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业人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在“宇宙简史”课程教学中,将哲学和天文学紧密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济大学“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由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领衔打造,凝练“海洋强国”文化,塑造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南京农业大学在以“尚茶”“农业栽培学”等为代表的课程中,将“家国情怀、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程,升华对中医药的认识,提振了中医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一方面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正如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所言:“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千万大学生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70万名大学生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探索并实践了“滴灌式”“浸润式”“体验式”课程思政模式,开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温度的思政大课,积累了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

  强化“三重保障”,让学生“尝甜头”

  “从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实践探索来看,课程思政的功能是综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学纪委书记吴强表示,大家深刻体会到,高质量的教学不仅要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问题,还要进一步回答“为谁而教”“为什么而教”的深层次价值追问。

  然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必须长效化、常态化,务实有效、久久为功。吴岩表示,这需要建立一系列机制,比如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强化“三重保障”,即强化组织领导保障,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势头”;强化激励机制保障,让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有劲头”;强化考核评价保障,让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尝甜头”。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此次新政明确要从3个层面健全组织领导,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在宏观层面,教育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中观层面,各地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在微观层面,各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学生,人才培养效果是评价的首要标准。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此次新政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要有一个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广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换表达方式,寓教于课、寓教于乐,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吴岩表示,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

篇七: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课程思政建设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也日趋加深。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校近年来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为例,总结其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果。

  首先,在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方面,我校将思政课程视为重中之重,积极参与了国家“两个一百”的教育行动,大力实施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以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在校实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把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和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育。

  其次,在课程思政实践建设方面,我校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启发他们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增进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此,学校积极推行实践教育,除了学生的日常学习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让他们进行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在课程思政服务建设上,我校重视对学生的服务,特别是对学生在选择报考方向、职业定位以及就业创业方面的服务。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就业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企业宣讲、招聘会等服务,加强学生就业知识的普及和技能的培养,以期解决学生的就业困难。

  总而言之,近年来,我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课程思政实践以及服务建设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激发了学生的热情,-1-

  为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未来,我校也将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不断加强,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效果,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课程思政建设在我校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篇八: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德:

  本学年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科组里的各种会议;能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订阅或者在网络上寻找国内外热点、重点新闻,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能顾全大局、服从学校教导处、科组的教学安排,承担高三年级一个美术班、高二年级三个班的教学任务;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没有从事有偿家教和第二职业,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主动与其他教师研究业务,互相学习,配合默契教学水平共同提高,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二、能:

  1、知识更新

  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并且能够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坚持阅读教学报刊,在家有电脑的条件下能天天上网查阅、储存资料。

  2、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能认真把握教材——把大纲、课本、时政及时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且能利用课堂时间不断地以新型热点材料为背景创设提问角度,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从而使同学们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能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课时除讲清知识点外能把重点放在知识间的连接上,达到帮助学生学会求知、不断发展的目的,所教班级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在本校都名列前茅。

  第三,尊重学生。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能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知能力,提出与学生自身水平相当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共同提高。因而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

  三、勤

  本学年全勤,没有因个人私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积极去听其他有经验老师的课程;坚持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并能及时订正。按时参加校、科组的集体活动。

  四、思

  1、与时俱进,真诚做人,扎实做事,精湛业务,提升素养。任何时候,都要学习、进取,钻研业务,永远谦虚务实,认真敬业。

  2、要结合教学实际,敢于创新,敢于探索。

  3、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

  4、教师更要自信,更要有一颗健康、积极的心态。

  5、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

  6、有一颗奉献之心,关爱自己和他人,尊重学生。

  7、不要怕学生基础差,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从实际出发,用真诚感动学生,用激情激励学生,用方法指导学生,用知识充实学生,用毅力推动学生,用创造改变学生。

  8、教师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风格。

  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作为祖国未来的事业的继承人,新一代大学生应该及早树立自己的历史责任感,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假期的社会实践就是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当下,挣钱早已不是打工的唯一目的,更多的人将其视为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进行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找到与本专业对口单位进行实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同时可以将课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但是作为一名尚未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本身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的有限,所以我选择了打散工作为第一次社会实践的方式。目的在于熟悉社会。就职业本身而言,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存在即为合理。通过短短几天的打工经历可以让长期处于校园的我们对社会有一种更直观的认识。

  实践过程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走进赣州市金源休闲餐厅。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餐厅里,别人一眼就能把我人出是一名正在读书的学生,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总说从我的脸上就能看出来,呵呵,也许没有经历过社会的人都有我这种不知名遭遇吧!我并没有因为我在他们面前没有经验而退后,我相信我也能做的像他们一样好。我的工作是在那做传菜生,每天9点钟—下午2点再从下午的4点—晚上8:30分上班,虽然时间长了点但,热情而年轻的我并没有丝毫的感到过累,我觉得这是一种激励,明白了人生,感悟了生活,接触了社会,了解了未来。在餐厅里虽然我是以传菜为主,但我不时还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3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

  服务。

  实践心得

  虽然这次的实践只有短短的几天,而且从事的是比较简单的服务工作,但是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还是让我学会了很多道理。

  首先是明白了守时的重要性。工作和上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上学是不迟到很多时候是因为惧怕老师的责怪,而当你走上了工作岗位,这里更多的是由于自己内心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我学会客服自己的惰性,准时走上自己的岗位。这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也是一种鞭策,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并努力加强自己的时间观念。

  其次让我真实的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虽然我工作的只是小小的一家餐厅,但是从点单到制作到递送到结帐这一环环的工作都是有分工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整家店的工作效率都大大的提高。以前虽然在书上看见过很多的团队合作的例子,但这一次是深刻的体会到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会要牢记这一点,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和大家一起携手走向辉煌。

  再次,这次打工的经历也让我的心理更加趋于成熟。在餐厅里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客人,重复着单调的工作。让从未涉世的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适应的,但是坚持就是胜利。打工毕竟和在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学会需要忍耐,需要学会承受,需要学会坚持。

  将自己这短短的几天实践同理论相联系,我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

  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

  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

  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来到学校后我没有做家教或其他兼职,所以我的社会经验肯定是不如其他同学的。而xx年大二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让我不得不去进行社会实践了。这是大学生必修的实践课,所以就同本村好友商量后一起进行了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做这项调查,不仅锻炼了朋友之间的默契与合作,还增加了对当前农村人民生活的了解,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个暑假是充实的。

  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本来就比较了解,这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因为上了大学以来很少回家的原因,这次回去发现我们那小村变了。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小楼村变了,我们这个镇子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这个镇子的特点:干炒之乡。根据围着全村看过之后发现的变化我们下定了所要调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足以体现农村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一)村中的主路已经由石头路修成水泥路。

  20xx年8月1日,我们去村里支部调查修路金额来源,原来是每户300元底线,在此基础上任意捐助,其余政府补贴。于是我们随机到几户邻居家调查捐助金额,高的1000元,低的50,100。这就体现了农村贫富还是有差距的。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村中的轿车,货车果然多了不少。

  (二)每户人家都统一了厕所。

  原来的农村虽然也是绿数环绕,鸟语花香。但处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厕所。这是农村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因为时不时的会飘过一阵臭味。现在,政府补贴,各家出资,为各家造了比较合适的厕所。20xx年8月2日,我们调查了村民对政府这一政策的满意度如何,除了几个常年在外的村民,其他人全部表示肯定!

  (三)村子边缘空地开始建厂。

  由于我们镇子是干炒之乡,有句话说: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所以村中青年全都外出奔波,村中大多为老的少的了,所以留守儿童也是一大问题,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就不予调查了。20xx年8月4号,我们通过父母带领找到厂长,调查了建厂安排。这是在外奔波回乡的成功人士,看到了本村优势后决定回乡自理。建好场子后,决定继续干炒,而这次就在村里炒,本村农民就是工人。厂长还要我们继续调查下村中愿意不出去在村中干炒的人数和满意

  工资,并提供问卷,我们就一同到下发给村民调查。也许是村民不太敢相信在村子里赚钱还是有自己的摊位,仅有30%的村民接受。要求基本上是50元每天并管一顿午饭。这也许就是农村的朴实,从来不讲什么基本工资+加成吧。我相信,这厂子办的起来!

  (四)政府补贴农民种地落实了。

  xx年8月6日到7日休息整理了两天资料,去网上看了看政府对农村政策,决定调查下对农民种地补助情况。8日,我们对我们村第六,七组农户进行询问,政府的补贴按亩下发,没有拖欠,我们家也有收获。虽然种上了树,但毕竟也细心培育了嘛!还有村民说,不要钱已经很感激了,还送钱,明年多包两亩。今年种大蒜就赚了5,6万,比外出打工还强!

  (五)最后,我们还想了解农村的一个问题,计划生育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村民一般是不会告诉我们的,只有问至亲之人了。农村的妇人还是很会闲聊的。我们了解到,虽然国家强制实行计划生育策略,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等较为理想的生育策略,但是我们发现真正做到的不能说没有还是很少的。我们发现农村还是存在着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还是有很多家庭想要生个男孩。而且,农村家庭还是想要一男一女为最美。

  20xx年8月12日,为期12天的暑期实践结束了。短暂

  的社会实践,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这其中,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将会让我终生受用。虽然我们的调查普普通通,却能够体现农村现在的生活现状。政策是国家下发的,是要下边切实努力执行的,所以农村的搞好与否与农村领导干部有很大干系,领导干部一定要选好。有的城镇搞建房,全村农民组成泥水匠,司机等等到别的村子去建房屋,有的村子搞木材,他们的木材全国销售,我们的村子就该搞起干炒特色了。每行每业,形成自己的专业后就能赚钱,各个城镇有各个城镇的特色,把特色搞好就对了,散了,整个村子是达不到共同富裕的。虽然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农村的家长比城市的家长更希望子女得到更高的教育,否则他们也不会没日没夜的在外打拼。所以,农村的文化水平会不断的提高。每次回到家,爸爸妈妈都会问我进行的怎么样,都会说天太热早去早回,都会问我还要多久结束。学校让我们去社会实践真的很有作用,会让我们从中收益匪浅。社会实践让我知道了,挣钱真的很不容易,也明白工作的辛苦,以后再也不会浪费了。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篇九: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报告

  随着一切学术活动的发展,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校园建设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报告,以提供参考依据,帮助学校加强思政建设,提升学校发展水平。

  从综合角度来看,省级课程思政建设在近几年取得了突出成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发展趋势。首先,省级课程思政建设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办学条件逐渐改善,实践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学习效果日渐提升,师生交流越来越频繁,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其次,学校在思政建设方面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通过多种组织活动,丰富学校文化融洽,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营造浓厚的思政精神气氛,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建设水平。

  另外,学校还采取语言文字教育、少年宫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综合素质评价、思想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思政建设。同时,学校还根据学校特点,制定相应的思政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塑造新时代的模范社会公民。

  从上文可以看出,省级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学校思政教育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思想上存在较大的落差,学校交流平台设置较少,对学生思政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还不够;其次,学校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在许多学校中,思政课程的教学比重也不是特别高,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难以得到很好的支持;最后,学校的财政支持也不足,使得学校思政建设无法得到必要的资金投入,思政工作难以开展得更加充分。

  -1-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学校应把思政教育课程质量放在首位,全面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其次,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聘请更优秀的教师,提高思政工作比重,加强对学生思政能力的培养;第三,学校应多举办组织活动,开发思想教育渠道,丰富学生文化融洽,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最后,学校应加强外派交流,开展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报告活动,深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代的发展。

  综上所述,省级课程思政建设在近年取得了突出成就,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在此,有必要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全面深入考察,在资金、人才、内容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及时摸索出完善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学校思政建设水平。

  -2-

篇十: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及效果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将就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及效果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1.政策支持

  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关注,政策的推进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置

  课程思政建设是与课程设置相结合的,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要科学设置思政课程,指导学生理性分析、正确处理各种思想观念和现实问题。同时,注重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思潮和学术讨论,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

  新能力。

  3.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合理配置师资队伍是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高校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1.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

  在学术研究、职业规划、社会实践等多领域下,学生思想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通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导,学生开始学会自主思考、独立判断、勇于质疑,从而形成了更加开放、务实、创新的思维模式。

  2.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引领

  价值观引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价值观理解,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全面发展的良好习惯和坚实的精神基础。

  3.科研实践的拓展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也是科研实践的重要拓展空间。通过课程思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领域的核心问题,更好地融合理论与实践。同时,在一个开放、包容、自由的思想环境下,学生可以展开更加自由、深入的探究与创新。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通过政策支持、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努力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培养成为全面育人、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 课程 情况 建设

版权所有:小联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小联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小联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皖ICP备180254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