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联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10篇)

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10篇)

时间:2023-05-04 10:40:05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综述

  刘邦凡;栗俊杰;韩义民

  【摘

  要】对近年来我国围绕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及其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进行大致梳理,认为有关我国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的文献,通讯报道多于理论研究,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有待提升,成果的针对性不够强,成果的适用性不够具体.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9(000)00【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作

  者】刘邦凡;栗俊杰;韩义民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054000;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054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这是在我国当下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其中一个目的就在于解决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方式单一、农村缺乏持续发展动力的问题。它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化解我国城乡矛盾,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既是城市问题的乡村方

  案,也是乡村问题的城市方案,其目的就在于连接城乡,打造“乡村风情”和“城市品质”的有机融合。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因此,不论是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去审视特色小镇建设,还是从特色小镇建设成效中去评估乡村振兴的实现程度,都很重要、很有价值。近年来,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界对此进行广泛的讨论,召开各类会议数百场次,发表了各类文章上万篇。我们可以对这些文章,做出本文的大致梳理。

  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如今的“乡村振兴”也一直是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正式提出,学界更是掀起了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具体看来,国内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必然性和应然性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价值取向展开,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认为保护和传承好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和实现路径的研究,不同学者从理论、实践和体制机制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绝大数学者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关键,产业创新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抓手,发展现代农业是其重要内容。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某一重要环节或专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现代化研究、农民职业化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农地存续治理、田园综合体、乡村综合治理等主题。

  “乡村振兴战略”一提出后,在国外媒体也有很多关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闻报道和产业推介。但相关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即使有一些论文涉及到乡村振兴战

  略,大多也是中国学者的论述或观点,很少有国外学者论述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发表。当然,乡村振兴作为乡村发展规律的必然,国外与乡村振兴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比如美、日、荷等国都结合国情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值得我们借鉴。

  二、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源自于国外。Henderson.J.Vernon(1986)对美国与现巴西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状况进行了考察,得出地方化经济效应明显优于城市化效应的结论。Krugman.I(1991)通过探讨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市场同地理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瑞典经济学家纲纳·缪达尔在他第一次对美国进行访问期间对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方向有引导作用,资本和劳动力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就形成城镇化。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伯吉斯结合城市结构特点,从人口类型和地区类型的角度出发对城镇的“中心论”进行了阐述,是特色城镇建设思想的体现。Iveitdal(2004)基于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后发展状况的调查,指出城乡差异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种差异体现出“特色”,“特色”是城乡竞争的关键,象征着优势。Fields(2005)认为,不同的城镇有各自的竞争优势,而这些优势就会吸引资本、技术等要素形成集聚。

  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由于城市、产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需要,很多国家都经历了漫长的小镇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形态各异、主题鲜明、类型不同的特色小镇。其中,传统产业型特色小镇包括香水产业小镇、巧克力产业小镇、全球体育用品小镇、全球纺织品产业小镇;文旅产业型特色小镇包括电影主题小镇、壁画主题小镇、会议主题小镇、鲜花主题小镇;特色产业型特色小镇包括对冲基金主题小镇、高校社区主题小镇;科技总部型特色小镇包括美国山景城小镇、德国英戈尔斯塔特小镇。

  国外特色小镇起步早,发展成熟,研究成果丰硕,为我国特色小镇乃至整个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念、方向、道路启示。在理念上,我们要因地制宜,将传统和求新相结合,避免同质化开发,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和自然特质。在方向启示上,在传承历史、挖掘民俗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打造以产业为基础的创业创新文化、商务文化、时尚文化等的产业型小镇。在道路启示上,依托小镇特色资源,走传统、现代融合、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色小镇集发展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治理模式于一身,它的培育与发展既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路径选择。我国的特色小镇实践发端于浙江省。“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概念被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的杭州云栖大会,2年后的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与响应,各级政府开始出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至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培育、建设、发展特色小镇的热潮,特色小镇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从特色小镇的定义、形成机制、发展现状及困境、经验借鉴、建设发展路径等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特色小镇定义的研究。学者们以浙江经验为研究蓝本,认为特色小镇是在原有建制镇的基础上,在大城市周边和农村聚集区依托核心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小镇。它与行政区和产业园区不同,是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多种功能的空间形态及发展平台。它与特色小城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特色小城镇是行政区划概念,而特色小镇则是一个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当然,也有学者强调准确理解特色小镇内涵与外延的重要性,认为在建设特色小镇之前首要任务就是搞清特色小镇的概念,不能萝卜、青菜都往“特色小镇”这个筐里装,对特色小镇的准确把握是培育好、发展好特色小镇的前提。

  第二,关于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产业集聚演化、城镇化演进和公共政策供给创新三个维度来追溯特色小镇缘起。第一个维度将特色小镇视为区域产业经济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再到特色小镇的必然演进的产物;第二个维度将特色小镇视为小城镇、重点镇的升级版,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新型模式和探索;第三个维度将特色小镇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政府在制度上的一种创设。

  第三,关于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困境的研究。我们的特色小镇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产业发展、功能融合、体制机制等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在规划设计上存在行政、人为色彩过于浓重,忽略地方资源禀赋和特色,不能做到立足长远,因时因地因势而新。在建设运营上,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招商引资模式陈旧。在产业发展上,受限于薄弱的产业基础,同质化的产业布局,特色产业孵化和持续化发展困难。在功能融合上,部分特色小镇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创意附加不够的问题。在体制机制上,部分特色小镇发展与建设依旧是政府主导、行政指令为主,体制僵化,活力不足。

  第四,关于特色小镇经验借鉴的研究。学者基于对浙江特色小镇的实地调研总结成效、经验和问题,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尽管地方政府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尊重市场机制,激活市场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是浙江特色小镇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五,关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路径的研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建议。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因此要从产业的集聚、创新、升级等方面注重特色小镇内生动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要配合文化的导入、社区的构建、旅游功能的叠加,据此来提升特色小镇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创新是极其重要的。根植性是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个基础和依据,而根植性表现为三个方面: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市场

  需求偏好。政府应该回归服务本色,实现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特色小镇应该是一个多元开放、协同共享的社区共同体,因此必须对社区共同体的价值进行重塑,不断增强社区人民的归属感。特色小镇应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智库化,运行机制的平台化、网格化,创新体系的常态化、本土化,绩效评估的精细化、全球化。

  综合以上,我国学术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研究热度高,研究视角广,总体来看以定性研究居多,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但是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比较少,随各地特色小镇实践的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突破。

  三、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的结合性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的结合研究的热度持续攀升,未来两年内大有井喷之势。就研究趋势上来看,从大的宏观理念、方向、原则、定位的理论研究向中观各地区自身的实践路径研究发展;就研究视角上看,主要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建设与再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等几个方面。从观点上来看,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以文化品质为标的的特色文化软实力。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上,应有意识的向现代农业特色小镇和旅游型特色小镇倾斜。而创建乡村旅游小镇应注重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庄、乡村民宿、乡村度假村等。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要注重整合文化资源,注重打造精品,注重培育个性,注重兼顾传统与现代,注重文化传播。在建设主体的把握上,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应该扮演好服务者、协调者的角色。特色小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体现在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生活、特色教育等各个方面。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尽量避免“萝卜开会”,聚力培育单打冠军。不能脱离区域实际,盲目效仿,贪大求全,只满足于享受政策红利,应该用特色实力打造特色魅力。

  【相关文献】

  [1]马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中河北省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论坛,2018,(4):20-22.[2]李文文,张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河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4):49-50.[3]陈水光,郑庆昌.福建省特色小镇培育政策的探讨[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8,(1):75-83.[4]温燕,金平斌.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模型构建[J].生态经济,2017,33(6):85-89.[5]刘伯霞.特色小镇建设研究——以甘肃为例[J].中国名城,2018,(1):13-19.[6]刘邦凡.从供给侧改革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关系[J].企业经济,2017,36(7):5-10.[7]胡可人.苏州特色小镇生态、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7,(17):38.

篇二: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乡村旅游是城市连接农村的纽带。在脱贫攻坚期间,乡村旅游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现已基本已实现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全面增收、农村变美的目的。在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小康社会后,全国“三农”计划工作的重心开始转向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现已发展成为推动农村实现整体产业振兴战略构想和城镇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这一主题,主要就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两个重点方面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对目前学者发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观点与分析结论进行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城镇建设;研究综述

  一、引言

  自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如何振兴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要途径之一,许多学者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就行了相关研究,也有了诸多研究结果。曾磊等(2019)在研究中侧重对农村生态旅游进行研究,研究指出政府应进行积极引导以加快农村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邓小海等(2020)就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低、效益差等问题,提出了转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及优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政策,结合本地乡村旅游发展实际,积极推动旅游城镇快速建设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本文主要围绕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两个重点方面,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并对目前学者发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观点与分析结论进行总结和评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2][1]

  刘亚洁(2015)是将吉林省金州乡作为研究的对象,提出全新型的城镇化乡村生态旅游综合发展产业模式,具体产业模式表现为: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并逐步加以示范推动,以当地的龙头企业为主导,合理适度开发城镇化乡村综合旅游产业,以加快实现乡村具有农业现代化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李巧玲(2016)通过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依托着全国每个典型农村地区和自身地区独有和特色突出的农村原生态自然景观资源去发展休闲旅游或乡村农业田园旅游,常会被政府采取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展模式主要内容有休闲观光田园农业乡村观光旅游、农家乐生态田园旅游、回归原生态田园自然农业生态旅游等。魏勤(2017)将四川省的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乡村旅游综合体模式,研究发现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最主要的方式是农家乐。王慧(2017)研究侧重集中于农业扶贫发展问题,以结合人、自然生态与生态旅游产业为主要核心,构建出全新视角的现代乡村扶贫旅游扶贫发展研究模式,通过各级政府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综合地考虑农村当地农民的各种实际消费情况,制定当地乡村发展旅游和扶贫旅游规划,进而推动实现了当地传统农业发展与当地旅游业扶贫的良性同步化发展,最终能帮助政府解决贫困农村地区存在的贫困问题,真正意义上帮助老百姓走向小康社会。梁琴(2020)通过研究指出,在乡村旅游扶贫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包括乡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融合当地民俗风情、乡村农家乐建设等[7][6][5][4][3]。

  通过对以上各种关于我国乡村特色旅游及其发展基本模式的文献研究成果的全面归纳与总结研究发现,无论是基于何种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其发展根本指导原则应当是:乡村旅游要始终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建设;乡村旅游必须始终应坚持可持续性经营发展理念;乡村旅游要能够真正满足游客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在这三点原则的基础之上,结合全国各乡村景区的资源特点情况以及实际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的关联性研究

  朱建江(2017)通过相关研究分析指出,旅游业未来将能在有效推动美丽乡村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建设中将发挥起极其关键重要积极的推进作用,乡村度假

  旅游无疑能够再次给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注入更加足够强的创新活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老百姓收入。周璐(2018)通过分析研究报告指出: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成功实现始终离不开带动乡村旅游业健康的稳定发展,这恰是这其中的一条最为重要解决途径。颜文华(2018)通过梳理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发现,国家政策支持与行业协会的推动是国外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共同经验,因此我国应当提升相关政策措施的推行力度,切实发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旅游的重要积极作用。谭莉(2019)在一项农业研究论文中的研究结果表明,乡村休闲旅游应是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最重要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那一部分。孙九霞等(2020)通过对大量乡村旅游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后认为,旅游休闲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应该更有效促进和推动我国新一轮的乡村经济全面振兴战略目的得以达成。张众(2020)通过研究发现,乡村教育与振兴强县战略构想的实施和大力推动的农村人文与旅游的经济发展之间应是相辅相成、彼此配合协调推进,与我们时下大部分乡村研究中心学者提出的基本观点较为一致。

  通过梳理以上几位学者专家的研究结论可知,乡村旅游作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的重要实施途径,在乡村振兴建设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渐重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极强。

  (二)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1.产业链尚未形成

  乡村旅游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全产业链条,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所有需求,难以切实做到景区服务系统化。要加快优化和完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结构,促进转变传统乡村经济生产发展结构方式。王兆峰(2010)认为中国乡村旅游若要取得可持续对的良性发展,必须要创新旅游业发展机制,构筑产业链以推动产业的区域集群发展。李琛等(2019)通过研究指出,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链应有集群效应,不仅能够促进上下游资源的高效整合,也需要能促进目的地旅游资源品牌优势的形成。祝永磊(2020)在认为当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人员素质不高、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不完善等。

  [16][15][14][13][12][11][10][9][8]

  2.设施不够完善

  邱海蓉(2005)对我国农村旅游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之后,发现了乡村旅游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日趋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是交通方面造成的限制阻碍了乡村旅游对外发展。李巧玲(2016)认为功能配套齐全完善且具有特色风格的高品质乡村综合旅游休闲设施,能够全方位展现乡村度假旅游的高端品质。姚蔚蔚等(2017)通过对晋城的乡村旅游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乡村旅游所具备的设施薄弱等。

  3.缺乏顶层管理

  任能(2016)通过对江苏甘港村的乡村旅游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职能进行引导的重要性,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和改进的措施。渠雪娜(2020)通过对河北唐县的乡村旅游进行个案研究,提出了政府应完善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机制、增加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等发展建议。杨交交(2021)通过研究发现,政府应从环境保护、强化市场监管、履行经济职能、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来加强其履职能力。

  三、研究展望

  继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全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开始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基于乡村产业振兴政策背景影响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数量大幅激增,研究涉及内容涉及诸多角度领域和各种不同政策层次。唐代剑等(2006)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快速,研究基本框架都已初步基本被建立,研究领域在持续不断的扩大,但有些理论性研究暂未能涉及更加深层次的内容。刘彤等(2018)认为,目前有关国内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可视化调查研究资料较少,大多研究都是以理论分析引入、问题实证剖析探讨与解决为主题的发展思路。今后乡村旅游的研究要以国家政策导向为研究背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提出[23][22][21][20][19][18][17]

  相应的策略,还将需要同时结合当地近年来的一系列社会政策实践,尤其应是指出随着各地乡村整体性振兴总战略部署的持续深入的实施,要进一步着重在关注于乡村居民生活品质改善角度的统筹考虑,更多的需要关注到人本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曾磊;汪永萍.农村生态旅游的价值、问题及实践创新解构[J].农业经济,2019,(08):47-49.

  [2]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3]刘亚洁.基于带动新型城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吉林省东辽县金州乡为例[C].东北林业大学,2015.

  [4]李巧玲.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9):176-181.

  [5]魏勤.乡村旅游综合体模式研究——以优化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例[C].西华大学,2017.

  [6]王慧.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3):198-201.

  [7]梁琴.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J].西部旅游,2020,(09):44-46.

  [8]朱建江.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2017,(06):17-24.

  [9]周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析——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8,59(06):48-50+59.

  [10]颜文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海外经验借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200-204+224.

  [24]

  [11]谭莉.农村旅游休闲经济发展与乡村经济振兴的关联性研究[J].农业经济,2019,(03):21-23.

  [12]孙九霞;黄凯洁;王学基.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J].旅游学刊,2020,35(03):39-49.

  [13]张众.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关联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0,(01):134-138+119.

  [14]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02):21-29.

  [15]李琛;石斌;刘利利.白鹿原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2(02):38-41.

  [16]祝永磊.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经济与商务,2021,(11):137-138.

  [17]邱海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5):122-124.

  [18]李巧玲.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9):176-181.

  [19]姚蔚蔚,尹启华.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8(01):59-61.

  [20]任能.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21]渠雪娜.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以保定市唐县为例[C].河北大学,2020.

  [22]杨交交.四川省蓬溪县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C].贵州师范大学,2021.

  [23]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59-63.

  [24]刘彤;邱实;刘雪丽.可持续目标导向下的乡村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袁伶(2000-),女,广西桂林人,广西财经学院本科在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唐艳(2000-),女,湖南邵阳人,广西财经学院本科在读,东盟国际会计专业;

  钟琳(1998-),女,广西桂林人,广西财经学院本科在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篇三: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2021年2月第35卷第1期陕西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Feb.

  =

  2021Vol.35,

  No.1文章编号:1673-9973(2021)01-0113-06改革实践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与+面推进研究江新红(中共当涂县委党校,安徽当涂243000)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当涂县在安徽省最早开展美丽乡

  村建设,具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本价值。乡村要全面振兴就必须要给自己准确画像定位,找准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模式。乡

  村振兴模式如何选择,应从乡村自身无可替代的生态环境优势、乡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乡村所处地特殊区位等关键资源

  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关键词:乡村振兴;模式;当涂县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D01:10.13411/j.cnki.sxsx.2021.01.020Study

  on

  the

  Cho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

  and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IANG

  Xin-hong(Part%

  Schoo!

  of

  Dangtu

  County

  Committee

  of

  CPC,

  Dangtu

  243000,

  China)Abstrac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hui

  is

  the

  experimental

  field

  of

  China

  &

  s

  rural

  reform.

  Dangtu

  County

  was

  the

  first

  to

  carry

  out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

  Anhui

  Province,

  which

  has

  the

  sample

  value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in

  an

  all-round

  way,

  it

  is

  necessary

  to

  locate

  the

  correct

  portrait

  of

  the

  village

  and

  find

  a

  suitable

  model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

  to

  choose

  the

  mod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epends

  on

  the

  irreplace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ocal

  culture,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pecial

  location

  of

  rural

  areas.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l;

  Dangtu

  county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的乡

  进乡村振兴的样本价值,值得剖析+一、乡村振兴模式的经验借鉴村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如何实现全面振兴?这就

  需要我们能准确梳理每个乡村振兴的支撑性资源,

  ("一国外振兴乡村模式和主要做法对于乡村的改革和改造,世界各国的做法不尽

  相同+从当今世界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种模式⑴。

  给每个乡村画像定位,挖掘乡村振兴资源。农业是人

  类的基础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党中央对*三农问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美国“乡村发展计

  划”强调重视城镇与农村的均衡发展,注重社会保障

  和规划。二是西欧模式+西欧模式则更加重视历史传

  统、保护文化遗产和城镇化的适度均衡,重视质量,

  题”高度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17个一号文件都是

  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当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当涂县城乡差距进一

  步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安徽省率先

  如*德国模式”以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大中城市和小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

  之路,

  当

  涂县的乡

  村振兴模式值得研究,

  具备全面推

  城镇均衡发展为特色,注重发展都市农业,是欧洲最

  早发展都市农业的国家o三是东亚模式+以日本和韩收稿日期:2020-12-30基金项目:2019-2020年度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重点项目"乡村文化与安徽乡村振兴研究”(CD201906);201F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

  究课题重大研究项目"安徽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究’(201FCD009)作者简介:江新红(1977-),女,安徽当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基层社会治理和乡土文化研究(1132021年2月第35卷第1期江新红:乡村振的兴模式选择与全面推进研究Feb.

  ,

  2021Vol.35,

  No.1改革实践国为典型代表,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农业人

  口流入大城市,乡村和小城市面临人口过疏问题,日

  本通过发起"造村运动”增加农村人口收入,使这一

  问题得到根治,韩国则注重政府的力量和国民精神

  的教育培养,韩国在“新村运动”中特别注意政府的引导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四是澳洲与南美模式。澳大

  利亚以“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见长,政府十分重

  视对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技能培训,不断增加农业方

  面的科研经费投入,重视农业成果的实际转化,同时

  注重精准施肥、用药,注重控制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

  造成的影响。(二)

  国内振兴乡村的探索与主要模式中国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曾是四大文明古

  国之一,对世界影响深远,值得我们今天深挖细掘%

  1926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了长达10年的中国

  乡村建设运动,在农村办扫盲班,改变农民落后习

  惯%

  2新中国成立后,在1957年就曾提出新农村建设⑶,对农村进行改革和改造,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村

  改革率先启程,成为整个中国改革的先锋%

  20世纪

  80年代农村又进行了小康社会的探索,进入新世纪

  后,中央在

  2005年又再提新农村建设,对中国农村

  改革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2019年10月党的十九

  大确立中国农村要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战略,

  这是新

  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强调要走融

  合发展的新路,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在生态方面强

  调要发挥乡村生态优势,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的生态文明之路(在乡风传承方面强调要发挥乡

  土文化的巨大价值,弘扬新时代乡村文明(在基层治

  理方面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

  注重广大农民的参与

  和监督(在生活水平方面强调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

  的变化,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推进农村改

  革发展的过程中,全国各地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形成

  了四大典型模式〔.〕%

  —是浙江安吉模式%安吉利用自

  身乡村生态资源,因势利导,打造美丽乡村,走出了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江西龙南虔心小镇

  模式%虔心小镇深挖乡村文化,特别是传统工艺和茶

  文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土文化振兴乡村之路%三

  是四川眉山模式%四川眉山利用传统优势产业泡菜,

  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以

  及新型产业的融合%四是陕西袁家村模式。袁家村以

  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定位为关中印象体验地,打

  造农民创业平台%(三)

  振兴乡村的规律与经验

  从国外振兴乡村的主要做法和国内发展乡村的探索可以看出国内外发展乡村有其共性:

  一是以城

  乡统筹&分布合理&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二

  是在乡村改造中,着力提升农村发展条件〔5〕,大力提

  升乡村的水电气以及道路、桥梁等硬件设施,着力提

  114升中小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三是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确保对农村土地的征用和合理补偿(四是注重产

  业支撑和规划引领%二、当涂县乡村振兴模式划分的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未来的城乡关系是城乡融

  合发展,

  要最大限度发挥乡村和城镇两种资源各自

  优势%当涂县乡村要振兴就必须要最大限度挖掘每

  个乡村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

  找准适合自

  身发展和

  振兴模式,在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中实现乡村的振兴%(一"理清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要素如何进一步挖掘安徽农村发展的资源,对于乡

  村振兴异常重要%近年来,关于2021年2月第35卷第1期江新红: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与全面推进研究Feb.

  ,

  2021Vol.35,

  No.1机的农产品;乡村更是风景这边独好;同时不少乡村

  还有较为深厚的产业基础,一部分乡村区位较好,与

  大的城镇连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支

  撑性要素资源,必须进行深度利用。三、当涂县乡村振兴模式主要类型分析(一)

  实现关键要素分类从总体看,可以从乡村振兴的支撑性资源角度

  给当涂县乡村振兴做个分类,当然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从当涂县目前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来看,这方

  面的研究还是极少的。从当前看,当涂县乡村振兴模

  式有四种类型:一

  是产业支撑型"这类乡村原有的产

  业基础较好,乡村的振兴主要依托优势产业发展;二

  是环境

  生态资

  源型"

  这类乡村有独

  特的自然

  环境

  和

  生态优势,不可复制;三是乡村文化发展型,这类乡

  村或有悠久的乡土文化或从事文化创意方面的发

  展,乡村文化成为这类乡村发展的动力;四是城郊%

  城乡结合型"这类乡村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它

  们地处

  城镇的郊区,与城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主要

  依托城镇的带动。(二)

  四种主要类型的发展支撑分析一是产业支撑型#这类乡村发展的主要依托是

  其自身产业#但从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产业传统

  的农业一产占有较大比例,多数产业发展还是停留

  在过去的老时光,产业的融合度较差,多数还是老一

  套,还是过去发展农村产业的老思维,不是单一地发

  展农业一产,就是单打独斗地搞工业和服务业,造成

  产品单一

  %品种少%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聚集能力弱,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与周

  边地区

  产业的发展定位有一

  定的重合"

  后续发展的竞争压力较大,且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后续转型压力

  不小。二是环境生态资源型#这类乡村的发展主要依

  靠其生态

  资源"

  乡

  村在发展中一

  方面要

  合理利

  用

  好

  生态资源,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

  值"另

  一

  方面"要

  注重

  生

  态

  资

  源

  的保护

  "注

  重发展的可持续,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防止资源的过

  度消耗和对生态的破坏。三是乡村文化发展型。这类

  乡村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乡村传统文化#文化是村庄

  的灵魂,这类乡村在发展中一方面要传承好乡村传

  统乡土文化"另一

  方面又要注重与时代的结合"关注

  文化的创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要把好文化脉

  搏,找准文化定位,打好文化品牌#当前,随着我国新

  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怀旧文化’和&乡愁文化”正

  一枝独秀,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注意找准乡村传

  统文化与&怀旧文化’和&乡愁文化”【12〕的结合点,这也

  是当涂县目前这类乡村在发展中的一个短板#四是

  城郊、城乡结合型。这类乡村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独

  特的区位"

  它们与

  城镇相

  连"

  与城镇有着密切

  的联

  系

  "特别

  是经济活动与

  人员

  的往来非常紧

  密"往往一改革实践荣倶荣,一损倶损#这类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城镇

  和乡村发展的互动性还较差"

  两

  者之间存在两

  张皮

  现象,与城镇的融合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四、当涂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一"注重理清发展定位乡村振兴需要科学定位,当涂县精心谋划,理清

  了乡村发展定位#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

  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科学谋划工作思路#陆续出

  台了《当涂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2月第35卷第1期江新红:乡村振的兴模式选择与全面推进研究Feb.

  *

  2021V-L35,

  N-.1改革实践合发展是整合和利用城市发展资源的有效手段,可

  以达到两种资源的最佳配备和利用#〔15〕近两年,当涂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

  融合工

  作"

  加大了建设和

  资金注入的力度。表现在:一是加大“四好农村路”建

  设工作监管力度&

  2019年全年总投入资金约1.97亿

  元,共实施完工260.405公里;查处超载超限及非法

  改装车辆260台,卸载超限部分货物6787.24吨"农

  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总比例达到

  85%,县、乡公路年均大中修比例达到7%

  "全县客车

  通达率达100%;获安徽省$四好农村路%先进县;二

  是全面实现农村饮水安全&

  2019年全年投资4642万

  元,受益人口

  20余万人&三是提升农村通信基础设

  施建设&

  2019年投入资金906万元,新建移动通信铁

  塔18座,存量改造89座"光纤到村覆盖率达100%,

  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大幅提升"城市和农村4G/光纤

  网络全覆盖,移动宽带人口普及率位居全省前列&四

  是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2019年投入资金

  107万元完成了

  25个村卫生室改建"全县10所乡镇

  卫生院、115个村卫生室服务范围全覆盖;组建家医

  签约服务团队130余个,常住人口签约18.56万人,

  重点人群签约8.48万人"投入70余万元完成全省第

  二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试点工作"投入106万元建设了

  9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中医馆"建立了

  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下一步,推动当涂县城乡进一

  步融合发展需要狼抓四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

  想,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

  要及时更新理念,树立城镇(乡村是一家的思想,城

  镇要主动接纳,乡村要积极融入,消除认识上的分

  歧,取得发展共识&二要统筹协调利益主体矛盾&发

  展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再调整的过程,必然涉及利

  益分配问题,相关主体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必须要

  协调好城镇和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利益问题〔⑹。

  三要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当涂县城乡融合发展的基

  本要求和县$十四五%规划谋划,加快总体规划的修

  改,推动“多规合一%工作进程,合理布局城镇和乡村

  产业与交通,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

  资金、人口等发展要素在城镇乡村自由流动&四要引

  导建立推动城乡协调共进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坚

  持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发展要素、公共设施和公共服

  务向农村延伸&(三"提升主体建设能力农民是乡村振兴舞台的天然主角〔17〕,在推进乡村

  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民%为本,注重汇聚广

  大农民智慧,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培养出

  一大批适合乡村振兴需要,有文化(有技能(有新理

  念的新型农民&近年来,当涂县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和农民教育培育的力度

  ,

  积极支持乡村创新

  创业发展&

  2019年当涂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

  116省级以上产业

  化联合体分别

  增加

  个,

  现有

  市级以

  上

  农

  业

  龙

  头

  企业

  42家

  ,

  省

  级

  以

  上

  产

  业

  化

  联

  合

  体

  家&马鞍山金色田园农业生态园获评全国农村创新

  创业园区,安徽盛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获评全国农

  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

  2019年当涂县分7批,培

  训职业农民346人,参训率和合格率均达100%&县

  返乡农民工创业示

  2021年2月第35卷第1期江新红: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与全面推进研究Feb.

  *

  2021V-L35,

  N-.1育。当涂县在产业化培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经营主

  体培育,截至目前,当涂县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1家、家庭农场463家#三是

  坚持融合发展#按照%抓一接二连三”思路,推动农产

  品加工业、商贸服务业、乡村旅游业等融合发展,现

  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8个#积极

  培育%金色田园”等田园综合体,先后举办农民丰收

  节、桃花节、葡萄节、螃蟹节等节庆活动,帮助农业企

  业和广大农户开拓市场。当涂县周边城市群较多,这

  为县发展都市型农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当前,当涂县

  可以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优势,厚重的乡土文化,大

  力发展美丽经济:一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科技是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支撑"作为县级层面"我们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要更多从科技应用的角度出发"

  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中多下功夫。二是打

  造乡村特色旅游升级版#当涂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桃花节等乡村节庆活动在全市有一定的影响力"要

  以此为契机,打造当涂乡村旅游升级版。三是打造乡

  村生态文化旅游经典休闲线路和品牌#当涂县乡村

  旅游发展较早,但发展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其他元素

  的汇入,应将地方的生态、人文等地方元素渗入其

  中"不断进行新的加工和融合"这是今后的一个发展

  方向#从当涂县乡村旅游现状看,全县的乡村旅游经

  营点和线路不少,但普遍处在低水平运转,处于守在

  深山无人识状态,缺乏品牌认同#我们应该想办法将

  这些散落的旅游点,串点成线,将独特的地方生态和

  特色融入进去,谋划线路和品牌塑造#南京高淳的桠

  溪国际慢城就是我们身边的典型,我们也可认真谋

  划,精心选址,利用发展特色小镇的机遇,打造出当

  涂县慢城的升级版#四是要发展特色产业#当涂县是

  著名的鱼米之乡,县内的水产养殖和优质粮油生产

  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

  有发展特色产业的良好优

  势,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口,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种

  植、精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

  附加值。五是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

  展的方向,当涂县应该积极谋划和布局。用智慧农业

  发展引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可在县农业示范

  园等园区,布局无人农场、发展%互联网+农业”,将园

  区打造成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现代特色农

  业示范园,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五)大力提升乡村承载能力乡村承载能力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要

  有效整合乡村发展资源,突出发力重点。我们在推进

  乡村振兴过程中对自身的条件和需求以及发展的节

  奏要有正确的认知#在一定时期,乡村发展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用有限的资源来解决乡村发展所面

  临的无限问题,显然既不现实也不经济。综合承载力

  的滞后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面临的一个短板#改革实践当涂县近年来从四个方面提升乡村承载能力:

  一是

  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设立县级扶持壮大村集体

  经济发展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2019年,全县

  117个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共26个,50万元以上的共65个,占比55.66,率先完成12个村%脱壳消薄”任务#二是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制定并印发了《当涂县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

  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完成

  了

  2个村共1821户试点任务,并建立数据库"投入

  经费422.162万元,完成了全县10620宗集体土地所

  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同时建立了集体2021年2月第35卷第1期江新红: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与全面推进研究Feb.

  2021Vol.35,

  No.1改革实践党建工作示范点3个-拨付村级运转经费共计1050万元,拨付全县村干

  部报酬共计2380万元)二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2019年投人4286.81万

  —、弓[言元推进农村教育项目-全年培训达3900多人次,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

  11所学校被评为2019年“体验科学快乐成长”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

  动示范学校-现有市级学科带头人10人,市级骨干教师130人,补充紧

  缺学科教师共计118人。从我们的调研来看,解决乡村人才这个问题仅

  的必由之路,欠发达地区在可持

  续

  发展

  方面

  要

  走的路还

  很

  长

  !对

  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是发

  仅靠县乡(镇)基层政府,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定要从制度设计的展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宁夏回族

  层面来整体谋划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22〕,仅从乡村自身的视野和平

  台,难以化解问题。乡村留住专业人才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至少

  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年)西吉、隆德、泾原、彭阳、海原

  应该从市一级来统筹谋划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省级层面谋划效果更

  好。省一级聚集乡村人才的制度设计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一要考

  等五县被划分为限制开发生态

  虑如何留住乡村现有人才,提升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应是最起码

  的制度设计内容-二要考虑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乡村人才的区,减少水土流失、保障自身生态

  功能!

  适当发展与环境相适应的工业是该区域的主要发展目标。

  成长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让人才的才华有展示和发挥的空间-三要考

  原州区被划为重点开发区,目前

  也面临人口超负荷、生态脆弱、经

  虑加快人才的引进,乡村公共服务的提升,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人,要吸

  引大中专毕业生来乡村干事创业,特别是要出台吸引高层次人才来乡村

  的实招-四要考虑如何不断提升乡村自身魅力!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发

  济滞后的问题⑴。因此,统筹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宁南山区

  中长期的重要使命。笔者对可持

  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估!

  以期

  展环境!让乡村独特的风情、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发展潜力留住人

  才。参考文献:[1]

  唐珂.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128.[2]

  张忠民.和谐的努力与幻灭——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J].社会科

  学,2008(7).为地区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

  参考。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和客

  观可靠的方法是提高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关键。目前!

  权威机构及国内外学

  ⑶王先明.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百年演进(论纲)[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者已

  进行了大量研究!

  学者们建

  [4]

  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6).[5]

  冯亮,彭洁.农村社会发展国际比较与中国借鉴[J].河南社会科学,2018(2).[6]

  温铁军,髙俊.重构宏观经济危机“软着陆”的乡土基础[J].探索与争鸣,2016(4).[7]

  陈文胜.防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八种偏向[J].中国乡村发现,2016(4).[8]

  党国英.乡村振兴的规划须防止几种倾向[J].农村经营管理,2018(10).[9]

  韩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八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乡村发现,2018(4).[10]

  郑风田.乡村振兴应与城镇化融合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18(5).[11]

  钱文燕.武义民宿:美丽经济的好样本[J].浙江经济,2017(3).[12]

  范玉刚.乡村文化复兴视野中的乡愁美学生成[J].南京社会科学,2020(1).[13]

  吴群.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8(10).[14]

  王云庆.保护传统村落留存乡村记忆[J].城乡建设,2015(1).[15]

  李增刚.农民进城、市民下乡与乡村振兴[J].学习与探索,2018(5).[16]

  张晓山.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8(11).[17]

  髙文宇.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篇四: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世界乡村治理的经验与乡村治理的主流模式研究!本?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视?,将世界乡村治理?为从个性的层?将划分为平?模式与两栖模式两种主流模式,从共性的层?将其划分为重整机制与综合机制两种隐性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乡村治理现状,明确了“?园性”的应有边界,增强了?们对“?园性”乡村发展?标的?信;为乡村建设“?园性”这个?标的顺利达成,拓展了?条隐性通道,并将其融?了新的“?园综合体”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载体;提出?以“?园性”为取向的“规模化”和“?态化”乡村治理之路。作为?个因“全球化竞争、弹性?产体系和?众?量崛起”?产?的公共管理概念,治理理论(Governancetheory)的影响?正?益变?。尽管申明锐对国外乡村治理的概念有独特的界定,然?本?却认为“国外乡村治理研究不仅关注乡村中伙伴关系的形成与操作乃?乡村的社区参与和规划,?且更关注政府在其中的??以及政府在乡村事务管理中??变化”可能不易形成经验误判。此外,对于国内的乡村治理概念的演变,“早期的乡村治理研究多关注村民?治,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共组织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政府、市场与农民等互动问题成为直?的话题”。研究国外乡村治理的先?经验,?疑对破解乡村振兴路径难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学术界已经对世界乡村治理模式进?了有益探索。???,相当多的?献从个案的?度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过探讨,如李乾?研究的?本“?村?品”、陈昭玖等研究的韩国“新村运动”、徐建春研究的“德国?地整理”等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然?,尽管个性鲜明,但相对零碎,不利于形成总体认知和进?科学规划。另???,也有?献从整体视?来探讨这个话题,但?常少见。值得?提的是沈费伟和刘祖云的研究,他们从多中?治理理论的视?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提出了8种典型模式,即因地制宜型、?主协同型、循序渐进型、精简集约型、?态环境型、综合发展型、城乡共?型和伙伴协作型。诚如沈费伟和刘祖云所说,这种模式划分?式既有类型多样性(?上?下、?下?上与上下结合),?有各异特点(外?与内?共存),凸显出模式的复杂性,不利于决策实践。能否找到更加简明的模式来概括世界乡村治理的主流?向呢?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问题?直是西?城市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在西?城市地理研究论?中,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社会问题的论?占总数的?半,其核?研究主题为不平等、社会经济重构引发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以及社会组织与个??为。本?的创新之处是,依托城市空间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站在城市与乡村的互动视?来重新审视世界乡村治理的主流模式,试图?相对简洁的?式再现世界乡村治理模式的本真??。1.世界乡村治理的主流模式根据对已有国外乡村治理演进历程的考察,借助城市空间理论,本?创新性地从世界乡村治理?为的个性?度将世界主流乡村治理模式分为平?模式与两栖模式,并从世界发达国家中精选出具有这两种风格的典型国家,分别为德国和?本,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以及韩国等的模式居于这两种模式的过渡地带。1.1平?模式平?模式主要强调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同等重要性,努?促进城市抑或是农村??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种模式在德国尤为突出。?前有3??的证据?持这种观点:其?,在德国,“乡村和城市从未对?,?只是相互依存”。换?之,德国把乡村地区看作整个区域内部具有较强独?性的空间单元,在尊重和强化乡村地区相对独?性的同时(体现在?下?上的公众参与),把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整个城市与区域的发展统?起来(体现在?上?下的市政规划)。其?,平?模式体现了紧凑型城市(Compactcity)的空间发展理念,考虑到郊区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分散的集中”构想致?于在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与开放空间之间建?多样性的联系。其三,德国都市中的传统农业型村庄正在转变为?三产业的?商业城镇,?传统的乡村地区在发展中呈现出居住地分散化、居住层次异化和居住?化多元化等特点,形成与全球化?络紧密相关的“空间碎?”。平?模式中,?们更愿意站在城市与农村空间并存的视?上来思考农村的发展前途与命运问题。虽然中国和德国存在很?的不同,?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前者尚处于?业化和快速城镇化时期,?后者早已进?后?业化时期,但德国这种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物质主义时代”的平?模式所蕴含的?瞻远瞩的“从未将乡村遗弃,反?倍加珍惜”的观念,被众多学者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战略优势,值得思考与借鉴。毕竟诚如王?莲所述,中国?前的乡村治理?少在?略、?地、?才、平台和资?等5个??存在不?,?临重重困难与挑战。1.2两栖模式两栖模式主要强调?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可以?由选择栖息地,?如?作?在城市,?周末在农村,这种模式在?本尤为突出。?前有3??的理论?持这种观点:其?,“地?消亡论”认为?本??将?度集中于?都市圈,形成所谓的“???洞”,此即增??等所描述的“极点社会”。为了阻?“极点社会”的形成,?本需要建设“地?中核城市”,以此作为避免地???流失的“防卫和反转战线”。其?,以?下?为代表的“?园回归论”认为,“?园回归与婚姻乃?出?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并提出“从制度层?上实现市民的两地居住与多地域所属”的解决对策,即通过国家政策,达到准许居民同时拥有城市和乡村双重户籍的?的。其三,根据平松守彦的信息流理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息需求是影响?们集聚?为的根本原因”;或者根据他的强磁场理论,“强弱磁场中的铁板何去何从,取决于两端磁场的强弱对?”,两栖模式的轮廓更为清晰。

  或者根据他的强磁场理论,“强弱磁场中的铁板何去何从,取决于两端磁场的强弱对?”,两栖模式的轮廓更为清晰。两栖模式中,?们更愿意站在城市与农村空间融合的视?上来思考农村的发展前途与命运问题。虽然中国和?本存在很?的不同,?如在乡村治理进程??,前者尚处于新农村建设的攻坚阶段,?后者早已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但?本这种可追溯到第?次世界?战后并不断探索的两栖模式所蕴含的有效机制值得思考与借鉴。毕竟在未来城镇化的道路上,长期承担风险“稳定器”和??“蓄?池”??的中国农村将承载?量两栖兼业的??,同时?量“城乡两栖”与“乡村原住??收缩”的“?律背景”并存的局?将逐渐成为中国的常态。2.世界乡村治理的隐性机制结合已有的对国外乡村治理演进历程的考察,借助城市空间理论,还可以从世界乡村治理?为的共性?度揭?世界乡村治理的隐性机制,即重整机制与综合机制。这两种机制其实隐匿在沈费伟和刘祖云所讨论到的8种乡村治理模式中,只是分量配?不同?已。2.1重整机制重整机制是?种将现有资源打乱重组以发挥整体功能的机制,它并不否定部分的功能性,但更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德国是重整机制的突出代表。德国乡村重整(Villagerenewal)因被视作乡村社区加强能?的?具?受到热烈欢迎。其于1977年被正式提上?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以另外?种形式存在,即Wilson所谓的推倒重建(Dorfsanierung)。推倒重建就是整个乡村的中?区域为了发展?连根拔除,尤其是拥挤的村庄;?乡村重整因乡村??的骤降以及乡村组织和功能的改变?起,它不同于早期的乡村推倒重建,更看重的是促使乡村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是任意推翻它。韩国就是个很好例?。韩国的“新村运动”因改善农村基本?活条件与改变落后农民意识?起,从乡村向全国城市蔓延,但是后来迫于城镇化程度不?,过早关注农村发展会导致政府负担过重,?转变了治理?式,即由“政府主导”变为“农民主导、政府?援”,蕴含着乡村重整的影?。2.2综合机制综合机制是?种摆脱过去单独依靠?种?量来谋求发展的模式,它并不否定线性的功能性,但更注重?线性的灵活性。?本是综合机制的突出代表。第?次世界?战后,?本政府为了提升社会发展速度,制定了?套城市偏向的政策,专注于发展城市?业,结果导致了?本农村的凋敝。为了振兴农村,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乡?、???主、?向未来”的著名造村运动,?称“?村?品”。其实质是?本政府根据本国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实施以龙头产业为先导、以保护地?民俗?化为特?的新型乡村综合发展模式。论及综合机制不能不提到法国。法国从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农村?产?开始,到推进各?省区个性化、特?化农业发展,再到发展旅游业、提倡“卓越乡村”建设,最后到国家—?区—省—地?不同层?的经济—交通—?化—教育等不同侧?的?体调控体系的建成,均带有综合机制的?彩。3.世界乡村治理的经验与乡村治理能?的提升世界乡村治理的主流模式为中国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向。???,平?模式与两栖模式具有共性部分,即?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以农村的美丽和独特存在为前提。德国的“乡村地区不仅有农业,它还是中?制造业、服务型企业、??业的栖?之所,是德国发展新能源、技术研发的重要阵地,乃?德国?理想的天然疗养吧”,以及?本的“在政府的指导下,各地?以??优势和特?为契机,优先发展龙头产品、农村产业化多元化和休闲农业趋势?益明显”是最好的佐证。这两种模式共性部分的真实内涵是“?园性”。何为“?园性”??Chigbu的话来说,就是“强调农村?化、农业传统和农村特点,以维持?个和平的乡村社会环境和他们独特的风格”。另???,平?模式与两栖模式也具有差异性,前者的个性部分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异质”,后者的个性部分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混同”。?论是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边界的“异质”抑或是“混同”,都应成为中国乡村治理需要避开的?向。因为对于中国的乡村治理??,城市和乡村的过度“异质”将加深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态势;?城市与乡村的过度“混同”,将导致中国区域发展“不充分”的局?难以改变。究其原因,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如同国有与民营,具有极强的个性和互补性,“统?并进、??对?”以及“协同发展、??同?”已经为?数经验事实所证明。简??之,中国乡村发展的“?园性”正是建?在这两种差异性过度发展的风险防范之上。?论是平?模式还是两栖模式,均凸显出世界乡村治理国家把农业摆在了??的地位。“三农”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的根本性问题,可以说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绝对没有国家的真正现代化。世界乡村治理的隐性机制为中国的乡村治理提供了路径,即重整机制和综合机制。“?园综合体”因被写?2017年中央1号?件?闻名,但“唯美乡村”的释义,其内涵仅限于“?园”与“综合”?者的合体。?根据本?的研究,以“?园性”为导向的“?园综合体”可以因为“?园—重整机制”和“?园—综合机制”的双重机制的加??获得更为深刻的解读。换?之,拓展后新的“?园综合体”成为“?园”“重整”与“综合”三者的合体。相???,新的“?园综合体”???可通过“?园—重整机制”实现资源聚合、功能整合与要素融合,?“规模化”之路;另???,?可以通过“?园—综合机制”实现跨产业、多功能与全要素的产业布局,?“?态化”之路。?“规模化”和“?态化”之路,???需要尊重农民意愿,改变农民?份,优化农民意识;另???要加强党的领导,借?基层组织的作?,汇集全社会的?量。显然,新的“?园综合体”更能秉承“农业+?创+新农村”的综合发展理念,推动向“美丽乡村在中国”的跨越。

  发展理念,推动向“美丽乡村在中国”的跨越。此外,“重整机制”与“综合机制”不仅是路径,更是结果。在“重整机制”下的中国未来农村,会因为“?效”?变得更加产业兴旺与?活富裕;在“综合机制”治理下的中国未来农村,会因为“和谐”?变得更加?态宜居与乡风?明。(作者:刘洪涛肖功为)返乡的青年、中年、企业家,乡村欢迎你们回村,?母亲等待你们回家。你们回家了,乡村才有希望!敬请关注微信weimeicountry(唯美乡村)获取最新?货知识。专注三农、乡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园综合体与特??镇等研究与开发者服务!从开发到运营,选项?,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这?项?扎堆,这?专家扎堆,这??案扎堆。

篇五: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背景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部落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在国外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乡村旅游,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交通的日益便捷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不得不承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的痛苦。而乡村拥有的辽阔草原、森林、湖泊,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农村中山青水秀、野花烂漫、果园飘香、荷塘蛙鸣,鱼跃禽飞的自然美景必然成为城市居民“绿色”观光的好去处。因此,有条件的城市居民逐步走出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投入具有泥土气息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由此就产生了。乡村旅游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在城市化进程推动较快的美国落基山区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最先形成规模,随后的几十年来,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乡村旅游也逐步形成规模,并且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经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就乡村旅游的定义而言,国外的研究学者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历了数十年,焦点之一就是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学界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具有复杂性和复合性的概念,而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便应运而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逐步成为游客最多、人气最旺、条件最方便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旅

  游”成为一个品牌,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载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其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实践。

  近年来,兴文县以农家乐为骨干力量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特别是2006年第四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后,在兴文石海景区、僰王山景区以及景区周边和县城周边,以休闲娱乐、乡野风光、农业生态、民俗风情等旅游方式吸引游客的农家乐已经颇具规模,目前有一定接待档次的农家乐近10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床位2000余个,其中星级农家乐18家(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二星级农家乐9家,一星级农家乐1家)。2009年,全县农家乐实现创收8000余万元。尽管近年来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兴文县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规划、整合、建设和发展。为了促进兴文县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有必要系统地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现状、基本特征、发展方向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正确认识和评价乡村旅游的定位与功能,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1.2选题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乡村旅游理论的系统研究,对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研究揭示乡村旅游成果展示和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进一步得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引申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最佳模式,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是引进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转

  型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多种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拓展城乡人民群众旅游休闲空间,以农村新民居为平台,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的胜地,实现城乡建设和人文生态的共容互动;三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整合农林牧渔业资源、山川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城市化。

  2相关研究综述

  2.1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综述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的概念比较复杂,WTO在向政府官员、地方社区和旅游的经营者提供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中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为:旅行者在乡村或其附近(通常是偏远的地区的传统乡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欧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认为,“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认为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more(1983)认为,乡村本身不是休闲资源而是介于城市和荒郊。因而城市和乡村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乡村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性使乡村成为旅游资源。相反,乡村旅游由于生活在这个连续体中人们的文化特点而变得富有魅力。Mormont(1990)认为乡村包含重叠的社会空间,这些社会空间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和行为网络。BernardLane教授(1994)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乡村地区本身就难以界定,不同的国家标准差异很大,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旅游活动。

  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翻阅不同的文献了解到,国内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虽然有些表述上的差异,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些不同,但是基本内涵是相同的。

  王兵(1992)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马波(1995)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和向萍(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何景明(2002)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刘德谦(2006)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卢云亭(1995)认为只要有吸引力,能给游客增加奇趣、野趣、异趣、乐趣,并拥有观赏、参与、习技、科考、健身、阅历等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属乡村旅游。王仰鳞(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媒介,能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功能的旅游业。李德明(2006)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2.2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综述

  乡村旅游是一种乡村特色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由于我国农村地域类型的多型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民俗风情的多样性,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王云才(2006)认为,新时期替代传统旅游产品的乡村旅游新模式有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发展模式、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模式、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模式、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模式等7大类。郑群明等(2004)认为在乡村旅游的多种开发模式中,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认为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和个体农庄模式。卢杨(2005)则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以个体农民为经营主体的私

  有模式、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政府主导和协调,旅游企业独

  资模式、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合股模式、当地村委会与外来投资商合股开发模式等5种,并探讨了其运行机制,指出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经营理念不成熟、运营主体缺位或越位、供应链机制不畅通等问题。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的旅游业成长的特点,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旅游资源主体型、旅游资源共生型和旅游资源附属型3种模式。林刚等(2006)认为,根据区位条件、旅游特点、客源市场、旅游目的等特征,乡村旅游开发类型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周缘型和特色村塞型等3种类型。

  舒伯阳(1997)认为,观光农业划分为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和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等3个阶段模式及自然型和城市依托2种地域模式。李德明等(2005)认为,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乡村旅游开发应划分为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模式、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等6大模式。

  刘德谦(2006)认为,当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应划分为客源地依托模式、目的地依托模式、非典型

  、市场驱模式和复合模式4类。戴斌等(2006)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应该归纳为政府推动型(含旅游扶贫型)和政府干预与经济结合发展的混合成长型。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及乡村旅游地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学者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提出了许多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特征、投资主体和运行特征、社区与居民参与特征、现代科技体现形式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等方面。今后应注重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态和新模式的研究。

  2.3乡村旅游的特点综述

  关于乡村旅游的特点,众多学者也是各抒己见,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杨载田、刘沛林(2006)认为中国乡村旅游产品与城市旅游产品相比具有本质上的乡村性、空间分布的独特性、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以及参与性和体验性。乌恩、蔡运龙和金波(2002)认为乡村旅游不但具有一些生态旅游活动共有的特点,而且它还具有许多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的资源——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乡村旅游活动要处处体现环境保护意识;资源价值和旅游产品具有层次性;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自然原生性特点,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一种环境教育和城乡交流形式。赛江涛、乌恩(2006)认为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乡村旅游的资源是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乡村旅游的市场具有定势性;乡村旅游的产品具有体验性和文化性;乡村旅游的效益具有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邹统钎(2005)认为,乡村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四大特点是:特(特殊环境和地方特色)、优(优质产品,优质栽培)、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具有集约经营的规模)。段致辉、韩丽(2000)认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地域多样性;可实践性和体验性;高效益和低风险性。张遵东(2004)则认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乡村旅游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性,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性,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偶合性,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性,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性。王云才(2005)认为,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空间特征上存在近郊型、城郊型和村寨型三大类型,从开发模式上看形成了以农家乐和观光农业为主体的格局,从开发层次上看仍然处于低水平开发阶段。

  乡村旅游的特点其实就是定义界定的延伸,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探讨,侧重点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资源特点,产业特点和发展特点。

  2.4乡村旅游的基本类型综述

  目前国内鲜有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类型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以下是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两种分类:

  隋春花(2000)认为由于受乡村旅游自身独特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影响,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可以集中以下几种基本类型:以绿色

  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教育型乡村旅游;以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以观花采果和品尝美食为主题的参与型乡村旅游以及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等人这样划分乡村旅游:按旅游对象来划分:田园型、局所型和复合型;按对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来划分:资源型、市场型和中间型;按地理位置来划分: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按科技含量来划分:现代型和传统型。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因此有关学者在对其分类的方式上也不尽相同。

  2.4文献述评

  综观国内外的各学者专家的研究,从乡村旅游的概念、现状、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各项理论分析。清晰地论证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看来,国内外的各专家学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国外学者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而且由于各国的文化、社会制度等差异性,其研究成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入很大。二是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以国家政策为基础较多,对特定区域的一些具体情况了解不够。所以,有必要再结合具体的某个地区的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在参考借鉴各文献的基础上,以兴文县为例,针对乡村旅游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研究方案

  3.1研究目标

  3.1.1通过对理论的演绎和实证分析,剖析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和突破点;

  3.1.2探索乡村旅游的最优模式,力求为兴文县和农业、旅游等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3.2研究思路

  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研究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兴文县和其它地区乡村旅游出现的有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的因素,以农业推广学为基础,以区域经济学、农村经济管理学等为指导,形成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点调查研究与全面调查研究相结合、专题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分析,得出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并进行必要的演绎分析,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炼等,提出符合兴文县的方法、措施,拟定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

  3.3研究内容

  本文从乡村旅游的理论入手,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兴文县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大致如下:课题的研究中心点是“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等。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经验启示”。首先分析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功能;对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也进行系统概述;并阐述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第三部分是“兴文县乡村旅游的背景及发展现状”。对宜宾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现状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是“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根据第三部分对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现状的分析,提出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是“兴文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为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方案。

  3.4研究方法

  3.4.1文献查阅法

  主要通过方正数据库等中外权威数据库、图书馆、internet查阅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与本研究相关数据和事实等信息,对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及研究动态有深入的了解,并以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定性和定量方法整理,用于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

  3.4.2调查分析法

  针对课题研究需要,合理制作调查问卷,多层次选择调查对象,采用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第一手详实的数据和材料。通过实地调查,对兴文县乡村旅游地的资源条件、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经营者、旅游社区居民及与旅游相关的部门等进行采访调查。调查方法包括:(1)通过对经营者、管理者和旅游者等不同群体的访谈以获得乡村旅游市场的各方面的信息。(2)观察乡村旅游地所处的区位特性、自然环境、旅游设施、开展的旅游活动等。通过观察和参与旅游活动,可得到较为全面、真实的调查结果,并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市场现状的了解。(3)收集当地有关的数据统计和情况介绍。

  3.4.3对比分析法

  对兴文县近年来的乡村旅游规模、收入、成本、等相关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并将兴文县的乡村旅游和其它区县的乡村旅游横向比较,以及与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比较,乡村旅游与其它几种相关旅游活动类型的比较等。研究发现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运用上述方法,把兴文县乡村旅游当成一个大系统,则其内部餐饮、娱乐、住宿、特色农业等就是其子系统,通过对兴文县乡村旅游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存在问题,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将兴文县乡村旅游中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密切协作关系的各子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支撑系统协同聚合,协调一致,相互作用,密切配合,建立起一个一个全方位开放、有效运行的大系统。

  3.5技术路线

  4研究重点与难点

  4.1研究重点

  准确地对第一手调查材料进行筛选和分析,研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其真正原因。

  4.2研究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主要在于选择乡村旅游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寻求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的最佳模式。

  5研究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定位比较清晰,相关理论比较成熟,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供借鉴和学习,现在掌握了来源于万方数据库、国家旅游局和宜宾旅游、统计农业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文献的可靠性为本研究提供了保证。本研究采用的方法简便实用,易于操作。

  6预期成果及时间安排

  6.1预期成果

  一是指导相关政策的改进。利用研究结论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

  10提出问题

  理论综述

  理论借鉴

  兴文县的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

  分析方法

  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

  总结并提出对策建议

  策依据。二是指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寻找乡村旅游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出最佳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运行模式。三是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6.2时间安排

  本论文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完成本论文研究需要半年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2011.10—2012.3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2012.3—2012.4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进行部分专题研究;

  2012.4—2012.5完成专题研究,形成学位论文初稿;

  2012.5—2012.6征询意见和讨论定稿,完成学位论文,申请答辩。

  7参考文献

  [1]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校报,2001,1[2]杜

  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3]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9[4]王

  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结比看我国乡村旅游

  未来,旅游学刊,1992,2[5]陈晓键,乡村聚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地域研究与开始,1998,3[6]姚素英,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旅游管理,1998,朱华,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研究,2006,21[7]刘振礼,“乡情旅游”诌议,旅游管理,1997,3[8]吴国清,市场导向与上海郊区旅游开发初探人文地理,1996,3[9]董志文,张萍,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热点综述,安徽农业科学,112009,37[10]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6[11]陈传康,冯若梅,康体休闲产业的机遇与市场进入,人文地理,1997,2[12]张祥桔,王鹏飞,梁育填,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29[13]吴楚材,论中国野营区的开发建设,旅游学刊,1997,5[14]熊

  凯,乡村意向与乡村旅游开发诌议,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15]李海瑞,旅游度假区内的农民问题,旅游学刊,1996,5[16]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2006,10[17]郑向敏,周灵飞,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全国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0,7[18]王英利,梁圣荣,陈为忠,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2008,5[19]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2006,21[20]汪晓海,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商业研究,2006,20[21]李德明,杨开福,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展望,皖西学院学报,2006,22[22]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23]王仰鳞,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人文地理,1999,4[24]王国莉,骆海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生态环境,2005,3[25]周建明,试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旅游学刊,2011,2[26]蔡碧凡,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的构建研究,中

  12南林学院,2005[27]李艳娜,黄大勇,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4[28]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旅游学刊,2006,3[29]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开发研究,2006,23[30]许春晓.欠发达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模式探讨,人文地理,1995,11[3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12[32]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人文地理,2005,21[33]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旅游学刊,2006,21[34]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35]李左人,发展四川乡村旅游的新思路,理论与改革.2001,[36]肖佑兴,明庆忠,关于开展云南乡村旅游的思考口,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37]杨

  萍,对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口,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7[38]陆宝福,阳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4[39]肖湘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桂林阳朔为例,湘潭大学,2006.5[40]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07.6[41]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援新农村建设,旅游学刊,2006,21,[42]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43]李亨,旅游业实战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44][美]莫里森(朱虹,党宁,吴冬青等译),旅游服务营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3[45]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旅游学刊,2004,19[46]卢杨.乡村旅游运营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5,10[47]PerAkeNilsson.StayingOnFarmsAnIdeologicalBackground[J].AnnalsofTourismResearch,Vol.29,No.1,pp.7-24,2002[48]EdwardInskeep.TourismPlanningAnIntegr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pproach[M].US:VanNostrandReinhold,1991[49]GeoffreyWall.PeripheralAreaTourism[J].ResearchNotesandReport,1997[50]MartinOppermann.RuralTourisminSouthernGermann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1).[51]SharpleyR.Ruraltourismandthechallengeoftourismdiversification:thecaseofCyprus.TourismManagement,2002,23(3):233-244.[52]AlizaFleischer,AbrahamPizam.RuralTourisminIsrael[J].TourismManagement,1997(6).[53]AlizaFleischer,AnatTchetchik.DoesRuralTourismBenefitfromAgricul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5(4).

  14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

  一、“引言”。简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等。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

  二、“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经验启示”。首先分析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功能;对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也进行系统概述;并阐述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在及启示

  三、“兴文县乡村旅游的背景及发展现状”。对宜宾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现状进行分析。

  (一)发展背景

  (二)发展现状

  四、“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五、“兴文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六、结束语

  15兴文县乡村旅游问卷调查

  尊敬的朋友: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本问卷!本问卷专为研究兴文县乡村旅游而设计,不署名,不涉及任何商业性和个人隐私,您的真实填写对于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请您协助我们填写这份调查问卷,选择符合您情况的项目即可。谢谢您的真诚合作。

  1.您一年旅游次数

  1次

  2次

  3—4次

  5次或5次以上

  2.您有过乡村旅游经历吗?

  无

  去过一次

  去过两次

  去过很多次

  3.您对于乡村旅游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

  亲友的介绍

  书报、广播电视

  网络

  4.若去乡村旅游,您最希望体验的三件事是?

  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

  释放都市紧张的生活压力

  购买新鲜的农产品

  品尝当地特色小吃

  了解民俗,体验特色民俗

  让孩子了解农业生产知识,接受教育

  5.您若是去乡村旅游,最担心事情是

  ?

  交通,如不知道该如何乘车

  花费

  没地方吃住

  旅游基础设施不好,住宿条件不好

  其他

  6.您在乡村旅游时主要考虑?

  乡村的景点特色

  交通和距离

  乡村服务设施

  16价格

  7.您认为乡村旅游存在以下哪些问题?

  景点管理混乱

  服务态度差

  商业气氛过浓

  乡土破坏,缺乏文化底蕴

  卫生条件不过关

  住宿条件差

  休闲活动过于单一

  游客过多破坏宁静的环境,假冒伪劣产品过多

  宰客现象严重

  8.如果有条件,您希望怎样去乡村旅游?

  加入旅行社团队

  有人专门组织或单位组织

  家庭或亲友结伴

  独自出游

  9.若去乡村旅游,您希望停留时间

  1天

  2天

  3天

  4天或4天以上

  10.您计划的乡村旅游人均花费为

  200元以下

  200—30301--40400元以上

  11.您的性别

  男性

  女性

  12.您的年龄

  20岁以下

  20岁—44岁

  45岁—64岁

  65岁以上

  13.您的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

  中专及高中

  大专

  1本科及以上

  14.您的职业

  公务员

  企事业管理人员

  专业科技人员

  服务销售人员

  军人

  工人

  学生

  15.您的收入

  1000以下

  1000—2002001—3003001—4004000以上

  1P

  19

篇六: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陈艺允,陈超慧: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以浙江丽水岩下村为例63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以浙江丽水岩下村为例陈艺允,陈超慧(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摘要】本文在乡村文旅视角下,以浙江丽水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乡村的文化景观设计提供方向,让景观设计更具文化特色,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文化旅游;乡土文化景观;景观叙事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1073(2021)03-0063-65AStudyonNarrativeDesignofRuralCultureLandscapefromthePerspectiveofRuralCulturalTravel--TakingYanxiaVillageinLishui,ZhejiangProvinceasanExampleCHENYiyun,CHENChaohui(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Nanchang,Jiangxi330013)[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ruralculturaltourism,thispapertakesthelocalculturallandscapeofYanxiaVillage,Li?shui,ZhejiangProvinceastheresearchobject,borrowstherelatedtheoryoflandscapenarratology,providesthedirectionfortheculturallandscapedesignofthecountryside,andmakesthelandscapedesignmorecultural.Promotethefurtherdevelop?mentofruralculturaltourism.[Keywords]culturaltourism;localculturallandscape;landscapenarrative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80年代,到21世纪已经全面的发展。近些年来,在国家推行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趋势,由传统乡村旅游转变为现代乡村旅游。目前,旅游型乡村建设普遍存在景观同质化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乡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忽略了“文化是旅游灵魂”这一关键点。叙事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把叙事学的理论运用到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中,通过景观叙事来解读乡村中所蕴含的乡土文化,研究其与景观空间、景观元素和景观结构的关系,通过情景故事的体验来实现乡村旅游中乡土文化内涵的表达[1]。1乡土文化景观叙事学相关概念1.1乡土文化景观的定义“乡土景观”,其定义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反映该区域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风俗特点的景观[2]。“文化景观”,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中涉及到了“文化景观”这个概念,大会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人类有意识的设计和建造景观,如聚落公共空间、街道小巷、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等;第二种类型是有机进化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分为残遗物景观和持续性景观。第三种类型是联想性文化景观,如历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在众多的学术期刊中,提到的乡土景观是较多的,乡土景观与乡土文化景观之间的概念界定范围不明显,通过结合相关文献和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乡土文化景观”是在乡村土地表面上的自然环境经过人类的需要而改造和利用后形成的景观,它包含了乡村的乡土物质文化景观和乡土非物质文化景观,能记录和传承乡村的文化信息。乡土物质文化景观包括了传统的建筑、道路街巷、乡土小品以及乡土的装饰品等等。乡土非物质文化景观包括当地的方言、信仰、手工技艺、民俗文化以及历史传说等等。1.2景观叙事的定义“叙事”是对人们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进行本能表达的一种方式,它是由叙事者、媒介、体验者三者构成,由叙事者通过一些媒介向体验者传递信息。叙事学最早应用于传统文学,运用文字讲述故事,使得历史能够传承与延收稿日期:2020-11-14基金项目: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五届学生科研课题“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以浙江丽水岩下村为例”(项目编号:2020061018005695)作者简介:陈艺允,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陈超慧,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

  64现代农业研究ModernAgricultureResearch第27卷续。后来叙事学不仅应用于传统文学,也向绘画、电影、景观等等领域进行发展,运用语言、空间场景、图画讲述故事,使得故事更加的丰富多彩。“景观叙事”是景观设计师把历史故事通过景观空间、景观形态向体验者传递历史文脉、文化等等的信息,以增强体验者对叙事性景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景观作为空间传播的媒介,很少有人认为景观也在讲述故事,其实每个地方的景观都记载着当地的自然、文化、历史,我们去欣赏、去体验的景观就是在倾听景观为我们阐述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的故事。景观叙事有区别于文学叙事、绘画叙事和电影叙事,景观叙事无法把体验者的联想限定在一个框架之内,景观的空间就相当于是一个“容器”,形成的是更加开放的空间认知,体验者能身临其境的体验空间的多维变化,从中感受设计师的叙事思路。1.3岩下村景观的叙事性当我们走进浙江丽水岩下村,通过其中的三水交汇、古老的树木、特色的建筑与道路、景观布局以及手工技艺,能感受到这个村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家族奋斗的过程以及有关于这个村落各种事件的起源与发生的过程,是乡民生活的痕迹和历史发展的轨迹。岩下村是一个叙述故事的村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景观空间,但它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还承载着故事的起源与历程。从叙事故事的角度去描述丽水岩下村的景观空间,通过叙事手法重新构建岩下村叙事景观的叙事性思维模式,挖掘出其中的历史文脉和文化景观,给予岩下村独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使景观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和精神内涵[3]。2乡村文化旅游景观的现状2.1我国乡村文化旅游景观的现状近年来,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成为了当下热门的旅游形式,并且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的扩大,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增长。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景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物质文化景观方面:大面积的农业农田被改造;土地利用格局规划不完善;乡村广场景观和城市广场景观区分不出来,有的广场改造照搬城市景观,体现不出乡村的特色;历史遗存下来的建筑被推翻建成现代的平房;生物和文化多样性减少等等。在非物质文化景观方面: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艺术、历史神话与传说、宗教信仰等等逐渐消失,没有景观载体可以传承。乡村一味的适应城市是当下乡村文化缺失的危机根源,无论是当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还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大多都是套用城市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乡村文化景观的问题,直接导致历史文化的湮灭[4]。2.2岩下村文化旅游景观的现状岩下村位于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的东端,地处括苍山山腰的丘间平畈,平均海拔600多米,村落四面环山、依山傍水,是一座远离城市喧嚣的将近1000年的历史古老村落,在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特色旅游村”,在2014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岩下村依托着特色的传统石屋、石桥、石道以及山间林海发展旅游业,村中还有历史遗存的朱氏宗祠、古戏台、古寺庙保存较为完好。目前岩下村的文化旅游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村里准备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模式促进岩下村的发展,其中农家乐和精品民宿也正在慢慢的建设。但是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景观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甚至有些还遭到了一些破坏,比如岩下村最具特色的石头屋,村民在建造新的石头屋时只是在外墙用石块堆砌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头屋,失去了原有的意味。(图1)有一些民宿直接在外墙贴上了木板,石头屋摇身一变成了木板屋。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朱氏祠堂也是大门紧闭,内部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有关宗祠的物件(图2)。古戏台雕刻虽然精美,但因许久不打理台顶上的壁画已经模糊。(图3)虽然最近几年缙云的交通非常的便利,但是进入岩下村的道路却是非常的不方便,道路非常的狭窄。(图4)岩下村的毛竹资源非常丰富,村里的村民有出售竹制手工艺品来增加经济收入,但没有一个合适的场景或者空间能让这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去。(图5)穿过岩下村的石道是从南宋开始的沿海至内陆的食言担运路线,但因为周围没有语言或者景观小品的提示,使得来往游客都认为只是普通的一条石路。图6)通过这些问题能发现岩下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乡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亟需正确的保护和传承。图1图2图3图4图5图63乡村文旅视角下的乡土文化景观叙事性设计策略和方法乡土文化景观叙事设计可以根据乡村的文化资源条件以及旅游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乡村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为叙事主题引导整个项目的进行,将旅游与乡村资源相结合,打造乡村特色的旅游路线,同时加入乡土文化故事的背景,让游客们在旅游观赏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景观叙事性设计中,依托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资源,将现有的文化元素融入整个景观设计中去,形成岩下村独特的旅游主题。整体的主题根据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的故事进行编排,通过景观空间的编排和设计对整个村落的乡土文化进行诠释。3.1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主题的营造一个故事,如果没有了主题就像是没有了灵魂,那这个故事注定是平淡无味的。叙事性乡土文化景观也如同(陈艺允,陈超慧: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以浙江丽水岩下村为例65这个故事一样,没有丰富有趣且有意义的主题,景观空间的塑造必然是吸引不了观赏者。有主题的叙事性景观所塑造的空间能让观赏者参与进来、能体验到景观带来的故事,赋予了景观的一种特性。在乡土文化景观叙事性设计中,首先确定的是主题的营造,可以以乡村聚落格局、历史遗迹、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等等为主题。这类主题可以体现乡村的整体风貌以及风俗民情,通过乡村的历史文化设计具有传承性的村落景观以推动旅游的发展,也能更合理的保护乡村珍贵的历史文化,使得开发与保护均衡发展。在对岩下村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后可以发现,岩下村具有叙事特色的是历经千年沉淀的村落风貌和多元性乡土文化。笔者认为岩下村的主题营造可以以“石头的故事”为主题,通过历史遗存的石屋、石道、石桥、石井和乡民产生的联系为主线,并且通过不同的情节空间来展现和表达。将石头文化故事作为叙事的主线,通过串联各个景观空间将整个旅游路线打造成一个文化故事体验之旅。3.2乡村文旅视角乡土文化景观叙事的编排主题一旦确定就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一个合适的结构编排,通过时间的组织或者空间的组织进行编排所呈现的故事能给游览者产生共鸣和感悟。在乡土文化景观叙事中的编排就好似功能分区,通过合理的规划流线、分区域的活动项目以及丰富的景观要素充分的展现出主题所要表达的思想。结合岩下村的乡土文化资源分布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空间的组织进行编排,通过不同的叙事空间进行不同的编排给游览者体验到不同的叙事情节发展。根据文学叙事结构理论,将岩下村乡土文化景观叙事空间的编排分为顺叙、插叙、并叙三种编排方式。顺叙是以贯穿整个景观叙事的主线路,在各个空间中存在递进关系,体验者可以感受到故事的前因后果、情节发展。在岩下村中可以运用古村发展历史的叙事题材,岩下村的乡民从温州到缙云迁移形成的特色石头村落,然后通过石道运盐带来的村落发展,最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一个旅游型村落等等一系列的事件都可以运用顺叙的方式从头到尾的叙述出来。插叙是在主要叙事空间线路插入其他叙事空间,以丰富叙事的信息。例如在岩下村的朱氏祠堂中有许多关于血缘纽带的亲情故事可以作为插叙。并叙主要是通过将两个或者多个叙事内容在同一空间上同时进行叙事表达,可以强调两者之间的对比,例如将岩下村不同的手工艺品和手工技艺在同一空间内进行叙事,让游客在同一空间体验到不同的手工文化的魅力,增强叙事的对比性和趣味性。3.3乡村文旅视角乡土文化景观叙事的情节展开故事情节展开是在主题的编排过后进行分段落章节阐述,将主题所传达的思想由段落章节详细的描绘出来,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的生动。在景观叙事中的故事情节展开就是要刻画细小的景观,并且在开头、转折、结尾重点刻画。开始空间的情节生成:在乡土文化景观叙事中故事开始的空间就是入口处,入口设计的成功能吸引人们有兴趣去探索接下来的场景。入口景观的设计不光能从形式上吸引还能对主题进行适当的诠释,就像是文章中的开篇对故事的背景进行的介绍。岩下村景区的入口处运用了石头建筑作为入口景观,体现出了村落叙事景观的主题,但是停车场设计的还是比较简陋,可以在其中加入乡土文化元素的小品增强趣味性或者以朱氏先祖设计成雕像,丰富停车场的景观内涵。转折空间的情节生成:转折表示的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在乡土文化景观中没有一层不变的叙事,可以通过多种元素(古桥、农田、牌坊、池塘、古木等等)为故事的情节推波助澜。再加上空间的连接利用“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这类词语创造意境,加强景观空间的对比,使得空间丰富多彩、曲折多变。岩下村的转折空间可以以古树、石桥、石井等为叙事元素生成的景观节点表达空间与空间的连续。结尾空间的情节形成:结尾空间也是叙事景观的结束空间,在文章里好的故事总能让人留下或幸福、或悲怆、或神秘的结局。在乡土文化景观叙事中也是如此,可以是先前景观的积累情绪到最后结尾达到情绪最高点,站在最高点俯瞰来时的山路河水得到一种苦尽甘来的景观体验,或是利用开阔的场景让人得以无限的遐想和拥抱自然,或是首尾呼应在结尾能加深体验的印象。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旅游景观的叙事设计中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整个村落的游览路线是环形游线,也就是开头即结尾,景区的入口处就是出口处。在游览结束的时候看到来时的路引发游客们对游览的回忆,回味体验的过程中总结出村落的景观结构,完成叙事景观的主题从认识到总结的转变过程。4结语基于上述,乡土文化景观的设计结合景观叙事让乡村的故事、文化得到更丰富、更深层的补充,也是实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一个方法,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保留当代乡村文化的“根”,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5]。通过还原乡村文化的本土性,能够给乡民和游客带来亲切感、熟悉感,游客们可以在乡村中根据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景观元素去了解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与乡土文化景观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乡村文化亦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通过叙事性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能够带动乡村的经济增长给乡民们带来物质基础,也能够推动乡村加快建设的步伐,建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乡村环境。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杨帆.景观叙事下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2016.[2]张珈彬.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乡土景观[J].现代园艺,2012,(15):59-60.[3]郑兆龙,丁铮.莆田港里古厝聚落景观叙事性表达探究[J].莆田学院学报,2018,25(02):61-65.[4]董小雨.乡关雍阳—天津市武清区乡村景观文化基因再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5]林婧颖,李霞,吴小刚.景观叙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02):25-29.(责任编辑:赫亮)

篇七: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丛轶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8年第04期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

  [关键词]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与发展,按照新农村建

  设的二十字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以各地实际情况为基准,稳扎稳打、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了统筹城发展

  方针,逐步完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

  筹,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美丽乡

  村建设的提出应运而生。2008年,浙江省安吉率先展开新农

  村建设,安吉开展的“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

  处和谐”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成为全国进行乡村建设的样

  板。随后,广东省花都市、增城市和从化市以及海南省依次

  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并将“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决

  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农村建设理论层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从关于

  农村建设实践方面的研究。西方国家对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和探索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问题

  日益突出。西方学者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在农村建设中值

  得借鉴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做为环境运动起点的标

  志,对农业污染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和书写,用事实提醒人们

  使用农药例如DDT等对地球的危害性,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从生态环境与政治事务的关系的角度,丹尼尔.柯尔曼(2006)在《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

  色社会》这本书中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应该从人类政治

  事务着手。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原则和方法,西方学者也有

  很多著述

  。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原则和方法,西方学者也

  有很多著述。艾米丽·奥斯特罗姆(2000)提出了治理农村

  生态的相关制度与原则,通过描述题本及瑞士公共高山草场

  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了9项设计原则,而这些原则为农村生态

  环境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理论的提

  出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于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许多学者

  也进行了研究与讨论。迈克尔·麦金尼斯(2000)在农村生

  态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提出的生态治

  理模式是中心治理模式,生态治理的重要保障是良好的环境

  及完善的制度。最后,生态环境的治理还

篇八: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研究进展

  王国栋

  【摘

  要】中国的传统村落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凋敝危机.要保护好传统村落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一味被动地保存或者是原封不动地存放,而是要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观念的有机结合,其中实现传统村落的活化就是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梳理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研究进展情况发现,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研究,并提出政府推动和居民参与下的发展与保护观点,同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对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进一步指出了文化基因、空间基核在保护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传统村落文化资本的提升和利用在活化更新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闽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9页(P46-54)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活化

  【作

  者】王国栋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海洋学院,福建福州3501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901.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农村常住人口减少,许多村落出现了所谓的“空心化”,大量房屋常年无人居住,甚至坍塌损毁。较为偏僻的村落出现了荒芜,一些村落甚至已经消失,更多的村落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村落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凋敝危机。[2]而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也使得传统村落面临着快速消亡,出现了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问题。基于此形势,自2012年起,国家住建部等多个部门先后公布了四批共4157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列入保护计划。2014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对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切实加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正确把握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提供借鉴。

  一、国内外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情况

  (一)国外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研究

  传统村落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国外没有直接的对应名词。但是国外关于古村镇、历史文化街区、乡村文化遗产地等文化古迹方面的保护研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是世界各国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传统村落保护主体方面,SimLooLee在调查新加坡的历史街区时发现,政府的保护政策能够促使市场力量推动古旧店铺进行保护经营。[3]JohnPendlebury通过对英国格兰杰镇的案例研究发现,从1960—1990年代,英国的保护重点发生了变化,政府从关注综合发展转向了关注保护。[4]TasMurat等以土耳其布尔萨为例,提出了政府参与治理模型,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保护和复苏历史资源,更是为了村落的可持续发展。[5]YoshioOnuki在秘鲁北部KunturWasi进行考古时发现,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关系有助于文化遗存的保护。[6]CogginsChris等研

  究了中国南方乡村,认为有力的乡村自我管理不仅可以保持并增加风水林的多样性,而且可以保护本土的园林生态。[7]由此可见,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了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共同保护主体地位。

  在传统村落保护方法方面,SvenssonEva在研究瑞典Varmland北部后,建议在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的地区,若想寻求发展并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应降低对旅游业的依赖,并采取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一致的方法。[8]NakamuraNaohiro在研究日本Saru河后指出,寻找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共同点,并让前者自主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更有利于保护本土文化。[9]ShahrulYaniSaid等认为,在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应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有效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并且当地政府应采取划分保护带与缓冲带、进行文化古迹和旅游管理、引入好的筹资机制等措施。[10]MartaBordignon等在对中国四川丹巴县乡村古塔群研究时发现,可持续旅游是有效保护文化遗存的方法,并且要注意解决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社会公平之间的内部矛盾,体现文化的历史价值。[11]国外的这些研究都肯定了当地民众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作用。

  (二)国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研究

  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我国学者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原则、保护主体、保护内容、保护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保护的重要性上,孙克勤等认为,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12-13]在保护原则上,朱良文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质,不仅是风貌保护,而且是一个包含技术安全、乡村功能和村落原真性的问题。[14]窦晓乐等提出,动态性和原真性整体保护,可通过规划实施重点要素保护的理念来完成。[15]王小明认为,要根据每个村落的情况,从村落文化、自然环境、民族风俗出发,对传统村落实行真实

  性、完整性、多样性、合理性开发和永续利用。[16]在保护主体上,周乾松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要加强督查管理,尊重村民自治和参与的权利,让传统村落开发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或者实现社会共享。[17]童成林提倡通过政府主导实现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注重构建村域保护格局、环境更新和村民生活环境的改善。[18]陈振华等研究了台湾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认为应避免政府的霸权模式,培育乡村社区自我发展和民间团体为主导的经营模式。[19]姜勇认为,应在传承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建立村民参与经营管理机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村民经济收入。[20]在保护内容上,罗长海等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包括村落选址与山水格局保护、传统建筑保护、村落形态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1]窦晓乐认为,村落的整体格局与肌理、自然山水环境、生产生活文化与特色遗产都应该作为保护对象。[15]郑霞等提出,应对物质的和非物质形式的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进行保护,即保护和营造田园自然景观的公共交往空间,保护和恢复优秀的乡土建筑公共交往空间,保护和发掘民俗公共活动空间。[22]陈虹等提出,应结合传统村落自身特色,重点关注其村落整体格局。[23]陶伟等对广州传统村落的研究,提出传统村落保护的重点应是空间结构的整体性。[24]可见在保护内容上学者们对传统村落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及空间整体格局方面都给予了关注。

  在保护方法上,陈麦池等提出了对保护项目及其环境进行科学细致的调查、勘测、鉴定、登录、修缮和改善等动态性管理,以减缓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衰败速度。[25]周乾松提出了要加强传统村落的申报与定级,实行分类保护与分级管理,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法规,加大传统村落保护的财政投入,让保护成果惠及全体村民等。[17]冯骥才认为,目前传统村落保护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区形式、居民博物馆形式、景观形式和原生态形式,并提出由专家参与指导实现传统村落现代化,以居民生产生活的利用代替开发,运用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能力等方法进行严格而科学

  的保护;同时,每个村镇的保护形式应因地制宜并保持个性。[26]可见在保护方法上,学者们更强调管理工作,亦注重对文化个性的保护。

  二、国内外关于传统村落活化的研究情况

  (一)国外关于传统村落活化的研究

  1.国外关于传统村落更新的研究

  在众多国家中,德国、日本提出了村落更新的问题,认为应避免出现大拆大建现象,主张对少量村落、独立住户进行小规模的修缮改建,尽可能保留住历史的、文化的元素。[27-28]德国、日本的村落更新规划,从经济、生态、美学、历史文化诸方面着眼,在政府资助和村民参与下,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美化农村环境,保障村落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框架,对我国村落的活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国外传统村落在发展旅游业促进活化方面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在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业促进活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当丰富的。通过发展旅游进行活化,是国外较为普遍的做法。

  从发展模式上看,研究者分别提出以保护革龟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传统村落保护驱动模式[29],以英国、斯洛文尼亚等国为代表的传统村落国家发展战略模式[30-31],以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传统村落乡村旅游驱动模式[32],以及印尼巴厘岛依托名胜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驱动模式等[33]。

  在以传统村落为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上,Wall研究了印尼巴厘岛6个传统村落村民感知旅游影响的空间变化情况,从空间上印证了Doxey旅游影响的时间序列变化理论。[34]Nepal在研究尼泊尔西部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影响时,发现区域村落群的旅游影响具有核心-边缘结构特点,即村民放弃在村落中心的房屋,而在村落边缘重建住宅,使该地传统村落城市现象显性化。[35]Ulack在对南太平洋瑙鲁的两个传统村落进行比较时,发现旅游景区的村落具有明显的人口集聚效应。

  [36]Willinson等以印尼的传统渔村Pangandaran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村落人口性别的社会影响,发现妇女获得了在服务性行业就业的机会,其在家庭生活中的控制能力有所提高。[37]Harrison通过对GrandeRiviere传统村落旅游的实地调查,发现其商业化现象并不仅仅是由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影响造成的,而是长期的系统化整体发展的结果。[29]在传统村落旅游与社区发展关系上,Medina通过对伯利兹Succotz村的调查分析,认为通过旅游可以实现玛雅文化的原真性恢复,而传统方法是无法实现的。[38]Tucher研究发现,背包客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通过背包客与村民的亲密接触,实现了传统文化体验的需要与供给,使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也促进了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9]Lepp以乌干达Bigodi村为例,研究证明了菲什拜因理性行动理论,指出通过合作并利用当地原材料与地方性艺术进行加工,把背包客和热衷乡村特色的旅游者确定为目标市场,通过社区决策来发展旅游业与特色农业,增强社区村民参与传统村落旅游的积极性。[40]Schiller认为,限制非土著精英的投资,视土著文化展示为艺术表达方法,才能维持传统,促进经济进步。[41]国外在传统村落旅游方面的研究较为科学规范。但与之相比,国内对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则显示出较强的功利性,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实践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的影响评价等方面[42],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观赏功能也较为关注。

  (二)国内关于传统村落活化的研究

  我国学者也进行了许多传统村落活化的研究。传统村落活化是指在一些尚未被公众广泛进入的传统村落地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被解决,且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繁衍的过程与结果。高小康认为,活态传承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活态传承的认识一直存在着文化遗

  产保存的本真性与发展演变之间的冲突与争论。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中保存文化基因与保持文化传统生命活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43]第一,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强调活化的重要性。李川认为,活化是实现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双重目标的一种途径。[44]汤敏等通过对古村之友的实践,认为古村保护的出路在于活化,古村的活化关键在于人的活化。[45]王竹等在传统村落活化实践中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更新宜慢不宜快,宜缓不宜急,宜渐进式施力,不宜一下用力过猛,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渐进式微活化改造。[46]王琼等基于“遗产动力学”理论,分析了3处福建传统村落开展乡村保护与活化的案例,通过剖析每个案例的保护与活化主体、活化动力根源与作用力的差异,寻找乡村保护与活化得失的根源。[47]刘子绮等通过研究台湾台中泰安村的文化地景,以再现空间的方法重构了当地独特的地方特性,以维护村落本身的生活文化,实现村落的活化。[48]林乙煌等认为,“活化”长汀客家传统古村落,可以促进传统古村落得到有效保护;认为传统古村落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要以“活化”的方式进行改善和发展,就是要留住古村落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恢复古村落老街巷的原有形态,“活化”古村落传统邻居文化、村规民俗等。[49]张建引入“基核”的作用机制,探讨了“空间基核”的概念、特征和应用,并以福建琴江村落形态更新为例,探索传统村落形态活化更新的适宜之路。[50]陈顺和等研究了福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空间格局和自然山水景观,提出了动态保护、新旧枝叶共生发展等传统村落保护思想,并指出了在传统村落活化及历史文脉传承过程中,应重视山水型风土景观的应用价值。[51]陈小雨等认为,传统村落的活化保护要发挥传统村落的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将村落保护与文化回归、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变静为动,从而实现传统村落与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对接,使传统村落保护更具活力。[52]郑渊晗在相关实践探索中提出了对原有场馆进行改造,通过传统文化体验经济和文化的传承,同步实现对传统村落的活化。[53]金海权在研究佛山传统村落时,提出了统筹协调文化脉络融合升级、村落保护与产业协调发展、引入社会力量高效开发经营、产权置换带动古村保护、建立可持续的融资体系等活化策略。[54]第二,发挥传统村落经济功能实现活化的观点。吴必虎认为,保护古村落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保持经济功能。[55]林逸凡从文化资本再生产出发,研究了福建和平芦丰村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活化可行性的问题。[56]兰寿春认为,闽台客家村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活化这些文化资产不能局限于平面思维,应当从高度、厚度、广度三维的角度立体设计规划开发,实现文化资产从有形到无形、从乡村到城市的横向联动发展。[57]李文龙提出了建设生态博物馆、村落建筑改造与利用、恢复村落经济功能等村落活化方法,并提出保护前提、原真性、协调性等活化原则。[58]戴林琳等认为,传统村落保护不是对遗产资源进行静态保护,而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地开发和利用,采用多样化经营模式,恢复村落的经济功能和对应的生产、生活空间;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进行协调,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引导传统村落的现代消费模式,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让遗产空间恢复经济活力,实现村落遗产的功能活化。[59]张丽等认为,传统不是墨守成规的继承,而是需要有历史的全局意识;单纯地强调保护和原生态的原汁原味,就会违背村镇发展的客观规律,会使传统村镇的保护失去根基,最终难逃衰败和毁灭的命运,并提出要平衡好主客体关系和各方利益,开展整体性保护,编制保护活化规划,催生相关产业等活化策略。[60]可见为了加强“活态保护”,调动原住民的积极性,依托文化资本,鼓励其依据保护要求从事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学者们当前的共识。

  第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居民积极参与实现传统村落活化的观点。麻国庆认为,参与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村民实现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良性互动的农村内发型发展的活化机制,将地方文化生态贯穿在现代化乡村建设和旅游开

  发过程中,可持续地维护和传承地方传统生产、生计和生活的基本要素的内在活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和培育当地居民进行文化产品、生活景观的开发与创意再生产。[61]郭凯莹等认为,“活化”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可循环的良性发展模式,多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模式强调了非政府组织在“活化”计划中的沟通作用,可有效地解决发展与社区居民利益之间的矛盾。[62]谢冶凤等提出了旅游导向型传统村落活化理念,主要包括原住民自豪感提升、有形文化遗产的活化和无形文化遗产的活化,并体现出社区主导、文化生长和发展持续的综合性特征。[63]吴应其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活化涉台传统村落的最有价值路径之一,并认为利用涉台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既能使人们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有利于宣传、弘扬传统村落文化,又能激发当地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兴趣。[64]可见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是传统村落活化的重要选择。当然这里还包含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逻辑,发展乡村旅游仅仅是一个重要选择,并不能盲目地在所有的传统村落中推行。

  三、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农村传统村落出现了建筑房屋自然衰败和坍塌、建设性破坏,以及村落无序或低档次发展甚至空心化严重等问题。严峻的形势使学术界对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综述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实践工作,提出了居民参与下的发展与保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在传统村落活化更新中的作用。我国学者不仅指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更提出了文化基因、空间基核在保护中的作用;也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资本的提升在活化更新中的作用,其中也指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价值。对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显然还远远不够,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中现代技术方法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先进材料的使用,将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变为可能。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翻新技术,达到牢固、长久、耐腐蚀的目的。如运用现代雷达测绘技术、声发射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点云处理技术、Revit参数化建模及虚拟渲染等现代技术对古建筑进行测量、数据收集与提取;通过数字化虚拟仿真复原技术对古老建筑进行修复改造、再现、展示、保护等。现代建筑技术中的化学加固、水泥灌浆技术,金属材料、炭纤维材料、环氧树脂材料的应用,都可以避免原土木材料的不足和缺陷。采用科学的规划手段进行保护管理,可存留下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本土性。建立传统村落整体变异的评价监测体系和实时监测系统,全面系统诊断分析传统村落变化特征,监控演化过程,以仿真模型模拟传统村落古建筑演变、重建的机制和过程,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传统村落的活化策略。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中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必要性

  从认识论层面看,传统村落作为人类的重要聚落形态,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等多方面,因此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必然的选择。目前,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某一具体个案的研究上,研究内容也多囿于建筑学范畴,缺乏对中国传统村落及其保护进行多学科、多方位、多视角的整体研究。因而应从人口、土地、产业、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分析传统村落居民居住空间、区位选择、空间格局、人口变动、产业调整等的特征,其中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理论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传统村落的发展演变规律。这些多视角研究有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中乡村社会的重建与更新

  从社会层面看,重建乡村社会、恢复乡村的人气和活力,是后工业化社会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保护传统村落首先要让其得到发展,传统村落也要汲取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保障原居民自身发展的权益。乡村生活方式的重建与更新并不是简单回复

  到原来的小农经济,或以大家族为中心的族居,或田园牧歌式的低水平生活模式,而是要建立健康的、清洁的、环保的、生态的、高水平的、舒适的生活方式。传统村落的更新需要实现卫生保洁、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厨房革命,饮食要科学合理、绿色生态,居民要健康长寿。传统村落决不是脏乱差、破旧的住房条件、贫困落后的代名词。生产方式的重建与更新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乡村人气和活力的恢复是基于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创新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商业、服务业,改变小农经济结构模式,发展规模经营,促进增产增收,提高村落商业、服务业能力,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并以旅游业、观光农业等为依托,根据独特性、地域性、稀有性的文化产业,将原有的各种产业和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创意挖掘,把具有魅力、独特的地方文化透过市场营销实现商品化。从乡村重建和更新的视角研究传统村落,也是目前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研究的重点。

  (四)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力的挖掘

  在信息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经济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必须融入这个大时代背景中。要让村落居住者自觉认识到当地资源的珍贵性和文化资产的稀缺性,使他们对自己的乡村文化永葆认同和自信,主动参与共同建设,使其保留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活化是有效保护、积极保护,是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居民从原来的自鄙、自卑转变为自尊、自豪,提升自信力,增加自豪感,是重要的活化动力源泉。我们应通过建立传统村落活化营造策略,调动居住者的积极性,重振地方文化,实现地区机能重塑,提高生活品质,以期解决传统村落衰退问题。对传统村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力的研究,是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研究的一个基本着力点,也是解决一系列传统村落问题的关键环节。

  笔者认为,要保护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不是一味被动地保存或是原封不动地保存,而是要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也是广大传统村落地区农村的发展目标。传统村落如何能够不再“捧着金饭碗讨饭”,活化

  传统村落,挖掘文化资产,以产业带动传统村落地区率先奔小康,应该成为这些地区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先行先试者。

  参考文献

  [1]邱扶东,马怡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与启示[J].中国名城,2016(8):89-96.[2]毕安平.乡村地域系统退化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112-116.[3]LEESL.Urbanconservationpolicyandthepreservationof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thecaseofSingapore[J].Cities,1996,13(6):399-409.[4]PENDLEBURYJ.TheconservationofhistoricareasintheUK:acasestudyof“GraingerTown”,NewcastleuponTyne[J].Cities,1999,16(6):423-433.[5]MURATT,etal.Aparticipatorygovernancemodel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umalikizik,aheritagesiteinTurkey[J].Environment&Urbanization,2009,21(1):161-184.[6]ONUKIY.Thearchaeologicalexcavationsandtheprotectionofculturalheritageinrelationwiththelocalsociety:experiencesinPeru[J].Archaeologies,2007,3(2):99-115.[7]CHRISC,etal.VillagefengshuiforestsofSouthernChina:culture,history,andconservationstatus[J].AsianNetworkExchange,2012,19(2):52-67.[8]EVAS.Consumingnature-producingheritage:aspectsonconservation,economicalgrowthandcommunityparticipationinaforested,sparselypopulatedareainSweden[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

  Studies,2009,15(6):540-559.[9]NAOHIRON.Towardsaculturallysustainabl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theprotectionofAinuculturalheritageintheSaruRiverculturalimpactassessment,Japan[J].GeographicalResearch,2013,51(1):26-36.[10]SAIDSY,AKSAHH,ISMAILED.HeritageconservationandregenerationofhistoricareasinMalaysia[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3,105(105):418-428.[11]BORDIGNONM,CORSIL,GASPERISDD,etal.Sustainableconservationofculturalheritage:aglobalresponsibility.SichuanTowerscasestudy[J].TransitionStudiesReview,2009,16(2):379-387.[12]孙克勤.北京门头沟区古村落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72-76.[13]赵晓林.古村落抢救已到最紧急关头[N].新华日报,2012-06-08(B03).[14]朱良文.传统村落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南方建筑,2017(1):4-9.[15]窦晓乐,房淑娟,刘欣,等.云南大理牛街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183-187.[16]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56-160.[17]周乾松.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J].城乡建设,2014(8):7-13.[18]童成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4(2):109-110.[19]陈振华,闫琳.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名城,2014(3):19-23.

  [20]姜勇.浅谈满族传统村落调查与保护的急迫性:以辽宁省新宾县为例[J].文学大视野,2013(3):348-350.[21]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0(1):37-41.[22]郑霞,金晓玲,胡希军.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及传承[J].经济地理,2009,29(5):823-826.[23]陈虹,吴敏兰,燕一波,等.漳州传统村落价值特色评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8):22-24.[24]陶伟,陈红叶,林杰勇.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2):209-218.[25]陈麦池,黄成林.古村落旅游地综合性系统保护与开发研究[J].中国名城,2012(12):67-72.[26]冯骥才.保护古村落是当前文化抢救的重中之重[J].政协天地,2009(11):18-19.[27]王路.农村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德国村落规划的启示[J].建筑学报,1999(11):16-21.[28]周静敏,惠丝思,薛思雯,等.文化风景的活力蔓延: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振兴潮流[J].建筑学报,2011(4):46-51.[29]HARRISOND.Cocoa,conservationandtourism:GrandeRiviere,Trinidad[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7,34(4):919-942.[30]KOSCAKM.Integraldevelopmentofruralareas,tourismandvillagerenovation,Trebnje,Slovenia[J].TourismManagement,1998,19(1):81-86.[31]MCMANUSP,SWEENEYAE,GEENAG.Countryvillageweekendbreaks:experienceinWales[J].TourismManagement,1995,16(2):139-142.[32]THOMPSONCS.Hostproducedruraltourism:Towa’sTokyo

  AntennaShop[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31(3):580-600.[33]李文兵.国外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2):104-108.[34]WALLG.PerspectivesontourisminselectedBalineseVillag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1):123-137.[35]NEPALSK.TourismandruralsettlementsNepal"sAnnapurnareg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7,34(4):855-875.[36]ULACKR.TheimpactoftourisminFiji:acomparisonoftwovillages[J].PacificStudies,1993,18(3):1-7.[37]WILLINSONPF,PRATIWIW.GenderandtourisminanIndonesianvillag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22(2):283-299.[38]MEDINALK.CommoditizingculturetourismandMayaidentit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30(2):353-368.[39]TUCHERH.Touristsandtroglodytes:negotiatingforsustainabilit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28(4):868-891.[40]LEPPA.Residents’attitudestowardstourisminBigodivillage,Uganda[J].TourismManagement,2007,28(4):876-885.[41]SCHILLERA.PampangculturevillageandinternationaltourisminEastKalimantanIndonesianBorneo[J].HumanOrganization,2001,60(4):414-422.[42]李文兵.国外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2):104-108.[43]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存与发展[J].文化遗产,2016(5):1-7.[44]李川.活化是古村落保护的重要途径[J].神州,2015(34):16-21.[45]汤敏,郑捷,刘嘉琪.社会组织视角下的古村落保护、活化、复兴之路:以古村之

  友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7):54-57.[46]王竹,郑媛,陈晨,等.筒屋式村落的微活化有机更新:以浙江德清张陆湾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6(8):79-83.[47]王琼,季宏,陈进国.乡村保护与活化的动力学研究:基于3个福建村落保护与活化模式的探讨[J].建筑学报,2017(1):108-112.[48]刘子绮,李素馨,候锦雄.式微文化地景的再活化:泰安村旧铁道的空间意涵[J].地理学报,2011(61):147-166.[49]林乙煌,叶博雄,赖惟永.基于宜居宜业建设“活化”长汀客家传统古村落研究[J].设计,2016(15):158-160.[50]张建.“空间基核”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形态更新研究:以福建省琴江村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10(1):76-80.[51]陈顺和,余晨炜,陈燕红.山水型风土景观营造思想在传统村落活化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6(9):78-81.[52]陈小雨,蒋俊帆.古村落活化保护典型模式与发展路径探析:以浙江省为例[J].城市地理,2016(18):262-263.[53]郑渊晗.体验经济下传统村落活化的实践探索:以苏州市东山镇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9.[54]金海权.岭南特色古村落活化实施路径探索:以佛山市30条古村落活化行动方案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6(12):209.[55]吴必虎.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6(2):7-9.[56]林逸凡.基于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闽南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研究:以福建省平和县芦丰村为例[J].城市地理,2016(18):263-264.[57]兰寿春.文化资产活化的三维思考:以闽台客家村落文化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6,34(4):33-37.

  [58]李文龙.基于遗产活化的古村落开发方法与原则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1):156-158.[59]戴林琳,郑超群.传统村落地缘文化特征及其遗产活化:以京郊地区三家店村为例[J].中外建筑,2016(3):55-56.[60]张丽,王福刚,吉燕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探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244-250.[61]麻国庆.民族村寨的保护与活化[J].旅游学刊,2017,32(2):5-7.[62]郭凯莹,李美云.村落活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用分析:以香港荔枝窝村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6(5):71-75.[63]谢冶凤,郭彦丹,张玉钧.论旅游导向型古村落活化途径[J].建筑与文化,2015(8):126-128.

  [64]吴应其.价值·问题·对策:涉台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J].农业考古,2016(4):260-264.

篇九: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2019年第5期·总第299期

  2019年第5期·总第299期

篇十: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第20卷第2期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No2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1年3月Mar&2021DOI:10.

  13750/j.

  cnki.

  issn.

  1671-7880.

  2021.

  02.

  008结构功能理论视阈下乡村旅游与美丽

  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路径探索----以绍兴市新昌县为例丁赛姮1高亚佳1吴珊珊2(1.中国共产党新昌县委员会党校,浙江新昌312500;2.华北科技学院,河北廊坊065000)摘

  要: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优美秀丽的乡村环境为基b,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农村

  环境,以经济发展为保障,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文章基于结构功能理论构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

  村建设的AGIL分析框架,在此基b上解构两者结构功能,解读互动机制,找寻互动点,探索其协同

  发展路径,旨在促进两者互推共赢,共同促进农村发展。关键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结构功能;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

  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880(2021)02-0038-06Exploration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Tourism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ake

  Xinchang

  County

  of

  Shaoxing

  City

  as

  an

  Example—DING

  Saiheng1GAOYajia"

  WU

  Shanshan2(1PartySchoolofXinchangCountyCommite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Xinchang312500,China;2North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angfang065000,China)Abstract:

  Rural

  tourism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

  Based

  on

  beautiful

  rural

  environment

  andeconomicdevelopment,beautifulruralconstructioncontributestotheruralenvironment,andthereis

  aninevitablerelationshipbetweenthem

  Basedonthetheoryofstructureandfunction,thispapercon-

  structs

  the

  AGIL

  analysis

  framework

  of

  rural

  tourism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Onthisbasis,it

  deconstructs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them,interpretstheinteraction

  mechanism,looksforinterac-

  tionpoints,andexploresthecolaborativedevelopmentpath,aimingtopromotethemutualpromotionand

  win-winsituationofthetwoandpromotetheruraldevelopmentKeywords:

  Rural

  tourism;

  Beautiful

  countrysi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收稿日期:2020-12-07作者简介:丁赛姮(1987-高亚佳(1992—吴珊珊(1986—),女,浙江新昌人,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女,浙江新昌人,讲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女,河北廊坊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期丁赛姮,等:结构功能理论视阈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路径探索39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振兴乡村经济,加快城乡

  间,依托当地自然景观、生产生活、文化等富有乡村

  性的资源,吸引游客并满足其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统筹发展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同时,美丽乡村建

  设的开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坚实的1.2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我国有关美丽乡村的研究颇具中国特色,有着

  基础与保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优化农村环境,挖掘农村文化,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两者互推共赢,从而共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很强的政策导向性与地方实践性。2003年,浙江

  开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两

  1要素研究与问题提出1.1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19世纪,乡村旅游开始兴起于欧洲。在经历

  了萌芽、发展扩大、成熟等阶段后,到19世纪80年

  代得到大规模发展,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

  山理论”。2008年在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这

  一概念被最先提出。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本,安吉县在推行中国美丽乡村打造行动计划中取得

  显著成效,由此,美丽乡村建设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014年,国家农业部正式启动“美丽乡

  村”建设行动计划,并发布十大建设模式。201于国外,中国深圳在1988年开办了第一届“荔枝

  节”,这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国内乡村旅游的发源。

  年,为乡村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升,国务院颁布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美丽乡村建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从空间区域、内容、旅游

  客源等范畴给予界定,认为乡村旅游概念的一般包

  设的提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意义重大。1.3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互动关系结合旅游业发展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

  务和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中概括出乡

  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见表1)含“乡村地区”这一区域要素,“乡村风光和生产生

  活”这一内容要素,“都市居民”这一旅游客源要素。

  因此,可以将乡村旅游概括为一种以乡村为游览空

  表1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内容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内容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内容创新特色发展,丰富旅游产业形态政策指引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扶贫推动厕所革命,建设生态文明乡村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生产发展幵展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注重环境整治,树立乡风文明统筹协调发展,管理体系完善加强资金融合,注重可持续发展从两者的内容分析看出,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

  坏、民俗文化消失、乡村古镇特色商业化倾向等问

  题。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民等各个参与主

  体利益取向不同,服务目标不同,容易导致两者发

  乡村互动紧密,在目标、内容、方式等多方面相互联

  系:目标都是推动乡村扶贫,促进乡村发展,内容上

  都

  农

  基

  务

  建

  造,方

  上都

  导特色科学可持续,职能上都注重管理机制的完

  展过程中功能失调。因此,亟需探索两者间的协同

  效)发展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可谓一个复杂

  善。由此可见,两者存在很强的耦合协调性)然而,从另外角度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

  的集合概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因

  乡村建设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两者

  虽同以乡村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但在实际实施过

  素。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从宏观角度构建一个

  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从而更好地把握两者的结

  构性要求,探寻两者协同发展路径)程中两者侧重点不同,一是产业规划立足点不同)

  美丽乡村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因注重短期建设效果,容易缺乏长期规划性,导致各乡村间出现同质化现

  2理论分析:帕森斯AGIL功能分析框架结构功能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

  象,阻碍乡村旅游的规划性发展。二是环境建设存)

  丽乡

  建

  注

  整,实

  程

  中往往达不到乡村旅游发展注重环境美化、提升整

  授塔尔科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概念最初

  源于生物学领域,19世纪社会学家受生物学理论

  体美感的目标。三是功能利益不协调)乡村旅游

  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作为一项公共资源,产权

  不明晰容易导致所有者“缺位”的现象,由于利益获

  启发,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20世纪40年代,结

  构功能主义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帕森斯建立的这

  得者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过度使用,从而造成环境破

  一套完整的功能学理论,提出的AGIL功能这一分

  40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http:

  //wxzj.

  cbpt.

  cnki.

  net第20卷析框架,可谓是对当代社会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因

  A适应行为有机体卜G目的获取个性体系此人们往往把功能论这一名词同帕森斯连在一起)

  根据AGIL分析框架,任何行动系统都须满足“适

  应(A)"

  “目标获取(G)"

  “整合"(I)、“潜在模式维持

  (L$这四个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分别是:A——适

  文化体系社会体系应功能,每一系统和环境都存在一定的关系,系统

  L模式维护I整合的存在与运行须拥有一定手段从其之外环境获取

  必需的资源;G——目标获取,也就是系统达成某

  图2社会系统的AGIL结构与功能性子系统之间的交换设协同发展路径的探索提供相关案例借鉴。新昌

  县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注重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目标的趋向性,系统应有确定其目标实现的序次

  同可随时调整更动其自身内部力量的能力,从而最

  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做了大量促当前、终实现趋向性目标;I—%整合,部分构成行动系统

  的整体,各部分间通过协调互动形成紧密联系,发

  挥系统整体功能;L——潜在模式维持,系统在正常

  运行的过程中,时而会出现互动中止,此时,之前存

  在的运行模式须得以完整保留,才能使同一系统在

  重启运行之时依旧维持原有互动关系。结构功能

  理论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社会系统论观点,认为社会

  这一有机体由多个组成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的系统

  结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连结模式,组成要素之间发

  生的相互作用就是它们所承担的功能。各个社会

  要素间的不同结合组成社会子系统,而社会子系统

  的组合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大系统。帕森斯认为,“AGIL公式”包含功能分化的意义,即社会各部分

  都对应一种功能,而其中的每一个子系统的每一个

  部分同时又可以被分为四种功能,如此类推如图1所示。通过行为有机体、个性体系、文化系统和社会

  体系这4个细分子系统来满足其对应的功能需求,这被称之为最一般社会系统的AGIL结构,其功能

  系统一—对应。当功能履行由A*G*I*L时,社

  会以此动态向前发展如图2所示。3实证研究AGIL理论分析框架下基于绍兴市新昌县的实证分析旨在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利长远的工作,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乡村发展态势

  良好,多个乡镇被授予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的称号。镜岭镇作为“千万工程"五个代表之一荣

  获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2019年,

  “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名单中,新昌县名列其

  中。2019文旅融合发展大会中,国际旅游联合会

  授予新昌“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县”的光荣称号。

  AGIL理论分析框架下基于新昌县的实证分析旨

  乡

  丽乡

  建

  同路径的探索提供案例借鉴。3.1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AGIL分析框架

  搭建从帕森斯结构功能的视角来看,为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发挥其各个功能,以适应其发展需

  求。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视作一个社会运

  行系统来构建其适应发展需求的系统结构。从最

  一般的社会系统AGIL结构出发,由经济系统、政

  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文化系统这4个系统来

  作为两者运行体系的结构载体。,基

  机

  的经

  系

  适功能。通过农村经济发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满足

  成员需求的产品,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奠定

  基础。其次,基于个性体系下的政治系统来发挥目

  标获取功能。为实现系统目标任务,政治系统通过

  权力的作用来组织人力物力,把握行动方向。第,基

  社会

  系

  的社会共同

  系

  整能。通过调节社会成员和组织的协调合作,使资源

  得到整合,协同系统发展。第四,基于文化体系的文化系统发挥潜在模式维持功能。通过文化维持

  的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保存社会原有运行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如图:所示。3.

  2乡村旅游的结构功能解构从

  AGIL

  分析

  可

  出

  乡

  的结性功能要求,更清晰地对其各个子系统进行功能定

  位。首先,发展乡村旅游,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高

  第2期丁赛姮,等:结构功能理论视阈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路径探索41A适应经济系统政治系统G目的获取游品牌的提出与创建,更加提升了当地旅游的知名

  度。2017年开始,董村村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

  进入,积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同时,为加

  Ay文化系统社会共同体

  系统快当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当地党委与政府大胆创

  新,以“闲置农房入股"国学馆共营”等方式参与项

  目分红,丰富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发展至此,该

  村形成了集农家乐、特色民宿、本土特色小吃等为

  I整合一体的食住乐一条龙服务。据统计,旺季期仅漂流

  L模式维护图3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AGIL分析框架农民收入,是经济系统的适应功能诉求。其次,在这一个项目就吸引了近6万人次游客。短短几年,

  董

  获

  省

  市

  大小

  5项,新

  昌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作出科学

  规划,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政治系统的目的获取

  功能诉求。第三,整合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促进城乡关系统筹,是社会共

  同体系统的整合功能诉求。第四,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引进培养人才发展文化产业,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是文化系统的潜在模式维护功

  能诉求。新昌县地处浙江省东部,属浙闽低山丘陵的一

  部分,因处在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是典型的亚热带

  气候。地势有东南高,西北地的特点,因此地域差

  异明显,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新昌县山水风

  景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一些独特的自然

  风景,比如像丹霞地貌、玄武岩残留台地地貌等地

  质遗迹。拥有天姥山、大佛寺景区、穿岩十九峰、沃

  洲湖等一些知名度高的人文自然风景。新昌县因

  其高森林覆盖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县和国家园林

  县城,有着“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的荣誉称号,旅,业

  进新昌

  经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3.

  2.

  坚持生态兴县,促进经济转型

  近几年来,新昌县始终践行“两山”理念,抓住“国家全域旅游

  示范区”这一发展机遇,坚持走“生态兴县”之路,加

  快乡村旅游发展进度。新昌县共有省级A景区村

  庄80个,其中3A级村庄有11个。在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评选中,新

  昌县沙溪镇董村村成功入选为“全国文明村"而在

  几年前,这个村庄曾是危房林立,垃圾随处可见,公

  共用地杂物堆放的破旧村庄。十多年前,董村村通

  过招商引资开发本地花岗岩,“沙溪红”产品远销国

  内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当地生态

  遭到了严重破坏。村两委因势而动,发掘当地优势

  自然资源,开启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模式,通过

  漂流项目的引进,使得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人气激

  增。此后类似“小黄山""小黄山大峡谷漂流”等旅县消除经济薄弱村的一个样板模式。3.2.2政府大力支持,科学合理规划

  新昌县政府对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视并大力扶持。

  2016年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针对此殊荣,

  新昌县专门成立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领导工作

  小组,制定了《新昌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新昌县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天姥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

  同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并积极招商引资,重点支

  持国

  示

  和省

  风

  小

  的建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的一系列景观节点,精心培育和

  建设精品民宿(农家乐)和精品村项目。乡村旅游

  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成为全县共识。201年,新

  业

  3民

  宿,中

  11特

  色品民宿,并逐步打响了“天姥山居”等一些乡村旅游

  品牌。3.2.3整合资源优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新昌

  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天烛湖、大佛寺、重阳

  宫等乡村旅游资源,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发

  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新昌县积极整合大佛寺景

  区、十九峰景区、天姥山景区三大核心景区资源,实

  现资源互补。借助“浙东唐诗之路”首创地这一天

  然优势,紧扣唐诗文化主题,发掘相关人文古迹,并

  在此基础上合理植入与之相匹配的相关旅游元素,

  打造出了“天姥山居"本验地。在这一过程中,通过

  政府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当地民众的智慧与热情,

  以民众的智慧与创造力发展乡村经济,实现村民增

  收,反之其又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驱动力。3.2.4重塑乡村文化,吸引培养人才

  随着城市

  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昌县和其他地区众多山村一

  样,存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青年群体纷纷外

  出打工。为吸引青年群体回归家乡、吸引乡贤反哺

  家乡,“乡村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旨在推进

  乡村旅游发展,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人才支持,

  从而保障文化系统中模式维护功能的实现。

  4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http://wxzj.

  cbpt.

  cnki.

  net第20卷新昌县沙溪镇生田村可谓乡村旅游发展人才

  引进落地模式的一个样本。生田村占地6000平

  方米,仅有13户人家,有20多栋土坯房。但这样

  等为抓手,增强村民参与度,树立文明新风。同时,通过开展“三治一提升”,“五水共治”、“闲置农房激

  活”、“美丽庭院”创建等举措,改变以往农村“脏、一个空心村因为两名“80后”海归硕士的到来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以“乡村经理人”的职业

  身份,在考察调研了安吉、奉化、临海等县市的10乱、差”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实现农村环境美

  丽蝶变,提升当地村民生活质量。3.3.4繁荣农村文化,村民幸福指数有效提升

  基于文化系统的模式维护功能,对乡村文化资源进

  行挖掘,发挥乡土文化的凝聚作用,提升村民归属

  多个乡村之后,结合各种因素选定了这个村庄,致

  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他们梦想中的乡野生活文

  化空间。他们在“创业”的同时不忘以他们的方式

  帮助周边村民共同销售当地富产的蓝莓、水蜜桃、感。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弘扬当地乡村文化资

  源,是提升人们内心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以新

  蔬菜等一些产品,带动农民增收。他们本着返朴还

  淳的设计理念,将一些消失的民间技艺,以往常见

  的原生态土墙重新呼唤而出。两名年轻人用文化

  的理论唤醒了沉睡的乡土,赋予乡村旅游发展全新

  的内涵。3.3美丽乡村建设的结构功能解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环境的改善,而是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内容发展的集合。在

  此,透过AGIL分析框架来进一步剖析美丽乡村建

  设的结构功能诉求。3.3.1加快产业融合,促进乡村经济长足发展

  基于经济系统的适应功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

  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为基础。通过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产业供需平衡,提高产

  业效率。新昌县以茶叶为主导产业,水蜜桃、蓝莓

  等水果,高山蔬菜、中药材等一些本土特色产业形

  成区块种植发展。基于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新昌县

  统筹布局“茶、果、药、菜、渔”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链

  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新昌开发出“新昌炒年

  糕”“新昌果子烧”等一些重点项目支持农民创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支撑。3.3.2深化""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水平不断完善

  基于政治系统的目的获取功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物质文明的需求,更应该加强生

  态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建设,注重新型乡村建设过程

  中的“以人为本”。利用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

  员会等监督作用的发挥,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新

  昌县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性地提

  出“3+

  X”人民调解模式,创建“天姥警务E站”等

  一些服务品牌,使便民服务不断向村级延伸。3.3.3A扬文明新风,推动乡村环境持续改善

  基于社会共同体系统的整合功能,美丽乡村建设是

  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合作的过程。在乡村振兴过程

  中,新昌县坚持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不断强化村民

  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五星3A”工作、垃圾分类工作

  昌县东茗乡后代山村为例,从脏乱破旧的落后村

  “蝶变”为井然有序、两次登上《人民日报》的明星

  村,其华丽的转变事迹两次受时任省委书记车俊肯

  定性批示。由此,当地村民在实现增收的同时归属

  认同感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并积极主动发掘当地优

  势资源和本土文化特色以拓展乡村旅游业务。4路径探索基于上述AGIL分析框架,从政治、经济、文化

  和社会共同

  个结

  分析乡

  和

  丽乡村建设两者的结构功能,由此可见两者的交汇

  点。从AGIL分析框架下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

  设结构功能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如图4所示,两者

  共同

  力

  乡

  建,进乡,建

  程中可以实现资源、技术、资金与人才的共享。注重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尊重自然

  与人文主体地位。在产业规划上乡村旅游以发展

  务业和提

  务水平

  主,丽乡

  建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两者互为支撑,实现互补,以

  农民增收为共同目标。通过特色品牌的树立,对乡

  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起到积极宣传作用,提升乡

  村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企业、资金注入发展。4.1发展绿色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协同“产业兴旺”是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共

  同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大力发展农村

  绿色生态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转型

  升级。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智慧农业

  发展,建设数字乡村,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创

  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与金融扶贫渠道,推广乡村旅

  游发展公司模式,建立健全建设家乡、经营村庄的长效机制。激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充分挖掘农业

  农村功能价值。明晰市场定位,从消费者需求出

  发,发展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和的集经济、社会、生

  态效益于一体的休闲农村游。

  第2期丁赛姮,等:结构功能理论视阈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路径探索43结构功能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经济转型A适应

  G目的获取经济系统|政府扶持,科学规划,|提高生洁京质|整合资源,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统筹就乡关系吸引人才,保护传统文化,

  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政治系统A文化系统社会共同

  体系统L模式维护

  I整合图4AGIL分析框架下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结构功能分析4.2促进治理创新、科学规划管理,实现政策协同政府不断建立完善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

  各类媒体传播资源,加强当地旅游文化宣传力度,提咼知名度,吸引游客,提咼村民凝聚力。参考文献:[1-陈雪钧.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

  [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的相关法律制度,创新社会治理,广泛调动社会自

  觉性与能动性。同时,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探索融

  资、投资创新机制,在项目建设创新、文化市场监

  管、宣传教育等方面提高保障力度。扩大文化基础

  设施建设的市场开放力度,吸引更多社会民间资本

  56-59.[2-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的作用发挥。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法治建设,深化

  “三治融合"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合理的利益

  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坚持科学

  125-128[3-踞琪琪.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J-.福建质量管

  &2019(10):295-296[4-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

  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9):

  165-168.规划,结合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从可持续发展、城

  乡统筹发展等视角做好科学发展规划,规范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在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

  充分考察调研,根据区位条件、历史文化慎重衡量

  [5-路军慧.浙江省新昌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战略[J-.

  开发条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1):227231.4.3整合社会力量,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环境协同在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提高农民素质与专业知识技能,充分听取当地村

  [6-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7.[-田洪国.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研究[J-.科技资

  &2014(1):242-243[-王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民的想法和建议,提升村民服务专业水平,提高专

  业知识相关技能,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以“生态

  经济学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9):9697.宜居”的战略要求出发,深入贯彻“两山理论"注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培育“美丽经济"完美实现“美

  好生活共享地”的打造。同时,以“垃圾分类""五星

  3A”等工作为抓手,建设美丽庭院,打造美丽田园

  村庄,并注重实质性效果,形成长效的养护机制,实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10-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

  115-120.[11-尹阳春.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互动机制及协同

  路径研究:以苍溪县三会村为例[D-.成都:成都理

  工大学,2018.现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咼和幸福指数的提升。4.4发挥当地优势,打造个性品牌,实现文化协同因地制宜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基于本土自然资

  源优势与历史文化资源积淀梳理乡村发展方向,发

  [12-

  KE

  N

  P.

  Staying

  on

  farms:

  An

  ideological

  back-

  grou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1):

  挥乡村特色,走差异化竞争道路,避免“同质性”发

  展。注重民风民俗、人文古迹、乡土旧物品等的保

  7-24[13-

  BERNARD

  L

  Whatisruraltourism[J-

  Journalof

  SustainableTourism,1994(1-2)"7-21护。在本土化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当

  地独特的旅游产品的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并利用

  责任编辑陈桂梅

推荐访问:国外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观点 乡村 学者 观点

版权所有:小联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小联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小联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皖ICP备180254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