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联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在监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问题(6篇)

在监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问题(6篇)

时间:2023-05-04 10:40:05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在监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社会治理总目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对策

  引言

  描绘“中国之治”愿景、彰显“中国之治”优势、部署“中国之治”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省域治理的支撑在市域,市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治理的基础在基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1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存在问题

  1.1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群众、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有限,加上现有渠道不通畅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主体的诉求表达得不到有效回应,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矛盾。社会治理某些方面引入市场化机制后,一些治理参与方对利益的追求超越了对社会治理目标的追求,违背了社会治理的本质。此外,政府职能部门在职责权限划分上的交叉或不清也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效果产生了不佳影响。

  1.2治理方式存在弊端

  从调研情况来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仍然以政策为主导,治理主体单一,并且习惯于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对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务,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罚代管”等问题。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把自己当成“官老爷”,凭个人经验和想法决策、下命令,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采用“土政策”“土办法”,讲“人情”,搞变通,执法不一,严重违背了执法必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治理方式的老套、粗放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效性。

  1.3引领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单一

  城市基层党建主要通过平台活动引领社会治理。通过调研了解、开展公益性活动、志愿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对触及与居民生活相对较深层次的组织动员、宣传引导、纠纷调解、矛盾化解等服务思路办法不多。同时,活动开展多以随机性的、临时性的、帮忙性的为主,党建引领治理缺乏机制化、常态化、系统化的安排。

  2基层治理建议和对策措施

  2.1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基层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基层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水平。今年市委“一号文件”聚焦基层治理,就是市委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政策导向的充分体现,为加快我市市域治理现代化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我市市域面积小,随着“三城一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化率更高,这给城市管理也带来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要把握城市治理这个重点,不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给街道放权赋能,使街道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用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协同机制,推动更多公共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切实为社区减负增效,少些形式主义的检查,多些为民服务的举措,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真正让居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有效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2.2创新服务内容,拓宽基层社会治理渠道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基层党建的基本要求。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始终要把“服务”二字放在首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以服务为导向,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才能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西宁市基层党组织以做好物业服务为抓手,扩展了为民服务内容,有效满足了居民需求。物业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乎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物业公司以盈利为目的,游离于社区治理之外,社区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没有有力抓手,影响到在群众中的威信。物业服务不到位、缺位等问题也困扰着老百姓,群众对物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加强和创新党对物业服务企业的领导,选派社区委员担任物业服务企业党建指导员、“红色物业”管理员,成立“红色物业”党支部,努力把物业服务企业建设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红色物业”以“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党建与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稳定相融合,搭建物业、社区、居民三方沟通协调的“连心桥”。

  2.3构建开放安全的信息公开体系

  信息公开体系在开放和安全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确保数据和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实现信息的公开。这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还需要落实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群众的信息安全意识。譬如实行网格化管理的网格员,其只能查阅、访问推送到其个人信息终端的信息,并且只能上传、核对其自己办理采集的信息,对于主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则应对无关的网格员进行明确访问限制,以保障公众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不泄露。

  2.4强化治理队伍

  干部队伍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军,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最终效能。新时代要为优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加强治理队伍的学习培训,把中央的最新要求、社会的最新情况、工作的科学方法作为主要内容,提高队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二是完善基层干部队伍的奖惩激励制度,提高干部队伍从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愿意投身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优秀人才来得了、待得住、干得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代社会,发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当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出最为合适的治理措施,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克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行政,2019(4).[2]胡春莲.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调研与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3).[3]文丰安,王星.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理性审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陈勇,李呈,李甦.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维度[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4).

篇二:在监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编办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基层干部要以更加端正的工作态度,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由于基层工作繁重,基层干部往往承担着十分繁杂繁重的工作任务,一旦工作压力大了,时间久了,工作上可能就会出现“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懈怠工作心理,甚至是抱怨的情绪,对工作往往会带来不好的效果。与群众接触最多的基层干部,面对的人员是各式各样,情况也是非常的复杂,因此,作为基层干部,首先是要在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方法,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凡事搞一刀切的举措,要多善于与群众沟通交流,倾听群众想法意愿,因事施策,因事而为,采取多举措的解决方式,不断满足群众的诉求,用心用情用功地做好群众的每一件事;其次是要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认真的学习与分析,不断的总结处理事情的经验和教训,积累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为此后处理事情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更好的处理下一次面对的事情。

  基层干部要以更加实干务实的精神,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干务实,既要在工作上做到爱岗敬业,又要在工作中能够接地气,能够更加务实地去了解民情民意,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近年来,从大学校园中走出很多的年轻干部,能力等各方面都是比较突出的。但是,有些年轻干部往往显得有些轻浮和眼高手低。缺乏工作经验,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甚至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出现这些现象,并非偶然也并非不能理解。因此,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基层干部,就应该不断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实干务实精神。一是要在工作中更加深入基层接地气。工作当中,不能够显得眼高手低,要深入了解基层的情况,能够走进群众身边,与群众能够推心置腹地交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感,与群众打成一片,很多工作才能够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才能够更有效开展好工作。二是要在工作当中更加务实。特别是在工作繁忙时,既需要保证进度,又要保证质量。面对这两难问题,无论如何,保证工作的质量,都是第一位的。如果不保证工作的质量,而是一味求快,只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返工,耽误更多时间。因此,要在工作中保证质量,要以更加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

篇三:在监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成绩斐然,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由此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当下,这种累加效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尤为明显,创新治理的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打开。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度负重。一是身份的急剧改变。经济体制改革引发“单位人”向“社会人”大批量的转化,给基层社会治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各单位卸掉了原本自己要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重担,将包袱甩给社会,甩给基层。但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使得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相对不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问题。二是人口结构的快速改变。城镇化快速发展给城市人口结构带来巨大变化,最大表现就是流动性人口激增,有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本地居民。大量的流动性人口成为社会管理盲区,给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三是供需不平衡。民众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单位制的逐步解体,基层社会的各类矛盾和冲突日益复杂,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信访、拆

  迁、征用、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和纠纷大量出现,而传统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使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予以解决。

  权力有限。一方面是“万能”的职能,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职权。人们形象地用“三少三多”来概括当前基层体制现状,即:权力特别少,事务特别多;权益特别少,职责特别多;资金特别少,服务特别多。以街道办事处为例,“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市级、区级政府将大量的行政管理事务“漏”到街道一级,街道办事处的科室部门设置几乎与上级政府一一对口,包括住房、养老、低保、就业、司法、综治、城管、防火安全、卫生、绿化、环保、计划生育、文教、市场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同时还设置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但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来承接这些事务,由于地域的限制街道办事处不能拥有类似于市、区政府过多的工作人员,这就更加重了街道办事处的负担。造成“管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管不到”的局面。

  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和保障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从政策上给基层社会管理带来难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一整套制度已经过时。中央也反复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将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放在同等的位置”。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仍存在大量的“一城两制”“一村两制”“一家

  两制”、人户分离、社保难衔接等现象,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难度。角色错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亟待现代政府转型,政府有了新的明确的角色定位,增强能力才有明确的目标。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框架下,政府应该担任这样几种角色: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府;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天职,现代政府的角色转换,是由管理向服务的角色转换;公开透明、天下为公、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政府—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形象,也是现代政府必须选择的行为方式;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法治是现代政府的手段,用法律规范社会也规范自己,这是现代政府的发展趋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政府角色转型尚在起步阶段,仍有大量工作亟须解决。

  加强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从制度层面给基层社会治理减压。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修订,以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比如,“判断一个社会稳定与否,不在于有没有社会矛盾或利益冲突,关键在于这个社会是否存在一个能把不稳定因素控制在‘有序’范围内的社会机制”。再如在计划经济时代衍生的户籍制度和保障制度,曾很好地服务于计划经济。但目前随着移民潮时代的到来,这一制度显然已经过时,迫切需要改革。当然户籍制度改革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针对一些容易突破的环节,先行先试,从而建立健全科学合

  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改革路线。

  转变政府理念。“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基层社会治理框架下,政府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群众意识。现代政府的角色转换,是由权力管制为主的政府转型为以服务为主的政府。要改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较多偏重于管制而忽视服务的情况。各级政府公务员要树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而存在的价值理念,各尽己责切实为群众做好服务。

  推动公众参与。程序正义是最基本的正义,要从流程上给基层社会治理减压。而推动公众参与从根本上要激活社会的主体意识,可以说,公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即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培育公民社会,推动公众参与,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群众自治组织,如形成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体系,使之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社会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利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等,搭建起多层次、多元化服务结构,从而在社会管理中进一步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篇四:在监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建设的?点建议基层?部要以更加端正的?作态度,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现代化建设。由于基层?作繁重,基层?部往往承担着?分繁杂繁重的?作任务,?旦?作压??了,时间久了,?作上可能就会出现“上?千根线,下??根针”的懈怠?作?理,甚?是抱怨的情绪,对?作往往会带来不好的效果。与群众接触最多的基层?部,?对的?员是各式各样,情况也是?常的复杂,因此,作为基层?部,?先是要在坚定为?民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提???的?作能?与?作?法,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凡事搞??切的举措,要多善于与群众沟通交流,倾听群众想法意愿,因事施策,因事?为,采取多举措的解决?式,不断满?群众的诉求,???情?功地做好群众的每?件事;其次是要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认真的学习与分析,不断的总结处理事情的经验和教训,积累好的?作?式?法,不断地改进??的不?之处,这样才能为此后处理事情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法,从?更好的处理下?次?对的事情。基层?部要以更加实?务实的精神,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现代化建设。实?务实,既要在?作上做到爱岗敬业,?要在?作中能够接地?,能够更加务实地去了解民情民意,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近年来,从?学校园中?出很多的年轻?部,能?等各??都是?较突出的。但是,有些年轻?部往往显得有些轻浮和眼??低。缺乏?作经验,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甚?出现?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出现这些现象,并?偶然也并?不能理解。因此,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基层?部,就应该不断加强锻炼,增强??的实?务实精神。?是要在?作中更加深?基层接地?。?作当中,不能够显得眼??低,要深?了解基层的情况,能够?进群众?边,与群众能够推?置腹地交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感,与群众打成??,很多?作才能够得到群众的???持和帮助,才能够更有效开展好?作。?是要在?作当中更加务实。特别是在?作繁忙时,既需要保证进度,?要保证质量。?对这两难问题,?论如何,保证?作的质量,都是第?位的。如果不保证?作的质量,?是?味求快,只会适得其反,甚?还会返?,耽误更多时间。因此,要在?作中保证质量,要以更加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每?项?作。

篇五:在监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与面临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群众更加个性化、更加差异化的需求相比,在思想认识、治理能力、治理方式及干部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陈旧。虽然我们在化解矛盾、强化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基层治理仍然存在“社会治理就是社会管理,治理就是管控”的陈旧观念,法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强。基层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没有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性,没有仔细思考和分析研究对策建议。

  (二)基层基础薄弱。县级职能部门习惯性的将工作任务直接安排和转嫁给基层组织,村(居)疲于应付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平台单一,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认可度不高。平安建设满意度长期不高与日常政策宣传不立马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密切相关。

  (三)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设计不够系统化。随着此次机构改革完成,县级综治部门被撤销,综治的联动机制没有有效衔接,社会治理仍侧重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系统化不够,制度设计整体性、全局性联动不足。例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公安、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对患者评定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立马,影响工作实效。在精准区分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管理与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度不高,精细化水平

  较低,信息分析研判、大数据应用不够深入。在流动人口、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我们虽然对此类特殊人群建立了信息系统,并立马采集录入人员信息,但在信息分析研判、运用信息数据指导服务管理实战方面没有形成良好机制,各类信息化系统还停留在信息收集的低端层面,深度开发应用不够。基层治理长期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模式,事后处置多、事前预防化解少,对一些基层矛盾、信访问题,不少干部信奉“摆平就是水平”,甚至采取“花钱买平安”方式解决,从源头破解社会矛盾难题做得不够好。

  (四)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从事政法综治等社会治理的专职人员较少,甚至基层派出所人员都严重不足,接处警大部分由警辅人员完成,接处警质量不高,群众满意度较低。基层网格员队伍不稳定,专职网格员较少,专职人员待遇不明确,兼职人员往往一人任多职,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明显较低,仅能应付部分工作,对于创造性、精准性、差异化的服务难以提供。

  二、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们仔细总结治理实践经验,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在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体系、模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基层治理平台转型升级。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全面提档升级乡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幸福驿站”、村(社区)警务室等基层服务阵地,将政法、信访、行政执法等社会治理力量相对整合,打造“政法小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堡垒。二加快提升“四位一体”建设的协同化水平。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牵引,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举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

  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鼓励各镇(区、街道)探索形成各具特色、贴合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打响基层善治的邳州经验、邳州品牌。

  (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一是不断完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在党建引领的总原则下,聚焦重点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向村、社区等基层“细胞”延伸。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划拨专项资金、筹集社会公益资金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事务性工作和服务职能,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基层治理,优化治安政务服务。三是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托“雪亮”工程,逐步将城管、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公共视频监控接入110指挥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深度融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阳光信访三大信息平台,深化平安视联网建设,建立起“互联网+社会治理”的“一网通管”格局,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全面提升驾驭全局治安能力。

  (三)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拓展“党建+”模式,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党建要融合“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小网格、大党建”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探索“党建+群团”“党建+社工”“党建+网格员”等工作模式,采取“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第三方验单”的公共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至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目标。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对一般人群、特殊人群、重点人群,精准分区分类服务管理。在扶贫、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创新方式方法,提供精准化社会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三是实现技术智能化,以科技主导基层治理。科技从来都是基层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

  准确把握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用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强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四)强化投入保障。一是明确专项资金。要明确设立基层治理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励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申报审批、监督检查机制,明确资金适用范围、扶持方式、使用原则、法律责任等,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倾斜,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提升社会治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效益。二是壮大队伍力量,凝聚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政法综治队伍教育培训、职业技能进修、岗位交流等培养机制,在纠纷调处、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矫正帮扶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建立专门性从业入门培训课程。三是筑牢基层基础,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统筹推进网格化服务、心理疏导、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等基层服务治理阵地建设,打造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平台,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最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和管理。

篇六:在监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情况报告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情况报告

  按照金法组办[xx]4号文件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短板、薄弱环节

  存在的短板、薄弱环节如下:一是基层工作队伍力量不强;二是基层党员教育学习管理不够到位。三是日常工作中存在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多。

  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是虽然各村两委按照换届要求,配齐配强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但储如村级社长、村两委小三职干部因为职务级别、薪酬标准等原因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好,几乎村级基层治理工作重任主要压在村两委主要领导肩上,全县各乡村情况基本类同,只是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同时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基层党员流动性大,接受教育和组织生活存在一定的难度,甚至个别基层党员在基层治理中不仅不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时恰恰起一起负面作用,对于促进基层治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当前在转职能转作风高标准要求下,乡村两级面临十分重大的工作压力。

  解决的发力点:一是完善基层干部能上能下考核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到岗到人。二是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引导工作,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构建基层治理的主体队伍力量。三是进一步提升村级大小三职薪酬待遇保障,真正形成独立专攻专注于村、社基层治理工作。

  2、关于基层治理的资源可整合的问题

  储如综合治理网格员、生态环保、人民调解员、法律宣传员,特别是离任干部、老党员、老积极分子等力量可以整合进来,同时需要理顺各自职责、待遇包括在整个基层治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责任等问题。

  3、关于村党组织、村委会的权力、村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落实情况

  乡对照上村三项主体的权力、责任、义务,本乡所辖四个村级组

  织均按照上述要求贯彻落实,如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村级支部负责统筹、村委会负责具体按相关法律程序组织实施,涉及群众自建项目广大群众纷纷投入建设,包括涉及招投标项目建设,村级监督委员会及广大社员群众均具有监督作用。

  另外,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村两委负责按照上级政策要求负责对个人提出申请的村民召开村支部分、党员会、全体村民大会审核审议,按标准民主集中评选贫困户,并在村级范围内公开公示,并上报上级一党委政府,具体工作中会同县乡两级做好政策宣传,督促扶贫项目实施,并在年度村、乡脱贫工作中组织全体村民大会按照贫困户主动申请,对照村“一低五有”、户“一超六有”指标提交全体村民大会审议表决通过,报上级党委政府逐级上报。总的来说,上述各项工作均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和程序实施。

  4、关于参与村级治理,除村两委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外还有哪些组织的问题

  目前尚有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员等相关组

  织。

  5、关于如何组织、调动各类组织和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的问题

  乡党委、政府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该项工作,一是开展深入有效的普法工作,结合“七五”普法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同时营造人人懂法、遇事找法、维护利益靠法的法治良序。全县可考虑在法治基础条件好,群众基础较好的小建制乡、村开展调动各类组织、群众参予村级治理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县各乡、村推广,以求形成全县范围的各级各类组织参与村级治理的格局。

  6、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急需解决的最基础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解决人的问题

  结合当前全县创建“孝、善、和、俭”新风创建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正在开展的扫黑除恶等严打专项整治。把优良传统教育和感恩意识培养和惩治不正之风结合起来,教育提升大多数、严惩不怠极少数,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健全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也将逐步成为社会正气探测步建设完善。

  7、关于如何将“三治三共”融为一体,建立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的问题。

  各级基层组织结合地区、民族、民俗具全实际,构建以法治为根、德治为辅、注重自治的一体的三治体系。在法治的根本框架下,完善村规民约自我约束,以社会道德为补充三管齐下,辐射基层全角度。

  8、关于破解“两张皮”、“吊脚楼”、“灯下黑”、“大呼隆”四个实际难题的问题

  建议进一步规范依法行政进程,严格行政问责问效机制的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推进灯下黑治理,打铁尚需自身硬,法治部门不能做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已,对于自身存在违法行为要主动亮短、主动按受法律约束,从而扭转部分群众心目中法治部门及人员特殊身份的问题,同时为解决吊脚楼的问题,各级法治部门要强化督导检查力度,逗硬惩处,决不容许有任何一级落实上级安排部署不力或效果不佳的现象,落实基层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凡对基层在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过程中开展专门的培训与讲座,因事而异避免一律用老办法、老经验解决基层治理各种问题。

  下一步工作:一是将“孝善和俭”创建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减轻人民群众负担。

  二是将扫黑除恶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利用严打契机发现问题,整治问题,始终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是按照程序要求,全力做好辖区内在建和拟建工程项目施工环境保障工作,对涉及强买强卖、侵害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惩一震千。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在监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治理 基层 现代化

版权所有:小联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小联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小联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皖ICP备18025488号-2